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发动机的余热回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909329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01 18:03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用于发动机的余热回收装置,属于余热回收技术领域。该余热回收装置包括:余热回收主体、安全阀、温度传感器、冷却循环水箱、液位传感器、继电器。本申请通过在余热回收主体的外箱体和内箱体之间设置主隔板,使余热回收主体内具有由第一液体通道、第二液体通道和第三液体通道形成的液体流通通道,相比于原有的余热回收主体,延长了液体流通通道的长度,延长了相同体积的液体在余热回收主体内的停留时长,可以提高换热效率,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发动机的余热回收装置本申请要求于2019年06月26日提交的申请号为201920979200.4,专利技术名称为“用于发动机的余热回收装置”的中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在本申请中。
本申请涉及余热回收
,特别涉及一种用于发动机的余热回收装置。
技术介绍
发动机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若直接排放的话,会造成能量的极大浪费,因此有必要在发动机的排气口安装余热回收装置。目前的余热回收装置一般包括:与发动机排气口连通的余热回收主体,该余热回收主体通过冷水换热的方式进行余热回收。然而,上述余热回收装置中的余热回收主体回收余热的效率低,经济效益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发动机的余热回收装置,可以解决上述问题。该技术方案如下:提供了一种用于发动机的余热回收装置,该余热回收装置包括:余热回收主体、安全阀、温度传感器、电磁阀、压力传感器、冷却循环水箱,设置在该冷却循环水箱上的液位传感器,与发动机电性耦接的继电器;该余热回收主体包括:外箱体、位于该外箱体内的内箱体,该外箱体和该内箱体之间形成第一液体通道、第二液体通道和第三液体通道;该外箱体具有进液口与出液口管道,进液口与该冷却循环水箱的排液口连通;该外箱体和该内箱体之间具有主隔板,以使从该进液口流入该余热回收主体内的液体通过该第一液体通道、第二液体通道和第三液体通道流出该余热回收主体;该安全阀、该温度传感器、该电磁阀和该压力传感器均设置在该外箱体上;r>该内箱体具有进气口与排气口,该进气口与该排气口均延伸至该外箱体的外部,且该进气口用于与该发动机的排气口连通。在一种可能设计中,该内箱体的内部沿气体流动方向依次设置有第一隔板、第二隔板和第三隔板,以使该内箱体被分隔成第一腔室、第二腔室、第三腔室和第四腔室;该余热回收主体还包括:第一管道、第二管道、第三管道和第四管道;该第一管道连通于该第一腔室与该第三腔室之间;该第二管道连通于该第二腔室与该第四腔室之间;该第三管道的连通于该第二腔室与该内箱体的排气口之间;该第四管道连通于该第三腔室与该第四腔室之间。在一种可能设计中,该第一管道与该第四管道位于同一水平面内。在一种可能设计中,该第三管道和该第二管道由下至上依次设置。在一种可能设计中,该内箱体的进气口延伸至该外箱体的进液口的外部。在一种可能设计中,该内箱体的进气口延伸至该外箱体的出液口管道的外部。在一种可能设计中,该余热回收主体和该冷却循环水箱之间设有二级余热回收腔;该二级余热回收腔包括:外腔体、位于该外腔体内的二级排气管道;该二级排气管道的第一端连接该内箱体的排气口,第二端延伸至该二级余热回收腔的外部。在一种可能设计中,该二级余热回收腔内设有抽水泵。在一种可能设计中,该安全阀为机械式安全阀。在一种可能设计中,该外箱体与该内箱体的材质均为锅炉钢。本申请通过在余热回收主体的外箱体和内箱体之间设置主隔板,使余热回收主体内具有由第一液体通道、第二液体通道和第三液体通道形成的液体流通通道,相比于原有的余热回收主体,延长了液体流通通道的长度,延长了相同体积的液体在余热回收主体内的停留时长,可以提高换热效率,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用于发动机的余热回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余热回收主体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继电器与发动机之间的等效电路示意图。其中,附图中的各个标号说明如下:1-余热回收主体;11-外箱体,11a-出液口管道,11b-进液口,11c-主隔板;12-内箱体,12a-进气口,12b-排气口,121-第一隔板,122-第二隔板,123-第三隔板,A-第一腔室,B-第二腔室,C-第三腔室,D-第四腔室;13-第一液体通道;14-第二液体通道;15-第三液体通道;2-安全阀;3-温度传感器;4-冷却循环水箱;5-液位传感器;6-控制器;7-继电器;71-开关,72-动触点,73-常闭触点,74-铁芯,75-线圈,76-衔铁,77-常开触点,78-弹簧;8-无线信号发送模块;91-第一管道,92-第二管道,93-第三管道,94-第四管道;10-二级余热回收腔;10a-外腔体,10b-二级排气管道;M-发动机。