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易散热的电磁加热装置,包括壳体,壳体内形成容纳腔,容纳腔内设有主控板、散热器以及风机,散热器上形成有第一风道,壳体上设有第一导风板,第一导风板与散热器边缘之间形成与第一风道相邻的第二风道,风机的出风流向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第二风道的宽度小于第一风道,主控板包括设于第二风道出口处的发热元器件,第二风道向发热元器件的侧部延伸形成第三风道和第四风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采用第一导风板与散热器的边缘形成的第二风道引导风机排出的散热气流,使得流经第二风道的散热气流仅对主控板上的发热元器件进行散热,散热气流对发热元器件的散热效果好,防止发热元器件温升过高而导致机器老化速度加快或其他故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易散热的电磁加热装置
本技术属于厨房电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易散热的电磁加热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小家电行业的发展和推广,电磁加热装置因其具有易携带、加热快等优点深受消费者喜爱。目前,现有的电磁加热装置中,散热片的进风侧设有风扇,散热片的出风侧设有发热元器件,当机器工作时,风扇吸入的冷空气首先经过散热片对散热片进行散热,然后再对散热片另一侧的发热元器件进行散热,最后经出风口排出电磁加热装置,因为冷空气先流经散热片与散热片进行热交换,散热气流温度升高,所以当冷空气流经发热元器件时,使得发热元器件散热效果差,极易导致机器老化速度加快或其他故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易散热的电磁加热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至少之一。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易散热的电磁加热装置,包括壳体,壳体内形成容纳腔,容纳腔内设有主控板、散热器以及风机,散热器上形成有第一风道,壳体上设有第一导风板,第一导风板与散热器边缘之间形成与第一风道相邻的第二风道,风机的出风流向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第二风道的宽度小于第一风道,主控板包括设于第二风道出口处的发热元器件,第二风道向发热元器件的侧部延伸形成第三风道和第四风道。在上述一种易散热的电磁加热装置中,发热元器件包括第一发热元器件和第二发热元器件,第三风道位于第一发热元器件和第二发热元器件之间,第四风道位于第二发热元器件和壳体的侧壁之间。在上述一种易散热的电磁加热装置中,壳体上还设有位于第二风道出口处以控制第三风道和第四风道内气流流量的第二导风板,第二风道内的气流经第二导风板的两侧分别流入第三风道和第四风道。在上述一种易散热的电磁加热装置中,第二导风板和壳体之间连接有加强筋。在上述一种易散热的电磁加热装置中,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中的至少一个设有卡线槽或过线槽。在上述一种易散热的电磁加热装置中,壳体上还设有与第一导风板的出风端相接并伸入第二发热元器件和壳体之间的第三导风板,第四风道位于第二发热元器件和第三导风板之间。在上述一种易散热的电磁加热装置中,壳体包括盖合形成容纳腔的上壳体和下壳体,第一导风板设于下壳体上;或者,第一导风板设于上壳体上;或者,第一导风板由分别设于上壳体上的上导风板和设于下壳体上的下导风板拼接形成。在上述一种易散热的电磁加热装置中,第一风道的宽度为L1,第二风道的宽度为L2,满足在上述一种易散热的电磁加热装置中,壳体上设有面板,第一导风板和面板底部之间的间隙为d,满足0mm≤d≤5mm。在上述一种易散热的电磁加热装置中,壳体上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出风口与主控板错开。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一种易散热的电磁加热装置,包括壳体,壳体内形成容纳腔,容纳腔内设有主控板、散热器以及风机,散热器上形成有第一风道,壳体上设有第一导风板,第一导风板与散热器边缘之间形成与第一风道相邻的第二风道,风机的出风流向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第二风道的宽度小于第一风道,主控板包括设于第二风道出口处的发热元器件,第二风道向发热元器件的侧部延伸形成第三风道和第四风道。该技术方案有如下技术效果:目前,现有的电磁加热装置中,散热片的进风侧设有风扇,散热片的出风侧设有发热元器件,当机器工作时,风扇吸入的冷空气首先经过散热片对散热片进行散热,然后再对散热片另一侧的发热元器件进行散热,最后经出风口排出电磁加热装置,因为冷空气先流经散热片与散热片进行热交换,散热气流温度升高,所以当冷空气流经发热元器件时,使得发热元器件散热效果差,极易导致机器老化速度加快或其他故障。本技术通过散热器上的第一风道对散热器进行散热,采用第一导风板与散热器的边缘形成的第二风道,引导风机排出的散热气流,使得流经第二风道的散热气流仅对主控板上的发热元器件进行散热,第二风道的散热气流在对发热元器件进行散热之前不对散热器进行散热,即对散热路线后部的发热元器件进行散热前,散热气流的温度较低,使得散热气流对发热元器件的散热效果好,防止发热元器件温升过高而导致机器老化速度加快或其他故障。