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隧道配电箱的除湿器,包括除湿器本体和控制板,除湿器本体包括壳体、制冷片、冷凝片、散热片、风扇、排水管、显示屏、若干控制按键、温湿度传感器、天线以及电源;制冷片、冷凝片、散热片、排水管均设置于壳体内部,排水管设置于冷凝片下方;控制板设置于壳体内,控制板包括单片机、数据采集模块、显示模块、无线模块、制冷片全桥控制模块、按键控制模块、散热风扇控制模块、电源模块以及下载模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风扇将潮湿空气吸入除湿器中,空气中的潮湿空气经过散热片、制冷片以及冷凝片的配合将潮湿的空气凝结成水滴,再通过排水管排出配电箱,彻底解决配电箱内凝露的现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隧道配电箱的除湿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除湿器,具体是指一种用于隧道配电箱的除湿器。
技术介绍
关于隧道内配电箱内容易出现结露滴水的现象,从而导致配电箱生锈发霉。配电箱生锈发霉多是因为潮湿所引起的,当发现潮湿现象的时候应该采取措施进行防潮治理。现有的除湿的方法有使用潮剂、加热器以及胶泥封堵进行除湿,但这些方法对于配电箱的除湿只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除湿效果并不理想,因为使用潮剂除湿其吸水量有限,且吸收的水分很难排出;加热器通过非提高柜内的温度,只能降低柜内相对湿度,并未降低柜内空气中的含水量,同时还存在安全隐患;胶泥封堵虽然可以减少水汽的进入,但无法杜绝潮湿空气的进入,不能解决凝露的现象。所以,一种除湿效果好的用于隧道配电箱的除湿器成为人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技术存在除湿效果不好等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用于隧道配电箱的除湿器,包括除湿器本体和控制板,所述除湿器本体包括壳体、制冷片、冷凝片、散热片、风扇、排水管、显示屏、若干控制按键、温湿度传感器、天线以及电源;所述制冷片、风扇、显示屏、若干控制按键、温湿度传感器、天线以及电源均与控制板电性连接;所述制冷片、冷凝片、散热片、排水管均设置于壳体内部,所述冷凝片、制冷片、散热片以及风扇由内至外依次设置,所述排水管设置于冷凝片下方;所述显示屏、控制按键嵌入壳体的前侧面上,所述温湿度传感器、天线以及电源由上至下依次设置于壳体左侧面上;所述控制板设置于壳体内,所述控制板包括单片机、数据采集模块、显示模块、无线模块、制冷片全桥控制模块、按键控制模块、散热风扇控制模块、电源模块以及下载模块;所述数据采集模块、显示模块、无线模块、制冷片全桥控制模块、按键控制模块、散热风扇控制模块、电源模块以及下载模块均与单片机电性连接。进一步地,所述单片机的型号为STC15W4K56S4。进一步地,所述数据采集模块包括第一温度探头、第二温度探头以及温湿度传感器。进一步地,所述显示模块为液晶显示屏。进一步地,所述无线模块包括主无线模块和备用LORA无线模块。进一步地,所述按键控制模块包括手自动切换按键、页面按键、设置按键、加按键以及减按键。进一步地,所述电源模块输出电源有3.3V、5V和12V三种。进一步地,所述壳体底部、左侧面、右侧面以及后侧面上均设有若干进风口,所述壳体前侧面上还设有出风口,所述出风口设置于风扇外侧,所述出风口处设有挡风罩。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本技术采用除湿器本体与控制板的配合结构,使得除湿器的除湿效果得到显著提高,数据采集模块的设置实现了实时监控配电箱内空气的温度和湿度,根据不同的温度和湿度执行不同的操作;本技术采用单片机控制制冷片除湿方式,通过风扇将潮湿空气吸入除湿器中,空气中的潮湿空气经过散热片、制冷片以及冷凝片的配合将潮湿的空气凝结成水滴,再通过排水管排出配电箱,彻底解决配电箱内凝露的现象;本技术设计合理,值得大力推广。附图说明图1是一种用于隧道配电箱的除湿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一种用于隧道配电箱前侧面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是一种用于隧道配电箱左侧面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4是一种用于隧道配电箱后侧面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一种用于隧道配电箱底部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控制板的原理框图;图7是控制板的原理图;如图所示:1、除湿器本体,2、控制板,3、壳体,4、制冷片,5、冷凝片,6、散热片,7、风扇,8、排水管,9、显示屏,10、控制按键,11、温湿度传感器,12、天线,13、电源,14、单片机,15、数据采集模块,16、显示模块,17、无线模块,18、制冷片全桥控制模块,19、按键控制模块,20、散热风扇控制模块,21、电源模块,22、下载模块,23、进风口,24、出风口,25、挡风罩。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1-7,对本技术进行详细介绍。