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加热效果好的取暖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871427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29 13: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加热效果好的取暖器,包括外护壳体,外护壳体的内部设有取暖加热单元,外护壳体的一侧设有带有防护组件的出风口,外护壳体的顶部设有带有过滤组件的上进风口,外护壳体的底部设有带有过滤组件的下进风口,下进风口相对两侧的外护壳体底部均固定安装有支撑脚,外护壳体内部靠近出风口的一侧固定安装有轴流风扇,轴流风扇的出风端靠近出风口设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合理紧凑,上下两个油槽之间环形带状导热散热片用于空气加热,增加接触面积,提高加热效率,过滤组件降低进尘量,避免灰尘对导热散热片表面覆盖造成其对空气热传导加热性能的降低,便于对取暖器内部维护、清理等操作,取暖器加热效果更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加热效果好的取暖器
本技术涉及取暖器,特别涉及一种加热效果好的取暖器,属于取暖设备

技术介绍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要求更高,人类活动场所环境温度是影响人体舒适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取暖器是指用于取暖的设备,取暖器有多种,最常见的电取暖器是以电为能源进行加热供暖的取暖设备,直接把电能或其他化学能转化为热能,通过辐射、对流接触等方式传递热量,使得用户在合适的温度环境下活动,可广泛用于住宅、办公室、宾馆、商场、医院、学校、火车车厢等移动供暖、简易活动房等各类民用与公共建筑。目前取暖器由风口进入的灰尘覆盖在散热片上造成导热阻挡,影响取暖器的加热效果,采用板状散热片设置,虽然方便散热片的除尘清洁,但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小,加热效率低,升温慢,且取暖器体积大,实用性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目前取暖器由风口进入的灰尘覆盖在散热片上造成导热阻挡,影响取暖器的加热效果,采用板状散热片设置,虽然方便散热片的除尘清洁,但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小,加热效率低,升温慢,且取暖器体积大的缺陷,提供一种加热效果好的取暖器。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本技术一种加热效果好的取暖器,包括外护壳体,所述外护壳体的内部设有取暖加热单元,所述外护壳体的一侧设有带有防护组件的出风口,所述外护壳体的顶部设有带有过滤组件的上进风口,所述外护壳体的底部设有带有过滤组件的下进风口,所述下进风口相对两侧的外护壳体底部均固定安装有支撑脚,所述外护壳体内部靠近出风口的一侧固定安装有轴流风扇,所述轴流风扇的出风端靠近出风口设置,所述外护壳体远离出风口的一侧设有通口,所述通口上设有后背板,所述取暖加热单元包括油槽和若干与油槽固定安装的导热散热片,所述导热散热片呈环形带状结构设置,所述油槽的内部固定安装有发热体。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外护壳体内底部固定安装有下支撑座,所述外护壳体内顶部固定安装有上支撑座,所述下支撑座和上支撑座内均设有油槽,所述导热散热片固定安装在两个油槽之间,所述油槽的内部固定安装有发热体,所述发热体的一端密封贯穿油槽及支撑座与外护壳体一侧的电源端口之间电性连接,所述电源端口设置在外护壳体一侧的下端,且所述电源端口与轴流风扇之间电性连接。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过滤组件包括一级过滤网板和二级过滤网板,所述上进风口上内嵌固定安装有一级过滤网板,所述下进风口上内嵌固定安装有二级过滤网板。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防护组件包括防尘纱网和防护挡片,所述出风口内靠近轴流风扇的一侧固定安装有防尘纱网,所述防尘纱网远离轴流风扇一侧的出风口内固定安装有若干防护挡片。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通口呈凹槽型结构设置,所述后背板呈凸型结构设置,所述后背板插入在通口内通过螺栓固定安装。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上支撑座中的油槽体积小于下支撑座内的油槽。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轴流风扇由风扇壳体、电机和扇叶组成,风扇壳体上固定安装有电机,电机的输出端固定安装有转轴,转轴上固定安装有若干扇叶。本技术所达到的有益效果是:1、该加热效果好的取暖器,结构合理紧凑,使用方便,通过设置在外护壳体内部的取暖加热单元,油槽内安装有通电加热的发热体,上下两个油槽之间的导热散热片用于空气加热,环形带状设置的导热散热片增加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并由上进风口、下进风口共同进风,有效提高了取暖器的加热效率,缩短加热升温耗时,实用性更强。2、该加热效果好的取暖器,进风口增设的过滤组件,利用上进风口的一级过滤网板和下进风口的二级过滤网板能够对取暖器进风端空气过滤,以及出风口上的防尘纱网,最大程度上降低取暖器内部进尘量,避免灰尘进入取暖器对导热散热片表面覆盖造成其对空气热传导加热性能的降低,并且将外护壳体的一侧设置成通口,后背板与通口通过螺栓可拆卸固定,能够拆卸后背板由通口对取暖器内部维护、清理等操作,取暖器加热效果更好。