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动机换热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909340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01 18: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发动机换热器,包括壳体和换热体;壳体内设有换热腔体;换热体设置于换热腔体内;换热体包括点阵换热结构和换热管路,换热管路间隔设置于点阵换热结构之间,从而使换热管路内的换热流体与点阵换热结构进行热交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方案,能够有效提高换热面积,从而提高换热效率,能够有效降低换热器的质量,提高换热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发动机换热器
本技术属于发动机换热器
,具体涉及一种发动机换热器。
技术介绍
现有发动机用换热器,一般采用空气-液体换热器,发动机工作时,液体在翅片弯曲形成的腔体内部流动,空气在与液体方向垂直的空腔外侧的波形翅片空气流道中流动,由于两种介质有温度差而产生热交换。现有的波型翅片换热器,这一设计的优点是便于制造,同时提供较多的换热面积;但从流体和换热方面考虑,这一结构的不足之处是:第一、气体的流通过于顺畅,使得停留时间比较短,从而不利于充分换热;第二、气体的流动与换热面基本是平行,这样不利于消除边界层处的层流区,而层流区的换热效果会低于湍流区;第三、在液体流道总截面积相同的情况下,管壳式换热器的空气流道表面积明显小于初始板翅式换热器,换热性能下降。基于上述发动机换热器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尚未有相关的解决方案;因此迫切需要寻求有效方案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上述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一种发动机换热器,旨在解决现有发动机用换热器换热性能差、效果差的问题之一。本技术提供一种发动机换热器,包括:壳体,壳体内设有换热腔体;换热体,换热体设置于换热腔体内;换热体包括点阵换热结构和换热管路,换热管路间隔设置于点阵换热结构之间,从而使换热管路内的换热流体与点阵换热结构进行热交换。进一步地,点阵换热结构包括多个胞元结构,每个胞元结构包括共用同一顶点的多条点阵杆;多个胞元结构之间通过多个点阵杆互连,从而形成针织状结构。>进一步地,换热管路包括进液管路和出液管路,进液管路的进口与出液管路的出口形成于壳体的一端;进液管路的进口与出液管路的出口相互连通。进一步地,进液管路和出液管路通过壳体内的通槽连通,通槽设置于壳体上远离进液管路的进口或出液管路的出口一端。进一步地,通槽一端与进液管路的出口连通;通槽另一端与出液管路的入口连通。进一步地,通槽与壳体一体成形。进一步地,换热管路内的换热流体为水或煤油,点阵换热结构通过与空气热交换,从而进行散热。进一步地,壳体和换热体的材料均为铝合金。进一步地,第一安装法兰和第二安装法兰;第一安装法兰和第二安装法兰固定设置于壳体的两侧。本技术提供的发动机换热器相比现有方案具有如下效果:第一、本技术提供的发动机换热器,能够有效提高换热面积,从而提高换热效率;第二、本技术提供的发动机换热器,能够有效降低换热器的质量,提高换热性能;第三、本技术提供的发动机换热器,能够方便加工制造,可实现3D打印成形,且方便安装。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种发动机换热器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一种发动机换热器右侧剖视图一;图3为本技术一种发动机换热器右侧剖视图二;图4为本技术一种发动机换热器前侧剖视图一;图5为本技术一种发动机换热器前侧剖视图二;图6为本技术一种发动机换热器前侧剖视图三;图7为图4沿A-A方向剖视图;图8为本技术一种发动机换热器中间剖视图;图9为图8局部放大示意图;图10为本技术点阵换热结构整体示意图;图11为图10局部放大示意图;图12为本技术点阵换热结构中的单个胞元结构示意图;图13为本技术换热体结构示意图。图中:1、壳体;11、通槽;12、顶盖;13、弧形进口腔体;2、进口;3、出口;4、换热体;41、点阵换热结构;42、换热管路;421、流道;43、隔板;5、第一安装法兰;6、第二安装法兰。