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气源热泵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911290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01 18: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热泵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空气源热泵,包括:依次循环连接的压缩机、第一换热器、第一节流结构、第二节流结构和第二换热器;气液分离器,设于所述第一节流结构和第二节流结构之间,且具有与所述第一节流结构和第二节流结构分别连接的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以及与压缩机连接的第三开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换热量和换热效率高的空气源热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空气源热泵
本技术涉及热泵
,具体涉及一种空气源热泵。
技术介绍
热泵是一种能从自然界的空气、水或土壤中获取低位热能,经过电能做功,提供可被人们所用的高位热泵的装置。热泵理想热力循环系统由等压蒸发、等熵压缩、等压冷凝、等焓节流组成,理想状态下,节流元件出口为低温低压液体,液态制冷剂进入换热器内,由液态变为气态,实现高效换热。但热泵循环为非理想热力循环系统,节流元件出口氟利昂一般为气液两相混合态,在此情况下,两种状态制冷剂在换热器换热时,气态氟利昂会在换热器管壁形成气膜,增大氟利昂传热热阻,降低液态氟利昂蒸发效率,因此热泵整体换热量及换热效率受到极大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节流后的气液混合制冷剂直接进入换热器换热,影响热泵整体换热量和换热效率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换热量和换热效率高的空气源热泵。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空气源热泵,包括:依次循环连接的压缩机、第一换热器、第一节流结构、第二节流结构和第二换热器;气液分离器,设于所述第一节流结构和第二节流结构之间,且具有与所述第一节流结构和第二节流结构分别连接的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以及与压缩机连接的第三开口。所述的空气源热泵,所述第一开口设于所述气液分离器的中部,所述第二开口设于所述气液分离器的底部,所述第三开口设于所述气液分离器的顶部;或所述第一开口设于所述气液分离器的底部,所述第二开口设于所述气液分离器的中部,所述第三开口设于所述气液分离器的顶部。所述的空气源热泵,所述第一开口处的第一连接管与所述气液分离器的侧壁之间的夹角为45°;或所述第二开口处的第二连接管与所述气液分离器的侧壁之间的夹角为45°。所述的空气源热泵,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一节流结构之间的第一分配器,以及设于所述第二换热器和所述第二节流结构之间的第二分配器,所述第一分配器与所述第一换热器中的多个第一换热管分别连接,所述第二分配器与所述第二换热器中的多个第二换热管分别连接。所述的空气源热泵,所述第一节流结构包括并联设置的第一节流器和第一单向阀,所述第二节流结构包括并联设置的第二节流器和第二单向阀,所述第一节流器和第二单向阀中的流体流向相同,所述第二节流器和第一单向阀中的流体流向相同。所述的空气源热泵,还包括与所述第一节流器串联的第一过滤器,以及与所述第二节流器串联的第二过滤器。所述的空气源热泵,所述第一过滤器设于所述第一节流器的进口处,所述第二过滤器设于所述第二节流器的进口处。所述的空气源热泵,还包括与所述压缩机的进口和出口连接的四通换向阀。所述的空气源热泵,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一换热器侧的第一风机和设于所述第二换热器侧的第二风机。本技术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1.本技术提供的空气源热泵,在制热循环时,气态制冷剂在与第一换热器换热后,进入第一节流结构节流降压形成低压的气液混合物,气液混合物经气液分离器分离后,液态制冷剂进入第二换热器换热,气态制冷剂则直接进入压缩机中压缩,这样由于第二换热器中无气态制冷剂,因此避免了气膜的产生,液态制冷剂可与第二换热器高效换热,提高整个系统的换热量和换热效果;同时由于分离后的气态制冷剂直接进入压缩机内,因此提升了整个系统压缩机的输气量,进一步提高了换热量。在制冷循环时,气态制冷剂在与第二换热器换热后,进入第二节流结构节流降压形成低压的气液混合物,气液混合物经气液分离器分离后,液态制冷剂进入第一换热器换热,气态制冷剂则直接进入压缩机中压缩,这样由于第一换热器中无气态制冷剂,因此避免了气膜的产生,液态制冷剂可与第一换热器高效换热,提高整个系统的换热量和换热效果;同时由于分离后的气态制冷剂直接进入压缩机内,因此提升了整个系统压缩机的输气量,进一步提高了换热量。2.