附图说明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技术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后背板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下进风口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外护壳体首尾内部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的导热散热片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的发热体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外护壳体;2、出风口;21、防尘纱网;22、防护挡片;3、上进风口;31、一级过滤网板;4、下进风口;41、二级过滤网板;5、支撑脚;6、轴流风扇;7、通口;8、后背板;9、螺栓;10、电源端口;11、油槽;12、发热体;13、导热散热片;14、下支撑座;15、上支撑座。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实施例如图1-图6所示,一种加热效果好的取暖器,包括外护壳体1,所述外护壳体1的内部设有取暖加热单元,所述外护壳体1的一侧设有带有防护组件的出风口2,所述外护壳体1的顶部设有带有过滤组件的上进风口3,所述外护壳体1的底部设有带有过滤组件的下进风口4,过滤组件用于对进风口空气过滤处理,所述下进风口4相对两侧的外护壳体1底部均固定安装有支撑脚5,两个支撑脚5呈L型对称设置,且支撑脚5的高度大于下进风口4的高度,避免造成下进风口4被阻挡,所述外护壳体1内部靠近出风口2的一侧固定安装有轴流风扇6,所述轴流风扇6的出风端靠近出风口2设置,所述外护壳体1远离出风口2的一侧设有通口7,所述通口7上设有后背板8,所述取暖加热单元包括油槽11和若干与油槽11固定安装的导热散热片13,所述导热散热片13呈环形带状结构设置,所述油槽11的内部固定安装有发热体12,发热体12采用通电发热的加热元件。进一步的,所述外护壳体1内底部固定安装有下支撑座14,所述外护壳体1内顶部固定安装有上支撑座15,所述下支撑座14和上支撑座15内均设有油槽11,所述导热散热片13固定安装在两个油槽11之间,所述油槽11的内部固定安装有发热体12,所述发热体12的一端密封贯穿油槽11及支撑座与外护壳体1一侧的电源端口10之间电性连接,所述电源端口10设置在外护壳体1一侧的下端,且所述电源端口10与轴流风扇6之间电性连接,轴流风扇6能够促进取暖器内外空气的流通,同时轴流风扇6运转产生的热量同样可用于空气的加热。进一步的,所述过滤组件包括一级过滤网板31和二级过滤网板41,所述上进风口3上内嵌固定安装有一级过滤网板31,所述下进风口4上内嵌固定安装有二级过滤网板41,实现进风口的空气过滤处理。进一步的,所述防护组件包括防尘纱网21和防护挡片22,所述出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加热效果好的取暖器,包括外护壳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护壳体(1)的内部设有取暖加热单元,所述外护壳体(1)的一侧设有带有防护组件的出风口(2),所述外护壳体(1)的顶部设有带有过滤组件的上进风口(3),所述外护壳体(1)的底部设有带有过滤组件的下进风口(4),所述下进风口(4)相对两侧的外护壳体(1)底部均固定安装有支撑脚(5),所述外护壳体(1)内部靠近出风口(2)的一侧固定安装有轴流风扇(6),所述轴流风扇(6)的出风端靠近出风口(2)设置,所述外护壳体(1)远离出风口(2)的一侧设有通口(7),所述通口(7)上设有后背板(8),所述取暖加热单元包括油槽(11)和若干与油槽(11)固定安装的导热散热片(13),所述导热散热片(13)呈环形带状结构设置,所述油槽(11)的内部固定安装有发热体(12)。/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加热效果好的取暖器,包括外护壳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护壳体(1)的内部设有取暖加热单元,所述外护壳体(1)的一侧设有带有防护组件的出风口(2),所述外护壳体(1)的顶部设有带有过滤组件的上进风口(3),所述外护壳体(1)的底部设有带有过滤组件的下进风口(4),所述下进风口(4)相对两侧的外护壳体(1)底部均固定安装有支撑脚(5),所述外护壳体(1)内部靠近出风口(2)的一侧固定安装有轴流风扇(6),所述轴流风扇(6)的出风端靠近出风口(2)设置,所述外护壳体(1)远离出风口(2)的一侧设有通口(7),所述通口(7)上设有后背板(8),所述取暖加热单元包括油槽(11)和若干与油槽(11)固定安装的导热散热片(13),所述导热散热片(13)呈环形带状结构设置,所述油槽(11)的内部固定安装有发热体(1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加热效果好的取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护壳体(1)内底部固定安装有下支撑座(14),所述外护壳体(1)内顶部固定安装有上支撑座(15),所述下支撑座(14)和上支撑座(15)内均设有油槽(11),所述导热散热片(13)固定安装在两个油槽(11)之间,所述发热体(12)的一端密封贯穿油槽(11)及支撑座与外护壳体(1)一侧的电源端口(10)之间电性连接,所述电源端口(10)设置在外护壳体(1)一侧的下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海龙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群诺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