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芝慧专利>正文

一种枕头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897995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01 15: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枕头,包括位于中间的仰卧区、位于仰卧区左侧的左侧睡区和位于仰卧区右侧的右侧睡区,仰卧区的前侧位于头部下方的位置设置有用于容纳头部的中空部,仰卧区后侧设置有用于承托颈部的第一承托部,本申请将仰卧时头部所在的位置挖空形成一个凹型枕头,仰卧时,头部位于中空部位置,第一承托部位于颈部下方,用于承托颈部,该种睡姿头部为向后仰的姿势,气管被拉直,可增加进气量,增大人体的肺活量,使血氧浓度增加,有利于人体健康,而且头向后仰,在重力的作用下脑部可以获得更多的血液供应,可以更好的保护脑部健康,同时在重力作用下,面部颈部的皮肤向上提拉,可以减少皱纹产生。

A kind of pillow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枕头
本技术涉及床上用品
,尤其是涉及一种枕头。
技术介绍
枕头,是一种睡眠工具,一般认为,枕头是人们为睡眠舒适而采用的填充物,从现代医学研究上认识,人体的脊柱,从正面看是一条直线,但侧面看是具有四个生理弯曲的曲线,为保护颈部的正常生理弯曲,维持人们睡眠时正常的生理活动,睡觉时须采用枕头。但是目前的大部分枕头都是中间隆起的结构,仅仅是为了垫高头部,采用这种姿势睡觉时,气管为弯曲形,不利于呼吸,而且头部被垫高,脑部供血量降低,再者,头部垫高后,脸部皮肤受重力作用向下垂,容易产生皱纹。因此,如何解决现有枕头仅能实现将头部垫高的功能而导致呼吸不畅、脑供血量降低以及皮肤松弛的问题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枕头,以解决现有枕头仅能实现将头部垫高的功能而导致呼吸不畅、脑供血量降低以及皮肤松弛的问题。本技术提供的诸多技术方案中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能产生的诸多技术效果详见下文阐述。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枕头,包括位于中间的仰卧区、位于所述仰卧区左侧的左侧睡区和位于所述仰卧区右侧的右侧睡区,所述仰卧区前侧位于头部下方的位置设置有用于容纳头部的中空部,所述仰卧区后侧设置有用于承托颈部的第一承托部。优选地,所述仰卧区底部设置有由所述左侧睡区左侧边缘延伸到所述右侧睡区右侧边缘的护肩部,所述护肩部前侧与所述左侧睡区后侧、所述右侧睡区后侧、所述第一承托部后侧固定连接。优选地,所述中空部前侧设置有用于承托头部前侧的第二承托部。优选地,所述第一承托部顶部靠近所述中空部一侧为向前且向下延伸的第一弧形面,所述第一承托部靠近所述中空部一侧的中部设置有向后侧凹陷的第一弧形槽。优选地,所述护肩部顶部远离所述中空部一侧为向后且向下延伸的第二弧形面,所述护肩部远离所述中空部一侧的中部设置有向前侧凹陷的第二弧形槽。优选地,所述第二承托部顶部靠近所述中空部的一侧为向后且向下延伸的第三弧形面,所述第二承托部靠近所述中空部一侧设置有向前侧凹陷的第三弧形槽。优选地,所述左侧睡区与所述右侧睡区顶部靠近所述中空部一侧为向下且向所述中空部方向凹陷的第四弧形面。优选地,所述左侧睡区、所述右侧睡区、所述第一承托部、所述第二承托部和所述护肩部均包括枕套和设置在所述枕套内的填充物。优选地,所述填充物为PP棉或者聚酯纤维棉。优选地,所述左侧睡区左侧和\或右侧睡区的右侧设置有内部装有仿真米粒的袋子。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枕头,其有益效果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枕头,包括位于中间的仰卧区、位于仰卧区左侧的左侧睡区和位于仰卧区右侧的右侧睡区,仰卧区的前侧位于头部下方的位置设置有用于容纳头部的中空部,仰卧区后侧设置有用于承托颈部的第一承托部,本申请将仰卧时头部所在的位置挖空形成一个凹型枕头,仰卧时,头部位于中空部位置,第一承托部位于颈部下方,用于承托颈部,该种睡姿头部为向后仰的姿势,气管被拉直,可增加进气量,增大人体的肺活量,使血氧浓度增加,有利于人体健康,而且头向后仰,在重力的作用下脑部可以获得更多的血液供应,可以更好的保护脑部健康,同时在重力作用下,皮肤向上提拉,可以减少皱纹产生。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示出的第一种枕头俯视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示出的第二种枕头俯视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示出的第三种枕头俯视图。图中:1、仰卧区;2、左侧睡区;3、右侧睡区;4、中空部;5、第一承托部;6、护肩部;7、第二承托部;8、第一弧形槽;9、第二弧形槽;10、第三弧形槽;11、第一弧形面;12、第二弧形面;13、第三弧形面;14、第四弧形面;15、袋子。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所保护的范围。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例进行说明。此外,下面所示的实施例不对权利要求所记载的