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发动机的余热回收装置,如附图1所示,该余热回收装置包括:余热回收主体1、安全阀2、温度传感器3、电磁阀、压力传感器、冷却循环水箱4和发动机M,设置在该冷却循环水箱4上的液位传感器5,与该发动机M电性耦接的继电器7;该余热回收主体1包括:外箱体11、位于该外箱体11内的内箱体12,该外箱体11和该内箱体12之间形成第一液体通道13、第二液体通道14和第三液体通道15;该外箱体11具有进液口11b与出液口管道11a,进液口11b与该冷却循环水箱4的排液口连通;该外箱体11和该内箱体12之间具有主隔板11c,以使从该进液口11b流入该余热回收主体1内的液体通过该第一液体通道13、第二液体通道14和第三液体通道15流出该余热回收主体1;该安全阀2、该温度传感器3、该电磁阀和该压力传感器均设置在该外箱体11上;该内箱体12具有进气口12a与排气口12b,该进气口12a与该排气口12b均延伸至该外箱体11的外部,且该进气口12a用于与该发动机M的排气口连通。下面就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余热回收装置的工作原理进行描述:在该装置工作的过程中,来自发动机M的高温气体由进气口12a流入该内箱体12内,这一部分高温气体在该内箱体12内经过降温后,经排气口12b流出。在内箱体12的外部,是由第一液体通道13、第二液体通道14和第三液体通道15形成的液体流通通道,该液体流通通道内容置有用于与内箱体12内的高温气体进行换热的流动液体。上述外箱体11与内箱体12之间连接的主隔板11c以焊接的方式进行连接,这样可以避免外箱体11进液口11b与外箱体11出液口管道11a之间具有缝隙,进而可以防止冷凝水不通过外箱体11与内箱体12之间环形空腔而直接流出;上述内箱体12的进气口12a与外箱体11进液口11b之间以焊接的方式进行连接,这样可以避免内箱体12的进气口12a与外箱体11进液口11b之间具有缝隙。本申请通过在余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发动机的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余热回收装置包括:余热回收主体(1)、安全阀(2)、温度传感器(3)、电磁阀、压力传感器、冷却循环水箱(4),设置在所述冷却循环水箱(4)上的液位传感器(5),与发动机(M)电性耦接的继电器(7);/n所述余热回收主体(1)包括:外箱体(11)、位于所述外箱体(11)内的内箱体(12),所述外箱体(11)和所述内箱体(12)之间形成第一液体通道(13)、第二液体通道(14)和第三液体通道(15);/n所述外箱体(11)具有进液口(11b)与出液口管道(11a),进液口(11b)与所述冷却循环水箱(4)的排液口连通;/n所述外箱体(11)和所述内箱体(12)之间具有主隔板(11c),以使从所述进液口(11b)流入所述余热回收主体(1)内的液体通过所述第一液体通道(13)、第二液体通道(14)和第三液体通道(15)流出所述余热回收主体(1);/n所述安全阀(2)、所述温度传感器(3)、所述电磁阀和所述压力传感器均设置在所述外箱体(11)上;/n所述内箱体(12)具有进气口(12a)与排气口(12b),所述进气口(12a)与所述排气口(12b)均延伸至所述外箱体(11)的外部,且所述进气口(12a)用于与所述发动机(M)的排气口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0626 CN 20192097920041.一种用于发动机的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余热回收装置包括:余热回收主体(1)、安全阀(2)、温度传感器(3)、电磁阀、压力传感器、冷却循环水箱(4),设置在所述冷却循环水箱(4)上的液位传感器(5),与发动机(M)电性耦接的继电器(7);
所述余热回收主体(1)包括:外箱体(11)、位于所述外箱体(11)内的内箱体(12),所述外箱体(11)和所述内箱体(12)之间形成第一液体通道(13)、第二液体通道(14)和第三液体通道(15);
所述外箱体(11)具有进液口(11b)与出液口管道(11a),进液口(11b)与所述冷却循环水箱(4)的排液口连通;
所述外箱体(11)和所述内箱体(12)之间具有主隔板(11c),以使从所述进液口(11b)流入所述余热回收主体(1)内的液体通过所述第一液体通道(13)、第二液体通道(14)和第三液体通道(15)流出所述余热回收主体(1);
所述安全阀(2)、所述温度传感器(3)、所述电磁阀和所述压力传感器均设置在所述外箱体(11)上;
所述内箱体(12)具有进气口(12a)与排气口(12b),所述进气口(12a)与所述排气口(12b)均延伸至所述外箱体(11)的外部,且所述进气口(12a)用于与所述发动机(M)的排气口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余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箱体(12)的内部沿气体流动方向依次设置有第一隔板(121)、第二隔板(122)和第三隔板(123),以使所述内箱体(12)被分隔成第一腔室(A)、第二腔室(B)、第三腔室(C)和第四腔室(D);
所述余热回收主体(1)还包括:第一管道(91)、第二管道(92)、第三管道(93)和第四管道(94);
所述第一管道(91)连通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闻伟刘志虎高李颖贾新明李雄师文嵩祁长海祁宝萍张金霞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