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调压阀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868796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29 12: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调压阀,包括阀座和与所述阀座配合的阀芯,所述阀座包主腔室、溢流腔室及连通所述主腔室和所述溢流腔室的配合部,所述阀芯包括能够关闭和打开所述配合部的作用部,所述作用部为柱状结构,且所述作用部的底面边沿环绕设有锥形面,所述锥形面连接所述作用部的底面和侧面,所述锥形面的径向尺寸由上至下逐渐减小,所述配合部对应所述作用部处开设有锥形孔,所述锥形孔的孔径由上之下逐渐减小,所述锥形孔的孔壁与所述锥形面相贴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一种调压阀能够减小或消除困油时压力油进入间隙后对调压阀造成的危害。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调压阀
本技术涉及控油阀门,特别是涉及一种调压阀。
技术介绍
船舶推进主柴油机的润滑油来自主机自带的机油泵,主机在各种转速下运行都要求机油压力保持在稳定值。但是由于主机实际运行时其转速是变化的,自带的机油泵的排量会随转速升降而增减,从而引起机油压力的起伏,这就要求在机油系统中要安装能够保持压力稳定的调压阀。系统的机油压力作用在调压阀的阀芯下方,当主机转速升高,自带的机油泵排量升高,引起机油压力增高,升高的机油压力将阀芯顶起,从而将系统压力油从溢流孔溢出一部分。系统压力升得越高,阀芯顶得越多,溢油就越多,从而来达到系统压力的稳定。现有调压阀采用嵌入式间隙密封结构,如图1和2所示,现有调压阀包括阀座(1)和能够相对阀座(1)移动的阀芯(2),阀座(2)内开设有容纳压力油的主腔室(11)和容纳溢流后的机油的溢流腔室(12),阀座(2)于主腔室(11)和溢流腔室(12)间开设置有配合部(13),阀芯包括能够伸入配合部(13)的作用部(21),作用部(21)在主腔室(11)内的油液压力的作用下能够移出配合部(13)。由于加工误差的存在,作用部(21)和配合部(13)间必然存有微小的常规间隙(4),在压力作用下,主腔室(11)内的压力油会进出该常规间隙(4),而产生“困油”现象(腔室(11)内的油液对作用部(21)的作用力刚好等于移动作用部(21)所需的力时产生“困油”现象。当系统油压力和溢流速度与作用部(21)移出配合部(13)的程度成一定比例时将产生“困油”现象,此时一定量的压力油长时间处于常规间隙(4)中,这些常规间隙(4)中的压力油既不溢流至溢流腔室(12)也不流回主腔室(11)中,且此时主腔室(11)和常规间隙(4)中的压力油压力较大,这些常规间隙(4)中的压力油的压力一直积累在常规间隙(4)中,会对配合部(13)和作用部(21)的贴合面施加破坏力5,导致阀芯(2)和阀座(1)产生激烈共振,进而影响到管系。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人调压阀的结构进行深入研究,遂有本案产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调压阀,能够减小或消除困油时压力油进入间隙后对调压阀造成的危害。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调压阀,包括阀座和与所述阀座配合的阀芯,所述阀座包主腔室、溢流腔室及连通所述主腔室和所述溢流腔室的配合部,所述阀芯包括能够关闭和打开所述配合部的作用部,所述作用部为柱状结构,且所述作用部的底面边沿环绕设有锥形面,所述锥形面连接所述作用部的底面和侧面,所述锥形面的径向尺寸由上至下逐渐减小,所述配合部对应所述作用部处开设有锥形孔,所述锥形孔的孔径由上之下逐渐减小,所述锥形孔的孔壁与所述锥形面相贴合。进一步地,所述锥形面与所述作用部的底面形成的夹角为110°至150°。进一步地,所述配合部对应所述锥形孔上方处开设有与所述锥形孔连通的直孔,所述直孔的孔壁与所述作用部的侧面相贴合。进一步地,所述直孔的深度不大于所述锥形孔的深度。进一步地,所述锥形孔与所述直孔同轴设置。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一种调压阀使用时,作用部和配合部间同样存有间隙,在压力作用下主腔室内的压力油会进出该间隙中,间隙中的压力油会对锥形面和锥形孔的孔壁施加第一压力,第一压力能够推动作用部远离配合部,这将原有结构中会产生破坏力转变为调压阀溢流所需的作用力,使间隙内的压力油的压力能够释放出来,以此减小或消除困油时压力油进入间隙后对调压阀造成的危害。