技术实现思路
起任何限定作用。另外,下面实施例所表示的构成的全部内容不限于作为权利要求所记载的技术的解决方案所必需的。参看图1,本申请的方向规定如下:图1中沿纸面向上为文中的前,沿纸面向下为文中的后,沿纸面向左为文中的左,沿纸面向右为文中的右,垂直纸面向内为文中的下,垂直纸面向外为文中的上。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枕头,包括位于中间的仰卧区1、位于仰卧区1左侧的左侧睡区2和位于仰卧区1右侧的右侧睡区3,仰卧区1的前侧位于头部下方的位置设置有用于容纳头部的中空部4,仰卧区1后侧设置有用于承托颈部的第一承托部5,本申请将仰卧时头部所在的位置挖空形成一个凹型枕头,仰卧时,头部位于中空部4位置,第一承托部5位于颈部下方,用于承托颈部,该种睡姿头部为向后仰的姿势,颈部被垫高,气管被拉直,可增加进气量,增大人体的肺活量,使血氧浓度增加,有利于人体健康,而且头向后仰,在重力的作用下脑部可以获得更多的血液供应,可以更好的保护脑部健康,提升睡眠质量,预防脑细胞早衰,进而可降低老年痴呆的风险,白天人们在工作时处于坐位或站立位,脸部皮肤在重力作用下会向下垂坠,采用此种枕头,头向后仰,在重力作用下,白天向下垂坠的皮肤会被向上提拉,白天垂坠,晚上睡觉提拉,可以使皮肤得到锻炼,延缓皱纹产生,晚上睡觉时间较长,有时需要翻身侧睡,仰卧区1两侧的左侧睡区2与右侧睡区3均为凸起的结构,可供侧睡时使用。较佳的,在仰卧区1的底部还可以设置护肩部6,护肩部6为长条形,由左侧睡区2的左侧边缘延伸到右侧睡区3的右侧边缘,护肩部6前侧与左侧睡区2后侧、右侧睡区3后侧以及第一承托部5后侧进行固定连接,也可以为可拆卸连接,可以选择是否使用护肩部6,可拆卸连接结构可以为拉链连接。进一步的,有部分人不适应睡觉时头部向后仰,此时该枕头还可以在中空部4的前侧设置用于承托头部前侧的第二承托部7,第二承托部7也可以为长条形,由左侧睡区2的左侧延伸到右侧睡区3的右侧,睡觉时,第二承托部7可以垫在头部的前侧,防止头部过于向后仰,也使头部更加舒适。实施中,可以将第一承托部5顶部靠近中空部4一侧的位置制作成向前侧且向下延伸的第一弧形面11,为了使仰卧时颈部前侧更加舒适,可以在第一承托部5的中部靠近中空部4一侧设置向后侧凹陷的第一弧形槽8,当人体仰卧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枕头,其特征在于,包括位于中间的仰卧区(1)、位于所述仰卧区(1)左侧的左侧睡区(2)和位于所述仰卧区(1)右侧的右侧睡区(3),所述仰卧区(1)前侧位于头部下方的位置设置有用于容纳头部的中空部(4),所述仰卧区(1)后侧设置有用于承托颈部的第一承托部(5)。/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枕头,其特征在于,包括位于中间的仰卧区(1)、位于所述仰卧区(1)左侧的左侧睡区(2)和位于所述仰卧区(1)右侧的右侧睡区(3),所述仰卧区(1)前侧位于头部下方的位置设置有用于容纳头部的中空部(4),所述仰卧区(1)后侧设置有用于承托颈部的第一承托部(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枕头,其特征在于,所述仰卧区(1)底部设置有由所述左侧睡区(2)左侧边缘延伸到所述右侧睡区(3)右侧边缘的护肩部(6),所述护肩部(6)前侧与所述左侧睡区(2)后侧、所述右侧睡区(3)后侧、所述第一承托部(5)后侧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枕头,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空部(4)前侧设置有用于承托头部前侧的第二承托部(7)。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枕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承托部(5)顶部靠近所述中空部(4)一侧为向前且向下延伸的第一弧形面(11),所述第一承托部(5)靠近所述中空部一侧的中部设置有向后侧凹陷的第一弧形槽(8)。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枕头,其特征在于,所述护肩部(6)顶部远离所述中空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芝慧
申请(专利权)人:李芝慧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四川;5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