本技术在具体实施时提供了一种用于隧道配电箱的除湿器,包括除湿器本体1和控制板2,所述除湿器本体1包括壳体3、制冷片4、冷凝片5、散热片6、风扇7、排水管8、显示屏9、若干控制按键10、温湿度传感器11、天线12以及电源13;所述制冷片4、风扇7、显示屏9、若干控制按键10、温湿度传感器11、天线12以及电源13均与控制板2电性连接;所述制冷片4、冷凝片5、散热片6、排水管8均设置于壳体3内部,所述冷凝片5、制冷片4、散热片6以及风扇7由内至外依次设置,所述排水管8设置于冷凝片5下方;所述显示屏9、控制按键10嵌入壳体3的前侧面上,所述温湿度传感器11、天线12以及电源13由上至下依次设置于壳体3左侧面上;所述控制板2设置于壳体3内,所述控制板2包括单片机14、数据采集模块15、显示模块16、无线模块17、制冷片全桥控制模块18、按键控制模块19、散热风扇控制模块20、电源模块21以及下载模块23;所述数据采集模块15、显示模块16、无线模块17、制冷片全桥控制模块18、按键控制模块19、散热风扇控制模块20、电源模块21以及下载模块23均与单片机14电性连接。所述单片机14的型号为STC15W4K56S4。所述数据采集模块15包括第一温度探头、第二温度探头以及温湿度传感器。所述显示模块16为液晶显示屏。所述无线模块17包括主无线模块和备用LORA无线模块。所述按键控制模块19包括手自动切换按键、页面按键、设置按键、加按键以及减按键。所述电源模块21输出电源有3.3V、5V和12V三种。所述壳体(3)底部、左侧面、右侧面以及后侧面上均设有若干进风口(23),所述壳体(3)前侧面上还设有出风口(24),所述出风口(24)设置于风扇(7)外侧,所述出风口(24)处设有挡风罩(25),所述挡风罩25与壳体3呈可拆卸连接。本技术一种用于隧道配电箱的除湿器的具体实施过程如下:将所述第一温度探头的引脚2与单片机14的P40引脚电性连接,所述温湿度传感器的引脚3和引脚4分别与单片机14的P03、P04引脚电性连接,所述第二温湿探头的引脚2与单片机14的P32引脚电性连接,通过P40引脚测量制冷片的温度,并控制其运行状态,单片机14的P03引脚是时钟引脚,P04引脚是数据引脚,通过单片机14控制,实时读取温湿度数值;显示模块15的引脚1、2、3、4、8、9、10、11、12、13、14、15、16、17、18、19、20分别与单片机14的P41、42、43、44、45、46、00、27、26、25、24、23、22、21、20、01、02引脚进行电性连接,其中P41是串行数据输入引脚,P42是串行数据输出引脚,P43是串行时钟输入引脚,P44片选输入引脚,通过读写中文字库芯片,将中文字显示在液晶屏幕上,使得显示更加直观;备用LORA无线模块包括第一芯片和第二芯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隧道配电箱的除湿器,包括除湿器本体(1)和控制板(2),其特征在于:所述除湿器本体(1)包括壳体(3)、制冷片(4)、冷凝片(5)、散热片(6)、风扇(7)、排水管(8)、显示屏(9)、若干控制按键(10)、温湿度传感器(11)、天线(12)以及电源(13);所述制冷片(4)、风扇(7)、显示屏(9)、若干控制按键(10)、温湿度传感器(11)、天线(12)以及电源(13)均与控制板(2)电性连接;/n所述制冷片(4)、冷凝片(5)、散热片(6)、排水管(8)均设置于壳体(3)内部,所述冷凝片(5)、制冷片(4)、散热片(6)以及风扇(7)由内至外依次设置,所述排水管(8)设置于冷凝片(5)下方;所述显示屏(9)、控制按键(10)嵌入壳体(3)的前侧面上,所述温湿度传感器(11)、天线(12)以及电源(13)由上至下依次设置于壳体(3)左侧面上;/n所述控制板(2)设置于壳体(3)内,所述控制板(2)包括单片机(14)、数据采集模块(15)、显示模块(16)、无线模块(17)、制冷片全桥控制模块(18)、按键控制模块(19)、散热风扇控制模块(20)、电源模块(21)以及下载模块(22);所述数据采集模块(15)、显示模块(16)、无线模块(17)、制冷片全桥控制模块(18)、按键控制模块(19)、散热风扇控制模块(20)、电源模块(21)以及下载模块(22)均与单片机(14)电性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隧道配电箱的除湿器,包括除湿器本体(1)和控制板(2),其特征在于:所述除湿器本体(1)包括壳体(3)、制冷片(4)、冷凝片(5)、散热片(6)、风扇(7)、排水管(8)、显示屏(9)、若干控制按键(10)、温湿度传感器(11)、天线(12)以及电源(13);所述制冷片(4)、风扇(7)、显示屏(9)、若干控制按键(10)、温湿度传感器(11)、天线(12)以及电源(13)均与控制板(2)电性连接;
所述制冷片(4)、冷凝片(5)、散热片(6)、排水管(8)均设置于壳体(3)内部,所述冷凝片(5)、制冷片(4)、散热片(6)以及风扇(7)由内至外依次设置,所述排水管(8)设置于冷凝片(5)下方;所述显示屏(9)、控制按键(10)嵌入壳体(3)的前侧面上,所述温湿度传感器(11)、天线(12)以及电源(13)由上至下依次设置于壳体(3)左侧面上;
所述控制板(2)设置于壳体(3)内,所述控制板(2)包括单片机(14)、数据采集模块(15)、显示模块(16)、无线模块(17)、制冷片全桥控制模块(18)、按键控制模块(19)、散热风扇控制模块(20)、电源模块(21)以及下载模块(22);所述数据采集模块(15)、显示模块(16)、无线模块(17)、制冷片全桥控制模块(18)、按键控制模块(19)、散热风扇控制模块(20)、电源模块(21)以及下载模块(22)均与单片机(14)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姜永明,
申请(专利权)人:姜永明,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辽宁;2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