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热回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896214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29 16:23
排热回收装置(1)在排气通路上包括热交换流路(10A)(热交换部(10))和绕过热交换流路(10A)的主排气流路(20A)(旁通部(20))。废气经过气体流入口(11)而从主排气流路(20A)流向热交换流路(10A),经过气体流出口(12)而从热交换流路(10A)流向主排气流路(20A)。在热交换部(10)中,在废气与热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在旁通部(20)内的主排气流路(20A)上的与气体流出口(11)相比靠下游侧设置有阀(30)。在热交换流路(10A)上的最下游侧设置有使废气向与主排气流路(20A)内的废气流的方向相反方向(B1)流动的返回流路(17)。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排热回收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排热回收装置(exhaustheatrecoveryapparatus)。
技术介绍
下述专利文献1公开了排热回收装置。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排热回收装置包括:主排气流路(mainexhaustgasflowpassage)、迂回流路(bypassflowpassage)、热交换器、以及阀装置(valvedevice)。主排气流路用于导入内燃机的废气。迂回流路为旁通(绕过,bypass)主排气流路的流路。热交换器设置于迂回流路上,并在迂回流路内的废气和内燃机的冷却液之间进行热交换。阀装置用于在热交换器的下游对主排气流路及迂回流路进行开闭。迂回流路在阀装置和热交换器之间通过再循环流路而连接至EGR(ExhaustGasRe-circulation,废气再循环系统)。(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44666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排热回收装置中,存在由于阀装置的随时间老化等而阀开度(valveopening)变得不稳定的风险。若阀开度不稳定,则排气流会受到影响,从而在非热回收模式下基于热交换器的热回收会增加。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非热回收模式下抑制基于热交换器的热回收的排热回收装置。本专利技术的排热回收装置,包括:旁通部,其具有导入内燃机的废气的主排气流路;热交换部,其与所述旁通部相邻而配置,并具有在所述废气与热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气体流入口,其配置在与所述热交换部相比靠废气流的上游侧,用于使所述废气从所述旁通部流入所述热交换部;气体流出口,其配置在与所述废气流入口相比靠所述废气流的下游侧,用于使所述废气从所述热交换部向所述旁通部流出;以及阀,其配置于与所述气体流出口相比靠所述废气流的下游侧,并且设置于所述旁通部的所述主排气流路上,其中,形成有热交换流路,所述热交换流路使所述废气从所述主排气流路经过所述气体流入口流入所述热交换部,并从所述热交换部经过所述气体流出口返回所述主排气流路,在所述热交换流路上的最下游侧设置有使所述废气向与所述主排气流路内的所述废气流的方向相反方向流动的返回流路。附图说明图1为第一实施方式的排热回收装置的剖视图。图2为上述排热回收装置的立体图。图3为第二实施方式的排热回收装置的剖视图。图4为上述排热回收装置的排气用板部件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一实施方式)(排热回收装置的结构)第一实施方式的排热回收装置1配置于车辆的内燃机的排气管的中途而回收内燃机的废气的热。排热回收装置1以回收废气的热的热回收模式(heatrecoverymode)、或者不回收热的非热回收模式(non-recoverymode)进行工作。为了方便说明,将图1中的排热回收装置1的上侧定义为上部,下侧定义为下部。但是,排热回收装置1的车辆安装时的取向(orientation)并不限定于图1。如图1所示,排热回收装置1包括:主排气流路20A、热交换流路10A、热交换器111、以及阀30。主排气流路20A具有用于导入内燃机的废气G1的旁通部(bypasspipe)20。经过旁通部20的废气G1旁通(绕过)热交换器(heatexchanger)111。热交换流路10A具有在气体流入口(gasflow-inport)11处从主排气流路20A分支(分岔)并在气体流出口(gasflow-outport)12返回至主排气流路20A的热交换部(heatexchangepipe)10。热交换部10与旁通部20相邻而配置。热交换器111配置于热交换流路10A内,并在废气G1和冷却液等的热介质(heatcarrier)W之间进行热交换。阀30为所谓的翻板阀(蝶阀,flapvalve),其配置于主排气流路20A的与气体流入口11相比的下游,并具有用于开闭主排气流路20A的阀体(valvebody)135。