本技术提供的空气源热泵,气液混合物的进口设于气液分离器的中部,液态制冷剂的出口设于气液分离器的底部,气态制冷剂的出口设于气液分离器的顶部,这样气液混合物在重力作用下自动分离,更加方便,分离效果更好。3.本技术提供的空气源热泵,第一换热器和第一节流结构之间的第一分配器,以及第二换热器和第二节流结构之间的第二分配器的设置,保证了每路第一换热管和第二换热管中换热均匀,充分利用换热器的有效面积,实现高效换热。4.本技术提供的空气源热泵,第一节流器和第二单向阀中的流体流向相同,第二节流器和第一单向阀中的流体流向相同,保证不管是制热循环还是制冷循环,气液混合物均经过一次节流就实现分离,提高换热能效。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空气源热泵的示意图;图2为图1中气液分离器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压缩机;2、第一换热器;3、第一分配器;4、第二分配器;5、第二换热器;6、气液分离器;7、第一节流器;8、第一单向阀;9、第二节流器;10、第二单向阀;11、第一过滤器;12、第二过滤器;13、四通换向阀;14、第一风机;15、第二风机。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技术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如图1和2所示的空气源热泵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包括依次循环连接的压缩机1、第一换热器2、第一分配器3、第一节流结构、第二节流结构、第二分配器4和第二换热器5。在所述第一节流结构和第二节流结构之间设有气液分离器6,气液分离器6具有与所述第一节流结构和第二节流结构分别连接的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以及与压缩机1连接的第三开口。所述第一开口设于所述气液分离器6的中部,所述第一开口处的第一连接管与所述气液分离器6的侧壁之间的夹角为45°,即斜向下方设置;所述第二开口设于所述气液分离器6的底部,所述第三开口设于所述气液分离器6的顶部。为保证换热的均匀性,在第一换热器2和第二换热器5中分别设有多个平行排布的第一换热管和第二换热管,所述第一分配器3与所述第一换热器2中的多个第一换热管分别连接,所述第二分配器4与所述第二换热器5中的多个第二换热管分别连接。所述第一节流结构包括并联设置的第一节流器7和第一单向阀8,所述第二节流结构包括并联设置的第二节流器9和第二单向阀10,所述第一节流器7和第二单向阀10中的流体流向相同,且在所述第一节流器7的进口处串联有第一过滤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空气源热泵,其特征在于,包括:/n依次循环连接的压缩机(1)、第一换热器(2)、第一节流结构、第二节流结构和第二换热器(5);/n气液分离器(6),设于所述第一节流结构和第二节流结构之间,且具有与所述第一节流结构和第二节流结构分别连接的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以及与压缩机(1)连接的第三开口。/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空气源热泵,其特征在于,包括:
依次循环连接的压缩机(1)、第一换热器(2)、第一节流结构、第二节流结构和第二换热器(5);
气液分离器(6),设于所述第一节流结构和第二节流结构之间,且具有与所述第一节流结构和第二节流结构分别连接的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以及与压缩机(1)连接的第三开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源热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口设于所述气液分离器(6)的中部,所述第二开口设于所述气液分离器(6)的底部,所述第三开口设于所述气液分离器(6)的顶部;或
所述第一开口设于所述气液分离器(6)的底部,所述第二开口设于所述气液分离器(6)的中部,所述第三开口设于所述气液分离器(6)的顶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源热泵,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口处的第一连接管与所述气液分离器(6)的侧壁之间的夹角为45°;或
所述第二开口处的第二连接管与所述气液分离器(6)的侧壁之间的夹角为45°。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空气源热泵,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于所述第一换热器(2)和所述第一节流结构之间的第一分配器(3),以及设于所述第二换热器(5)和所述第二节流结构之间的第二分配器(4),所述第一分配器(3)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仇春伟郑丹庆沈黎明黄道德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正理生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