发热元器件包括第一发热元器件和第二发热元器件,第三风道位于第一发热元器件和第二发热元器件之间,第四风道位于第二发热元器件和壳体的侧壁之间,使得第三风道的散热气流对第三风道两侧的第一发热元器件、第二发热元器件和其他的发热元器件进行散热,第四风道对一侧的第二发热元器件和其他的发热元器件进行散热。壳体上还设有位于第二风道出口处以控制第三风道和第四风道内气流流量的第二导风板,第二风道内的气流经第二导风板的两侧分别流入第三风道和第四风道,第二导风板将第二风道的出口分成分别朝向第三风道和第四风道的两部分,第三风道和第四风道的散热气流的流量取决于第二风道的出口两部分的大小,第二风道的出口两部分的大小可通过调节第二导风板的宽度进行调节,即可根据第三风道和第四风道中的散热气流所分别对应的发热元器件的个数和散热难度调节第二导风板的宽度,使得第三风道或第四风道的散热气流流量与散热需求相匹配,提高散热效率的同时使得第三风道和第四风道的散热效果更加均匀。第二导风板和壳体之间连接有加强筋,加强筋增强了第二导风板的强度以及与壳体连接的稳定性,防止第二导风板因散热气流的冲击而发生晃动。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中的至少一个设有卡线槽或过线槽,使得容纳腔内的风机或其他元器件的引线需要越过第一导风板或第二导风板与主控板相连时,引线可以从卡线槽或过线槽穿过,保证电磁加热装置内部线路整齐有序,避免因线路无规律交叉引起的机器故障,也可以避免绕过第一导风板和第二导风板的引线影响其他结构的装配,降低生产成本和装配难度。壳体上还设有与第一导风板的出风端相接并伸入第二发热元器件和壳体之间的第三导风板,第四风道位于第二发热元器件和第三导风板之间,第三导风板缩小了第四风道的宽度,使得第四风道更集中于主控板区域,集中第四风道中的散热气流对主控板上的发热元器件进行散热,提高第四风道的散热效率。在上述一种易散热的电磁加热装置中,第一风道的宽度为L1,第二风道的宽度为L2,满足即第二风道的宽度为第一风道的0.1至0.4倍,大大提高第二风道内的散热气流相对于第一风道内散热气流的流速,确保发热元器件的散热效率。壳体上设有面板,第一导风板和面板底部之间的间隙为d,满足0mm≤d≤5mm,即第一导风板和面板底部之间没有间隙或间隙足够小,确保第二风道中的散热气流能够全部或绝大部分都流向需要进行散热的发热元器件,防止浪费大量的散热气流,保证发热元器件的散热效果。壳体上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出风口与主控板错开,避免出风口和主控板相邻设置而导致液体直接通过出风口流到主控板上导致机器损坏,提高电磁加热装置的防水性能。本技术的特点和优点将会在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附图中详细的揭露。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描述:图1为本技术一种易散热的电磁加热装置的示意图;图2为图1的A部放大图。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易散热的电磁加热装置,包括壳体,壳体内形成容纳腔,容纳腔内设有主控板、散热器以及风机,所述散热器上形成有第一风道,所述壳体上设有第一导风板,第一导风板与散热器边缘之间形成与第一风道相邻的第二风道,所述风机的出风流向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风道的宽度小于第一风道,所述主控板包括设于第二风道出口处的发热元器件,所述第二风道向发热元器件的侧部延伸形成第三风道和第四风道。/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易散热的电磁加热装置,包括壳体,壳体内形成容纳腔,容纳腔内设有主控板、散热器以及风机,所述散热器上形成有第一风道,所述壳体上设有第一导风板,第一导风板与散热器边缘之间形成与第一风道相邻的第二风道,所述风机的出风流向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风道的宽度小于第一风道,所述主控板包括设于第二风道出口处的发热元器件,所述第二风道向发热元器件的侧部延伸形成第三风道和第四风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易散热的电磁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元器件包括第一发热元器件和第二发热元器件,所述第三风道位于第一发热元器件和第二发热元器件之间,所述第四风道位于第二发热元器件和壳体的侧壁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易散热的电磁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上还设有位于第二风道出口处以控制第三风道和第四风道内气流流量的第二导风板,第二风道内的气流经第二导风板的两侧分别流入第三风道和第四风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易散热的电磁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风板和壳体之间连接有加强筋。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易散热的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泽春,朱钦钦,金立旺,张伟,陆松元,
申请(专利权)人: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