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如图1至图13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发动机换热器,包括壳体1和换热体4;壳体1内设有换热腔体;换热体4设置于换热腔体内,该换热体4用于和壳体1内的换热流体进行热交换,从而进行散热;具体地,换热体4具体包括点阵换热结构41和换热管路42,换热管路42间隔设置于点阵换热结构41之间,从而使换热管路42内的换热流体与点阵换热结构41进行热交换;具体地,点阵换热结构41和换热管路42为一体结构,多排换热管路42分别间隔镶嵌于两排点阵换热结构41之间,从而使得换热管路42内的换热流体可以与点阵换热结构41进行热交换,实现油路的换热;进一步地,如图9至图13所示,该多排点阵换热结构41为针织状结构,其能够与过流的空气进行热交换,从而实现散热;本技术提供的发动机换热器,通过采用点阵换热结构,可以减少换热器的重量,并能够有效提高换热面积,从而提高换热效率,具有突出的换热效果。优选地,结合上述方案,如图1至图13所示,本技术提供的方案中,换热结构为点阵换热结构41,该点阵换热结构41具体包括多个胞元结构,多个胞元结构之间相互连接,从而形成针织状结构;具体地,单个胞元结构如图12所示,每个胞元结构包括共用同一顶点的多条点阵杆44,通过点阵杆44与其他的胞元结构连接,即多个胞元结构之间通过多个点阵杆44互连,从而形成针织状结构,这样能够方便与空气进行接触,增加点阵结构以增大换热面积,实现有效散热;进一步地,如图13所示,换热体4为一体结构,换热体4中包括多排点阵换热结构41,相邻点阵换热结构41之间镶嵌有换热管路42,换热管路42中设有流道421,流道421实现油路的连通,每排点阵换热结构41实现气路的散热。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考虑到点阵胞元结构的特点及其内部杆件结构的空间排布,空气流道内点阵填充区块的单个胞元结构不随着换热器主体构件成形方向的改变而发生变更,即在设计及成形该特定点阵胞元结构时,点阵杆件的中轴投影与成形水平面夹角永远为45度(于其杆件重叠,空隙贯通方向观测)。优选地,结合上述方案,如图1至图13所示,本技术提供的发动机换热器,壳体1的整体尺寸:长169.5mm、宽80mm、高175.6mm,换热体4芯体部分的尺寸:长139.3mm、宽80mm、高139.5mm;壳体1内部均为薄壁结构。优选地,结合上述方案,如图1至图13所示,换热管路42包括进液管路和出液管路,进液管路的进口2与出液管路的出口3形成于壳体1的一端;进液管路与出液管路相互连通,从而实现油路的输入;进一步地,进液管路和出液管路通过壳体1内的通槽11连通,通槽11设置于壳体1上远离进液管路的进口或出液管路的出口一端;上述设计中,使得换热流体通过进液管路的进口2进入进液管路,并在流动过程中充分与点阵换热结构41进行热交换,再经过通槽11后由出液管路的出口3流出。优选地,结合上述方案,如图1至图13所示,进液管路的进口2和出液管路的出口3均位于壳体1顶部一侧,并且开口同向,这样设计主要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发动机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n壳体(1),所述壳体(1)内设有换热腔体;/n换热体(4),所述换热体(4)设置于所述换热腔体内;所述换热体(4)包括点阵换热结构(41)和换热管路(42),所述换热管路(42)间隔设置于所述点阵换热结构(41)之间,从而使所述换热管路(42)内的换热流体与所述点阵换热结构(41)进行热交换。/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动机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1),所述壳体(1)内设有换热腔体;
换热体(4),所述换热体(4)设置于所述换热腔体内;所述换热体(4)包括点阵换热结构(41)和换热管路(42),所述换热管路(42)间隔设置于所述点阵换热结构(41)之间,从而使所述换热管路(42)内的换热流体与所述点阵换热结构(41)进行热交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点阵换热结构(41)包括多个胞元结构,每个胞元结构包括共用同一顶点的多条点阵杆(44);多个所述胞元结构之间通过多个点阵杆(44)互连,从而形成针织状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路包括进液管路和出液管路,所述进液管路的进口(2)与所述出液管路的出口(3)形成于所述壳体(1)的一端;所述进液管路与所述出液管路相互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动机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管路和所述出液管路通过所述壳...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葛青常振国孙志民龙凯高正江
申请(专利权)人:中航迈特粉冶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