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傅立叶望远镜室内成像系统,包括激光器、半波片、五个分束器、三个声光移频器、三个准直扩束器、三个反射镜、透射式目标和散射体、汇聚透镜、光电倍增管探测器、CCD相机和计算机;成像过程是利用三个不同位置的发射光束在目标表面形成干涉,并通过引入光束频移使干涉条纹产生移动,然后接收目标散射的回波能量,最后利用计算机实现相位闭合与波前重构,并通过傅立叶逆变换得到目标图像。本发明专利技术利用低成本通用元器件构造简单灵活的室内成像系统,实现傅立叶望远镜成像过程并验证多种因素对成像质量的影响。室内成像系统采用缩比透射目标,成像原理与实际反射目标等效,并可大大降低成本、体积、以及复杂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实现傅立叶望远镜技术的光学成像装置,特别是一种利用低 成本通用元器件构造傅立叶望远镜的室内成像系统。
技术介绍
傅立叶望远镜是激光主动成像、光学合成孔径的高分辨率成像探测技术, 通过多光束照明、单孔径接收方式,利用频率调制与相位闭合实现干涉成像。 傅立叶望远镜能够通过大气湍流对目标高分辨率成像,而且无需自适应光学 进行补偿,具有探测深空目标的突出优势,目前主要用于地球同步轨道目标高分辨率成像探测,此外还可用于长基线干涉测量、Y射线探测、光谱测量、 遥感等诸多领域。傅立叶望远镜成像系统主要由发射器和接收器构成,基本工作原理是 发射器同时发射三束或者多束激光照射目标,在目标表面形成干涉条纹。通 过在光束之间引入频移,使得干涉条纹产生移动并扫过目标表面,从而对目 标散射的回波信号进行时间调制。回波信号中包含了目标的傅立叶分量信息, 相应的傅立叶分量由发射光束的间距和方向决定。利用大面积非共相接收器 接收经过调制的回波信号能量,并通过解调可以得到相应的目标傅立叶分量。 配置不同的发射光束间距和方向可以测量不同的傅立叶分量,测量足够的傅 立叶分量之后,利用相位闭合与波前重构消除主要的随机相位误差,并经过 傅立叶逆变换就可以得到目标图像。傅立叶望远镜成像技术主要具有以下优点首先,利用三束或多束激光 同时照射目标,可以通过相位闭合消除上行光路中大气湍流引起的主要相位误差,因而无需利用自适应光学进行补偿。其次,通过引入发射光束之间的 频移对回波信号进行时间调制,将空域信息在时域编码,可以延长发射激光 脉冲的时间间隔,从而降低对发射激光器的功率要求。第三,由于回波信号 经过时间调制,接收器只需接收回波的能量,降低了对接收器的要求,可以 利用较低质量的大面积非共相光学系统,而且成像基本不受下行光路中大气 湍流的影响。最后,傅立叶望远镜成像系统易于扩展,增加激光器功率可以 对更暗的目标成像,增加更多发射孔径可以提高成像的分辨率,增加接收器 面积可以提高成像的信噪比。实现地球同步轨道目标成像的傅立叶望远镜系统典型配置采用70mxl00m的T型发射基线,49个40cm 口径的发射望远镜,激光器脉冲能量 120J、相千长度30m, 40个接收面积100n^的定日镜,40个光电倍增管探测 器。由于体积庞大、结构复杂、成本高昂等因素的制约,构造傅立叶望远镜 系统目前还存在很大难度和不确定因素。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出傅立叶望远镜室内成像系统,以克服上述现有技术 存在的体积庞大、结构复杂、成本高昂等缺点。本专利技术傅立叶望远镜室内成像系统,包括激光器,半波片,第一、第二、 第三、第四、第五分束器,第一、第二、第三声光移频器,第一、第二、第 三准直扩束器,第一、第二、第三反射镜,透射式目标和散射体,汇聚透镜, 光电倍增管探测器,CCD相机和计算机;在所述激光器输出光束的光轴上沿光传输方向依次设置所述的半波片、 第一分束器、第一声光移频器、第一准直扩束器和第二反射镜;在第一分束器的反射光路光轴上沿光传输方向依次设置所述的第二分束 器和第一反射镜;在第二反射镜的反射光路光轴上沿光传输方向依次设置所述的第三分束器、第四分束器、第五分束器和第三反射镜;所述第二分束器的反射光轴与第三分束器的入射光轴同轴,在第二分束 器和第三分束器间沿光传输方向依次设置所述的第二光移频器、第二准直扩 束器;所述第一反射镜的反射光轴与第四分束器的入射光轴同轴,在第一反射 镜和第四分束器间沿光传输方向依次设置所述的第三光移频器、第三准直扩 束器;在所述第五分束器的反射光轴上沿光传输方向依次设置所述的透射式目 标和散射体、光电倍增管探测器;在所述第三反射镜的反射光轴上沿光传输方向依次设置所述的汇聚透 镜、CCD相机,CCD相机的靶面处在汇聚透镜的焦面上;所述光电倍增管探测器通过AD采集卡与所述的计算机相连接;所述CCD相机通过图像采集卡与所述的计算机相连接。本专利技术系统的主要工作过程如下(1) 激光器的输出光束经过半波片调整偏振方向;(2) 调整后的光束经过第一分束器、第二分束器、第一反射镜后分为光 强近似相等的三束;(3) 分光后的三光束分别经过第一声光移频器、第二声光移频器、第三 声光移频器产生不同的频移,使三光束的差频分别为基频的某整数倍;(4) 移频后的三光束分别经过第一准直扩束器、第二准直扩束器、第三 准直扩束器进行滤波和扩束;(5) 调整后的三光束经过第二反射镜、第三分束器、第四分束器合为干 涉光束;(6) 干涉后的光束经过第五分束器、第三反射镜分为两束,由光电倍增 管探测器接收第五分束器的反射光束为测量光束,由CCD相机接收第三反射镜的反射光束为标定光束;(7) 测量光束经过透射式目标和散射体后由光电倍增管探测器接收,测 量散斑信号能量;(8) 标定光束经过汇聚透镜后由CCD相机接收,标定三光束的相对位置(9) 光电倍增管探测器的测量信号和CCD相机的标定图像由计算机进 行采集并处理。