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有机热载体临界温度的两级调温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6829328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25 12:31
本申请提供一种基于有机热载体临界温度的两级调温系统,该系统能在410℃的有机热载体临界温度下向大型、多层或多台套生产线提供连续稳定的加热/冷却/恒温调节,且连续供热或冷却时的调节误差<0.5℃,采用两级温度调节工艺流程降低能源消耗30~40%。在大幅降低能耗同时,通过高温稳定的对流传热,由于其工艺曲线平滑,温度梯度小,使大型多层热压机或多台热压机的大规格热盘热均匀度保持在0.5~1.0℃以内。本申请提供的两级调节系统能够满足IT产业内5G甚至未来6G技术所需高频电路板、高密度电路板、高速电路板、柔性电路板的大型和多层、多台套生产线的生产加工需求,同时也适用于其他领域高温精密加热/冷却恒温工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有机热载体临界温度的两级调温系统
本技术涉及有机热载体
,尤其涉及一种基于有机热载体临界温度的两级调温系统。
技术介绍
5G通讯技术高速发展,适配5G标准的高频电路板、高密度电路板、高速电路板及柔性电路板产品将大规模推出。高频电路板等电路板的生产需要由供热温度更高、热曲线更平滑、温度调节精度更高、安全可靠和能耗低的供热设备作为支撑,尤其需要能够规模化生产的大型工艺技术设备作为支撑。目前,高频电路板等电路板的生产通常以辐射加接触性导热为主,即将电热管直接插入到热盘式热压机中。热盘式热压机的热盘热均匀度偏差较大,通常大于±5℃。尤其对于大规格盘面的热盘,其热均匀度偏差甚至达到±8~10℃,这更易造成电路板的废品率高、产品质量差,间接导致生产效率低、能耗大、资源大量浪费、产品成本高,不利于规模化生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基于有机热载体临界温度的两级调温系统,以解决高频电路板等电路板无法大规模化生产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基于有机热载体临界温度的两级调温系统,包括:高温电加热子系统、加热-冷却-恒温循环子系统和有机热载体膨胀槽子系统,其中,所述高温电加热子系统包括自冷式电加热炉组撬块以及设置在所述自冷式电加热炉组撬块上的电加热出油管和电加热回流管;所述电加热出油管上设有热油检测机构和第一油气分离器;按照有机热载体的回流方向,所述电加热回流管上设有第二油气分离器、热油回流泵组、备用热油回流泵组和第一温度调节器,所述热油回流泵组和所述备用热油回流泵组并行设置在所述第二油气分离器和所述第一温度调节器之间;所述加热-冷却-恒温循环子系统包括蓄热槽撬块和次级炉撬块;所述蓄热槽撬块包括蓄热槽以及均设置在所述蓄热槽上的蓄热槽出油管和蓄热槽进油管,所述蓄热槽出油管上设有蓄热出油泵组;所述蓄热槽通过所述电加热回流管连通所述第二油气分离器;所述次级炉撬块包括设置在次级炉进油管和次级炉出油管之间的次级炉热油泵组,设置在次级炉回流进油管和次级炉回流出油管之间的第一过滤器、第二温度调节器、电动调节阀、电动控制阀,以及设置在所述次级炉出油管和所述次级炉回流进油管之间的热交换器组;所述电动调节阀和所述电动控制阀均与所述次级炉热油泵组相连通;所述蓄热出油泵组和所述蓄热槽进油管之间设有自动压力流量调节机构,且所述自动压力流量调节机构还分别连通所述次级炉进油管和所述次级炉回流出油管;所述有机热载体膨胀槽子系统包括氮气供应装置、氮气覆盖式膨胀槽装置、冷凝装置、储油装置;所述冷凝装置与所述储油装置相连通;所述氮气覆盖式膨胀槽装置包括膨胀槽以及设置在所述膨胀槽上的氮气注入管、排泄管、排气输入管和膨胀管;所述氮气注入管分别连通所述氮气供应装置、所述冷凝装置中的泄压管;所述排泄管连通所述泄压管;所述排气输入管连通所述第一油气分离器,所述膨胀管连通所述第二油气分离器;所述热交换器组分别连通所述电动调节阀和所述冷凝装置;所述自冷式电加热炉组撬块、所述热油回流泵组、所述备用热油回流泵组、所述蓄热槽撬块、所述次级炉撬块和所述储油装置均连接至注排油泵组撬块;所述自冷式电加热炉组撬块、所述蓄热槽撬块、所述次级炉撬块和所述注排油泵组撬块均设有防静电装置。