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锥形扩底式旋流雨水口,由上往下依次包括过滤室、旋流室以及沉泥室;其中所述过滤室的顶部敞口,并可拆卸安装第一过滤装置;所述过滤室内部还可拆卸安装第二过滤装置;所述旋流室的侧壁设有出水口,所述旋流室内沿其内壁环向倾斜设置一环状导流板,所述环向导流板的下端朝向所述出水口,以将雨水导流至所述出水口并排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即可保证雨水口不会被堵塞,解决面源污染,并且清理时只需要将拦渣网取出,清除拦渣网上的垃圾即可,无需人工掏设。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锥形扩底式旋流雨水口
本技术涉及市政雨水口制造领域。更具体地说,本技术涉及一种截留初期雨水的旋流扩底型雨水口。
技术介绍
现城市道路大部分已经建成,由于老城区面积较广,海绵城市理念近年才被广泛采纳,故大部分道路任未采用“下沉式绿化带+溢流式雨水口”,基本均为“硬质铺装+偏箅式雨水口”,其缺乏海绵城市概念中的“拦截、过滤、渗透、净化、调蓄、滞留”等措施。城市老城区雨水管网经过过多年的提升改造,道路积水问题虽有了很大的改善,但在没有空间新建大容积雨水调蓄池、无法进行老旧道路整体海绵城市改造的情况下,硬质铺装对初期雨水的污染控制几乎为零。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实现根据本技术的以上目的和其它优点,提供了一种锥形扩底式旋流雨水口,由上往下依次包括过滤室、旋流室以及沉泥室;其中所述过滤室的顶部敞口,并可拆卸安装第一过滤装置;所述过滤室内部还可拆卸安装第二过滤装置;所述旋流室的侧壁设有出水口,所述旋流室内沿其内壁环向倾斜设置一环状导流板,所述环向导流板的下端朝向所述出水口,以将雨水导流至所述出水口并排出。根据本技术的一优选实施例,所述的锥形扩底式旋流雨水口,所述旋流室为上大下小的圆台状结构。根据本技术的一优选实施例,所述的锥形扩底式旋流雨水口,所述沉泥室的侧壁设置若干弃流管,所述弃流管一端连通所述沉泥室内部,另一端连通所述弃流管外部,且所述弃流管两端均包覆过滤网,以供弃流水经由所述过滤网往外排。根据本技术的一优选实施例,所述的锥形扩底式旋流雨水口,所述第一过滤装置为雨水箅子,其形状与所述过滤室的顶部敞口的形状一致。根据本技术的一优选实施例,所述的锥形扩底式旋流雨水口,所述第二过滤装置为拦渣网。根据本技术的一优选实施例,所述的锥形扩底式旋流雨水口,所述环状导流板与路面的夹角为45-60°。根据本技术的一优选实施例,所述的锥形扩底式旋流雨水口,所述旋流室的母线与下底面的夹角为70-90°。根据本技术的一优选实施例,所述的锥形扩底式旋流雨水口,所述过滤室的侧壁倾斜。本技术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1.本技术一实施例中,通过拦渣网有效拦截道路上的污染,即可保证雨水口不会被堵塞,解决面源污染,并且清理时只需要将拦渣网取出,清除拦渣网上的垃圾即可,无需人工掏设。2.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环状导流板的设计可以将雨水引流到旋流室井壁上,并且给雨水提供一个切向加速度,让雨水通过离心力作用下在旋流室进行充分的固液分离,出水管设置在进水口的切线方向上也有助于雨水能在旋流室充分停留,增强初雨沉砂效果。3.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经分离后,干净的雨水流向市政雨水管网,泥沙较多的雨水进入沉泥室,部分(实验验证约为30%)初期雨水通过沉泥室井壁上的弃流管向四周土壤渗透,通过土壤过滤净化雨水,并在管道四周填充碎石,加快渗透速度,减少初期雨水进入市政雨水管道。同时将弃流管的进出口均用透水土工布包裹,防止堵塞,弃流水被由防水土工布阻隔并排入绿地内。本技术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技术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中一优选实施例中的锥形扩底式旋流雨水口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A-A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以下描述用于揭露本技术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本技术。以下描述中的优选实施例只作为举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其他显而易见的变形。在以下描述中界定的本技术的基本原理可以应用于其他实施方案、变形方案、改进方案、等同方案以及没有背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的其他技术方案。