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调压阀的结构示意图图;图2为图1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中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标号说明:阀座1主腔室11溢流腔室12配合部13直孔131锥形孔132阀芯2作用部21底面211侧面212锥形面213弹簧件3常规间隙4破坏力5第一压力6第二压力7新型间隙8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进一步解释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阐述。本技术一种调压阀,如图2至4所示,包括阀座1和与阀座1配合的阀芯2,其中阀芯2上安装有弹簧件3,弹簧件3能够使阀芯2进行竖直方向上的弹性移动。阀座1包括主腔室11、溢流腔室12及连通主腔室11和溢流腔室12的配合部13,阀芯2包括能够关闭和打开配合部13的作用部21,作用部21为柱状结构,且作用部21的底面211边沿环绕设有锥形面213,锥形面213连接作用部21的底面211和侧面212,锥形面213的径向尺寸由上至下逐渐减小,配合部13对应作用部21处开设有锥形孔132,锥形孔132的孔径由上之下逐渐减小,锥形孔132的孔壁与锥形面213相贴合。本技术一种调压阀使用时,作用部21和配合部13间同样存有微小的新型间隙8,在压力作用下主腔室11内的压力油会进出该新型间隙8中,新型间隙8中的压力油会对锥形面213和锥形孔132的孔壁施加第一压力6,第一压力6能够推动作用部21远离配合部13,这将原有结构中会产生破坏力5转变为调压阀溢流所需的作用力,使新型间隙8内的压力油的压力能够释放出来,同时由于第一压力6能够推动作用部21远离配合部13,以此缩减困油发生的时间,从而减小或消除困油时压力油进入新型间隙8后对调压阀造成的危害。同时锥形孔132的孔壁与锥形面213相贴合,且锥形孔132的孔壁与锥形面213存在的微小的新型间隙8,新型间隙8形成一个倒锥状的环形空间,这相比于常规调压阀的作用部(21)和配合部(13)间存有的呈圆筒状空间的常规间隙4,呈倒锥状的环形空间的新型间隙8在主腔室11内的压力油压力不大(即配合部13关闭)时对主腔室11内封闭性更好。配合部13对应锥形孔132上方处开设有与锥形孔132连通的直孔131,直孔131的孔壁与作用部21的侧面相贴合,以此防止作用部21相对配合部13产生大幅度的径向的摆动,能够使得阀芯2与阀座1的配合更稳定。锥形面213与作用部21的底面211形成的夹角为110°至150°。锥形面213与作用部21的底面211形成的夹角在这个范围的结构,第一压力6推动作用部21远离配合部13的效果较佳,从而使得压力油进入新型间隙8后对调压阀造成的危害较小。直孔131的深度不大于锥形孔132的深度。在压力作用下主腔室11内的压力油会进入新型间隙8中,新型间隙8中的压力油会对直孔131的孔壁和作用部21的侧面施加第二压力7。直孔131的深度不大于锥形孔132的深度,则第一压力6的受力面积大于第二压力7的受力面积,如此设置直孔131使得阀芯2与阀座1的配合更稳定的同时,直孔131的深度不大于锥形孔132的深度结构也将压力油进入新型间隙8后对调压阀造成的危害降低。锥形孔132与直孔131同轴设置,如此能够与阀芯2作用部21的侧面212和底面211准确的贴合。上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做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调压阀,包括阀座和与所述阀座配合的阀芯,所述阀座包主腔室、溢流腔室及连通所述主腔室和所述溢流腔室的配合部,所述阀芯包括能够关闭和打开所述配合部的作用部,其特征在于:所述作用部为柱状结构,且所述作用部的底面边沿环绕设有锥形面,所述锥形面连接所述作用部的底面和侧面,所述锥形面的径向尺寸由上至下逐渐减小,所述配合部对应所述作用部处开设有锥形孔,所述锥形孔的孔径由上之下逐渐减小,所述锥形孔的孔壁与所述锥形面相贴合。/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调压阀,包括阀座和与所述阀座配合的阀芯,所述阀座包主腔室、溢流腔室及连通所述主腔室和所述溢流腔室的配合部,所述阀芯包括能够关闭和打开所述配合部的作用部,其特征在于:所述作用部为柱状结构,且所述作用部的底面边沿环绕设有锥形面,所述锥形面连接所述作用部的底面和侧面,所述锥形面的径向尺寸由上至下逐渐减小,所述配合部对应所述作用部处开设有锥形孔,所述锥形孔的孔径由上之下逐渐减小,所述锥形孔的孔壁与所述锥形面相贴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才明
申请(专利权)人:兴通海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