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模组及显示面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832354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25 12:36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显示模组及显示面板,显示模组包括:发光器件层和至少两层电连接层,发光器件层包括出光面和背光面,电连接层设置于发光器件层的背光面;发光器件层包括多个呈阵列排布的发光单元,发光单元包括至少两个电极,至少两个电极设置于发光器件层的背光面;每层电连接层包括至少一条导电走线,至少两个电极包括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分别连接至不同的电连接层;位于同一行的部分或者全部发光单元的第一电极连接至同一层电连接层中的同一条导电走线;位于同一列的部分或者全部发光单元的第二电极连接至同一层电连接层中的同一条导电走线;巧妙灵活的走线方式,实现与驱动单元连接,实现图像显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显示模组及显示面板
本申请涉及显示
,例如涉及一种显示模组及显示面板。
技术介绍
目前,显示面板中的发光单元尺寸越来越小,例如MiniLED、microLED(MicroLightEmittingDiode,微型发光二极管)等。在实现本公开实施例的过程中,发现相关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每个发光单元的电极均需要连接到驱动单元,发光单元尺寸越小,相同面积下的发光单元数量越多,则连接到驱动单元的导电走线越多,导电走线的布局不够灵活。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对披露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有基本的理解,下面给出了简单的概括。该概括不是泛泛评述,也不是要确定关键/重要组成元素或描绘这些实施例的保护范围,而是作为后面的详细说明的序言。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模组及显示面板,以解决发光单元电极的导电走线布局不够灵活的技术问题。在一些实施例中,提供一种显示模组,包括发光器件层和至少两层电连接层,发光器件层包括出光面和背光面,电连接层设置于发光器件层的背光面;发光器件层包括多个呈阵列排布的发光单元,发光单元包括至少两个电极,至少两个电极设置于发光器件层的背光面;每层电连接层包括至少一条导电走线,至少两个电极包括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分别连接至不同的电连接层;位于同一行的部分或者全部发光单元的第一电极连接至同一层电连接层中的同一条导电走线;位于同一列的部分或者全部发光单元的第二电极连接至同一层电连接层中的同一条导电走线。在一些实施例中,相邻的电连接层之间设置有绝缘层;电连接层与发光器件层之间可以设置有绝缘层。在一些实施例中,位于同一行的部分或者全部发光单元的第一电极可以通过第一导电结构连接至同一层电连接层中的同一条导电走线。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电结构可以包括第一导电通孔和设置在第一导电通孔里的导电材料。在一些实施例中,位于同一列的部分或者全部发光单元的第二电极可以通过第二导电结构连接至同一层电连接层中的同一条导电走线。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导电结构可以包括第二导电通孔和设置在第二导电通孔里的导电材料。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一行的部分或者全部发光单元的第一电极可以连接至同一层电连接层中的同一条导电走线。在一些实施例中,至少一列的部分或者全部发光单元的第二电极可以连接至同一层电连接层中的同一条导电走线。在一些实施例中,相邻的发光单元之间可以设置有隔离层。在一些实施例中,隔离层至少包括绝缘光反射材料和绝缘光吸收材料中的一种。在一些实施例中,发光单元可以包括第一半导体层、有源层和第二半导体层,第一半导体层的一面作为出光面,另一面依次可以设置有有源层和第二半导体层;第二半导体层的纵向投影覆盖部分第一半导体层,且不超出所述第一半导体层的边缘;第一电极可以设置于第一半导体层上未被第二半导体层的纵向投影覆盖的部分;第二电极可以设置于第二半导体层背离第一半导体层的一面。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电极的纵向投影不超出第二半导体层的边缘。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半导体层未被第二半导体层的纵向投影覆盖的部分可以位于第一半导体层的边缘或者内部。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半导体层未被第二半导体层的纵向投影覆盖的部分可以位于第一半导体层的边缘。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半导体层、有源层和第二半导体层可以共同构成Mesa台阶。在一些实施例中,Mesa台阶的坡度可以为40度至90度。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半导体层未被第二半导体层的纵向投影覆盖的部分可以位于第一半导体层的内部,发光单元可以还包括孔,孔从第一半导体层贯穿有源层和第二半导体层。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极可以设置于孔内。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极与孔的侧壁之间可以填充有绝缘材料。在一些实施例中,孔的侧壁与底面可以垂直或倾斜。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极靠近背光面一面的面积可以大于远离背光面一面的面积。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极沿发光单元的出光方向的截面为梯形,所述梯形的上底边靠近所述出光面。在一些实施例中,出光面还可以设置有光转换层。在一些实施例中,光转换层至少可以包括光转换材料以及光转换材料的分散介质。在一些实施例中,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上述的显示模组。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及显示面板,可以实现以下技术效果:巧妙灵活的走线方式,实现与驱动单元连接,实现图像显示,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驱动单元连接走线的管脚,特别适用于尺寸较小的发光单元。以上的总体描述和下文中的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不用于限制本申请。