经过气体流出口12而返回主排气流路20A的废气G1e借助于未被处于关闭位置P1的阀体135封闭的辅助流路(subsidiaryflowpassage)而流过阀30的周围并返回主排气流路20A。在阀体135被关闭的热回收模式下,废气G1a和G1b在经过热交换流路10A期间在热交换器111与热介质W进行热交换,使排热被回收。在阀体135被打开的非热回收模式下,废气G1f经过主排气流路20A(热交换器111的旁通路)而作为废气G1g和G2被排出。此时,主排气流路20A内的压力在阀30的上游侧高,而阀30的下游侧低。由于不受到从阀30排出的废气G1g的影响,因此配置于阀30的上游侧(将于下文叙述的阀管部(valvepipe)35的周围)的辅助流路155内的压力也高。因此,由于热交换器111的上游侧和下游侧(辅助流路155)的压力高,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废气G1a及G1b流过热交换流路10A的情形。在非热回收模式下,能够可靠地抑制基于热交换器111的热回收。此外,阀体135在将于下文叙述的热致动器(thermoactuator)200等的作用下进行开闭的情况下,会存在因热致动器200的经年老化而阀开度变得不稳定的情形。然而,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排热回收装置1,即使阀开度不稳定,也不会因阀开度差而造成热交换流路10A的压差(热交换器111的上游侧与下游侧之间的压差)改变。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在非热回收模式下的基于热交换器111的热回收。此外,在阀体135被打开的非热回收模式下,只有少量的废气G1a流入到热交换流路10A。流入到热交换流路10A的少量(微量)的废气G1b返回至阀30的上游侧的辅助流路155,从阀30流至下游而最后才受到阀30的开度劣化的影响。因此,如上所述那样,热交换流路10A的压差(热交换器111的上游侧与下游侧之间的压差)不易变动,能够可靠地防止在非热回收模式下的基于热交换器111的热回收。此外,由于辅助流路155作为绝热空气层来发挥作用,因此能够抑制从旁通部20侧到热交换部10的热传导。由此,能够更加可靠地抑制在非热回收模式下的基于热交换器111的热回收。在热交换流路10A内的主排气流路20A侧、即热交换器111的侧方(在图1中为上方)设置有供经过了热交换器111的废气G1d朝向气体流出口12而U形转向(turnaround)的返回流路17。即,返回流路17配置于热交换部10内的旁通部20侧的内壁与热交换器111之间。在阀体135被打开的非热回收模式下,废气G1d不流过返回流路17,因此返回流路17在热交换器111和主排气流路20A之间作为绝热空气层来发挥作用。因此,能够尽可能地避免流过主排气流路20A的高温废气G1f和G1g的热传导到热交换器111的情形。即,能够更加可靠地抑制在非热回收模式下的基于热交换器111的热回收。此外,在阀体135被关闭的热回收模式下,流过返回流路17的废气G1e再次与热交换器111进行热交换而能够回收余热。因此,热交换效率提高。在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排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旁通部,其具有用于导入内燃机的废气的主排气流路;/n热交换部,其与所述旁通部相邻而配置,并具有在所述废气与热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n气体流入口,其配置在与所述热交换部相比靠废气流的上游侧,用于使所述废气从所述旁通部流入所述热交换部;/n气体流出口,其配置在与所述废气流入口相比靠所述废气流的下游侧,用于使所述废气从所述热交换部向所述旁通部流出;以及/n阀,其配置在与所述气体流出口相比靠所述废气流的下游侧,并且设置于所述旁通部的所述主排气流路上,/n其中,形成有热交换流路,所述热交换流路使所述废气从所述主排气流路经过所述气体流入口流入所述热交换部,并从所述热交换部经过所述气体流出口返回所述主排气流路,/n在所述热交换流路上的最下游侧设置有使所述废气向与所述主排气流路内的所述废气流的方向相反方向流动的返回流路。/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80522 JP 2018-0979751.一种排热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旁通部,其具有用于导入内燃机的废气的主排气流路;
热交换部,其与所述旁通部相邻而配置,并具有在所述废气与热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
气体流入口,其配置在与所述热交换部相比靠废气流的上游侧,用于使所述废气从所述旁通部流入所述热交换部;
气体流出口,其配置在与所述废气流入口相比靠所述废气流的下游侧,用于使所述废气从所述热交换部向所述旁通部流出;以及
阀,其配置在与所述气体流出口相比靠所述废气流的下游侧,并且设置于所述旁通部的所述主排气流路上,
其中,形成有热交换流路,所述热交换流路使所述废气从所述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中嶋史朗林田瑞树鳟渕宏章久永彻井上胜文
申请(专利权)人:马瑞利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