成像过程需要进行多次测量,每次测量首先调整分束器和反射镜的光具 座并通过CCD相机对三光束的相对位置进行标定,然后利用光电倍增管探测 器测量光强信号并采集到计算机进行解调和存储。测量足够数量的傅立叶分 量之后,利用计算机进行相位闭合于波前重构处理,然后通过傅立叶逆变换 就可以得到目标图像。本专利技术利用低成本通用元器件构造简单灵活的室内成像系统,实现傅立 叶望远镜成像过程并验证多种因素对成像质量的影响。室内成像系统采用縮 比透射目标,成像原理与实际反射目标等效,并可大大降低成本、体积、以 及复杂性。通过改变室内系统的设计参数并更换适当的元器件,还可验证系 统配置和成像条件等多种因素对成像质量的影响。该傅立叶望远镜室内成像 系统具有结构简单、配置灵活、成本低廉等优点,可以对多种形式的傅立叶 望远镜成像系统进行验证。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傅立叶望远镜室内成像系统的机构原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结合附图给出的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结构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l, 一种傅立叶望远镜室内成像系统,包括激光器l,半波片2, 第一分束器3.1、第二分束器3.2、第三分束器3.3、第四分束器3.4、第五分束器3.5,第一声光移频器4.1、第二声光移频器4.2、第三声光移频器4.3, 第-一准直扩束器5.1、第二准直扩束器5.2、第三准直扩束器5.3,第一反射镜 6.1、第二反射镜6.2、第三反射镜6.3,透射式目标和散射体7,汇聚透镜8, 光电倍增管探测器9, CCD相机10和计算机11;在所述激光器1输出光束的光轴上沿光传输方向依次设置所述的半波片 2、第一分束器3.1、第一声光移频器4.1、第一准直扩束器5.1和第二反射镜6.2;在第一分束器3.1的反射光路光轴上沿光传输方向依次设置所述的第二 分束器3.2和第一反射镜6.1;在第二反射镜6.2的反射光路光轴上沿光传输方向依次设置所述的第三 分束器3.3、第四分束器3.4、第五分束器3.5和第三反射镜6.3;所述第二分束器3.2的反射光轴与第三分束器3.3的入射光轴同轴,在第 二分束器3.2和第三分束器3.3间沿光传输方向依次设置所述的第二声光移频 器4.2、第二准直扩束器5.2;所述第一反射镜6.1的反射光轴与第四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傅立叶望远镜室内成像系统,包括激光器(1),半波片(2),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分束器(3.1、3.2、3.3、3.4、3.5),第一、第二、第三声光移频器(4.1、4.2、4.3),第一、第二、第三准直扩束器(5.1、5.2、5.3),第一、第二、第三反射镜(6.1、6.2、6.3),透射式目标和散射体(7),汇聚透镜(8),光电倍增管探测器(9),CCD相机(10)和计算机(11),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激光器(1)输出光束的光轴上沿光传输方向依次设置所述的 半波片(2)、第一分束器(3.1)、第一声光移频器(4.1)、第一准直扩束器(5.1)和第二反射镜(6.2); 在第一分束器(3.1)的反射光路光轴上沿光传输方向依次设置所述的第二分束器(3.2)和第一反射镜(6.1); 在第二 反射镜(6.2)的反射光路光轴上沿光传输方向依次设置所述的第三分束器(3.3)、第四分束器(3.4)、第五分束器(3.5)和第三反射镜(6.3); 所述第二分束器(3.2)的反射光轴与第三分束器(3.3)的入射光轴同轴,在第二分束器( 3.2)和第三分束器(3.3)间沿光传输方向依次设置所述的第二声光移频器(4.2)、第二准直扩束器(5.2); 所述第一反射镜(6.1)的反射光轴与第四分束器(3.4)的入射光轴同轴,在第一反射镜(6.1)和第四分束器(3.4)间沿光 传输方向依次设置所述的第三声光移频器(4.3)、第三准直扩束器(5.3); 在所述第五分束器(3.5)的反射光轴上沿光传输方向依次设置所述的透射式目标和散射体(7)、光电倍增管探测器(9); 在所述第三反射镜(6.3)的反射光轴 上沿光传输方向依次设置所述的汇聚透镜(8)、CCD相机(10); 所述光电倍增管探测器(9)通过AD采集卡与所述的计算机(11)相连接; 所述CCD相机(10)通过图像采集卡与所述的计算机(11)相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欣悦,王建立,董磊,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82[中国|长春]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