附图说明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和附图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示为类似的元件,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并且其中: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第一种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中发光单元的排列示意图;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第二种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第三种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中导电走线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中导电走线第二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中导电走线第三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第四种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第五种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10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中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一种实施例的分布示意图;图1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中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第二种实施例的分布示意图;图1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中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第三种实施例的分布示意图;图1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中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第四种实施例的分布示意图;图1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中发光单元一种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15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中发光单元第二种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16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第六种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17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第七种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18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中发光单元第三种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19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中发光单元第四种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0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中发光单元第五种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中发光单元第六种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第八种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发光器件层和至少两层电连接层,所述发光器件层包括出光面和背光面,所述电连接层设置于所述发光器件层的背光面;/n所述发光器件层包括多个呈阵列排布的发光单元,所述发光单元包括至少两个电极,所述至少两个电极设置于所述发光器件层的背光面;/n每层电连接层包括至少一条导电走线,所述至少两个电极包括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分别连接至不同的电连接层;/n位于同一行的部分或者全部发光单元的第一电极连接至同一层电连接层中的同一条导电走线;/n位于同一列的部分或者全部发光单元的第二电极连接至同一层电连接层中的同一条导电走线。/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发光器件层和至少两层电连接层,所述发光器件层包括出光面和背光面,所述电连接层设置于所述发光器件层的背光面;
所述发光器件层包括多个呈阵列排布的发光单元,所述发光单元包括至少两个电极,所述至少两个电极设置于所述发光器件层的背光面;
每层电连接层包括至少一条导电走线,所述至少两个电极包括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分别连接至不同的电连接层;
位于同一行的部分或者全部发光单元的第一电极连接至同一层电连接层中的同一条导电走线;
位于同一列的部分或者全部发光单元的第二电极连接至同一层电连接层中的同一条导电走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相邻的电连接层之间设置有绝缘层;
所述电连接层与发光器件层之间设置有绝缘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位于同一行的部分或者全部发光单元的第一电极通过第一导电结构连接至同一层电连接层中的同一条导电走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结构包括第一导电通孔和设置在所述第一导电通孔里的导电材料。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位于同一列的部分或者全部发光单元的第二电极通过第二导电结构连接至同一层电连接层中的同一条导电走线。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电结构包括第二导电通孔和设置在所述第二导电通孔里的导电材料。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至少一行的部分或者全部发光单元的第一电极连接至同一层电连接层中的同一条导电走线。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至少一列的部分或者全部发光单元的第二电极连接至同一层电连接层中的同一条导电走线。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相邻的所述发光单元之间设置有隔离层。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层至少包括绝缘光反射材料和绝缘光吸收材料中的一种。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单元包括第一半导体层、有源层和第二半导体层,所述第一半导体层的一面作为出光面,另一面依次设置有所述有源层和所述第二半导体层;
所述第二半导体层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刁鸿浩黄玲溪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芯海视界三维科技有限公司视觉技术创投私人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