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的是,在本技术的揭露中,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其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上述术语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可以理解的是,术语“一”应理解为“至少一”或“一个或多个”,即在一个实施例中,一个元件的数量可以为一个,而在另外的实施例中,该元件的数量可以为多个,术语“一”不能理解为对数量的限制。如图1-2所示,本技术的一优选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锥形扩底式旋流雨水口,由上往下依次包括过滤室1、旋流室2以及沉泥室3;其中所述过滤室1的顶部敞口,并可拆卸安装第一过滤装置4,所述第一过滤装置4为雨水箅子,其形状与所述过滤室1的顶部敞口的形状一致;所述过滤室1内部还可拆卸安装第二过滤装置5,所述第二过滤装置5为拦渣网;所述过滤室1的侧壁倾斜。所述旋流室2为上大下小的圆台状结构,其侧壁设有出水口7,所述旋流室2内沿其内壁环向倾斜设置一环状导流板6,所述环状导流板6呈圆弧状,所述环状导流板6与路面的夹角为45-60°。所述环向导流板6的下端朝向所述出水口7,以将雨水导流至所述出水口7并排出。所述旋流室2的母线与下底面的夹角为70-90°。所述沉泥室3的侧壁设置若干弃流管8,所述弃流管8一端连通所述沉泥室3内部,另一端连通所述弃流管8外部,且所述弃流管8两端均包覆过滤网,此处的过滤网可采用透水土工布,以供弃流水经由所述过滤网往外排。上述实施例中,首先通过雨水箅子,初步过滤,再通过拦渣网有效拦截道路上的污染后,即可保证雨水口不会被堵塞,解决面源污染,并且清理时只需要将拦渣网取出,清除拦渣网上的垃圾即可,无需人工掏设。而环状导流板6的设计可以将雨水引流到旋流室2的井壁上,并且给雨水提供一个切向加速度,让雨水通过离心力作用下在旋流室进行充分的固液分离,出水管设置在进水口的切线方向上也有助于雨水能在旋流室充分停留,增强初雨沉砂效果。经分离后,干净的雨水流向市政雨水管网,泥沙较多的雨水进入沉泥室3,部分(实验验证约为30%)初期雨水通过沉泥室3井壁上的弃流管8向四周土壤渗透,通过土壤过滤净化雨水,并在管道四周填充碎石,加快渗透速度,减少初期雨水进入市政雨水管道。同时将弃流管8的进出口均用透水土工布包裹,防止堵塞,弃流水被由防水土工布阻隔并排入绿地内。对于30m宽硬化道路的初期雨水净化及截留率达50%,理论计算如下:以截留50%的初期雨水为目标,核算雨水口底部下沉的高度。其中,Q—每个雨水口的初期雨水总量,m3;L—两个雨水检查井之间的距离,m,本计算取30;B—道路宽度,m,本计算取30;h—初期雨水降雨量,mm,本计算取4;n—两个雨水检查井之间的雨水口数量,本计算取4.H--雨水口底部下沉高度,m;Q—每个雨水口的初期雨水总量,m3;A—圆筒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锥形扩底式旋流雨水口,其特征在于,由上往下依次包括过滤室、旋流室以及沉泥室;其中所述过滤室的顶部敞口,并可拆卸安装第一过滤装置;所述过滤室内部还可拆卸安装第二过滤装置;/n所述旋流室的侧壁设有出水口,所述旋流室内沿其内壁环向倾斜设置一环状导流板,所述环状导流板的下端朝向所述出水口,以将雨水导流至所述出水口并排出。/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锥形扩底式旋流雨水口,其特征在于,由上往下依次包括过滤室、旋流室以及沉泥室;其中所述过滤室的顶部敞口,并可拆卸安装第一过滤装置;所述过滤室内部还可拆卸安装第二过滤装置;
所述旋流室的侧壁设有出水口,所述旋流室内沿其内壁环向倾斜设置一环状导流板,所述环状导流板的下端朝向所述出水口,以将雨水导流至所述出水口并排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锥形扩底式旋流雨水口,其特征在于,所述旋流室为上大下小的圆台状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锥形扩底式旋流雨水口,其特征在于,所述沉泥室的侧壁设置若干弃流管,所述弃流管一端连通所述沉泥室内部,另一端连通所述弃流管外部,且所述弃流管两端均包覆过滤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琪,禹云莉,陈懋朋,袁正浩,黄依莹,贾保正,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市汉阳市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武汉市承远市政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