优选地,所述自冷式电加热炉组撬块包括并行设置的多组电热管束以及对称设置在所述电热管束表面任意位置层流层边界处的液膜温度检测保护机构。优选地,所述热油检测机构包括均设置在所述电加热出油管上的第一压力表、第三温度调节器、第四温度调节器、压差流量检测装置,所述压差流量检测装置与所述第四温度调节器互连互锁。优选地,所述热油回流泵组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回流过滤器、第二压力表、热油回流泵、第三压力表以及第一回流逆止阀,所述第一回流逆止阀靠近所述第一温度调节器。优选地,所述蓄热出油泵组包括第二过滤器、第四压力表、蓄热出油泵和第五压力表;所述第四压力表和所述第五压力表分别位于所述蓄热出油泵的两侧;所述第二过滤器位于所述蓄热槽和所述第四压力表之间;所述第五压力表位于所述自动压力流量调节机构和所述蓄热出油泵之间。优选地,所述自动压力流量调节机构包括依次串接的第三过滤器、第一手动阀门、第六压力表、第一直通阀、第七压力表、第二手动阀门,以及依次串接的第一压力传感器、第三手动阀门、第四手动阀门;所述第三过滤器分别连通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和所述次级炉进油管;所述第二手动阀门分别连通所述蓄热槽进油管、所述次级炉回流出油管;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还连通所述蓄热出油泵组。优选地,所述次级炉热油泵组包括设置在所述次级炉进油管上的第四过滤器、第八压力表、次级热油泵,以及设置在所述次级炉出油管上的第九压力表、第五手动阀门;所述第八压力表和所述第九压力表分别位于所述次级热油泵的两侧;所述第四过滤器位于所述第八压力表和所述自动压力流量调节机构之间。优选地,所述热交换器组包括热交换器,所述热交换器上设有交换器进油管、交换器出油管、冷却水进管和冷却水出管;所述交换器进油管与所述次级炉回流进油管相连通;所述交换器出油管与所述电动调节阀相连通;按照冷却水进水方向,所述冷却水进管上依次设有第一手动球阀、第五过滤器、第十压力表和第一电动球阀,所述第一电动球阀还并联设有第六手动阀门;按照冷却水出水方向,所述冷却水出管上依次设有双温度控制器、流量开关、第一安全阀和第四手动球阀。优选地,所述次级炉出油管和所述次级炉回流进油管之间还设有旁路管道,所述旁路管道的一端端部位于所述电动调节阀和所述电动控制阀之间。优选地,所述氮气注入管上设有第二安全阀、第一电动直通阀和第九手动阀门;所述第二安全阀位于所述氮气供应装置与所述氮气覆盖式膨胀槽装置之间,所述第一电动直通阀和所述第九手动阀门均设置在所述氮气供应装置与所述泄压管之间。优选地,所述膨胀槽上设有自动排气管,所述自动排气管的两端均设置在所述膨胀槽上;所述自动排气管上设有第三安全阀、第二电动直通阀和第十手动阀门,且所述第二电动直通阀位于所述第三安全阀和所述第十手动阀门之间。优选地,所述排泄管上设有第十一手动阀门和快速排放阀,所述快速排放阀位于所述第十一手动阀门和所述泄压管之间。优选地,所述氮气供应装置包括氮气瓶和氮气供应管道,所述氮气供应管道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氮气瓶和所述氮气注入管。优选地,由所述氮气瓶向所述氮气注入管方向,所述氮气供应管道上依次设有手动针阀、气体过滤器、减压阀、止回阀、防真空呼吸阀和气体压力传感器。优选地,所述冷凝装置包括冷凝器以及设置在所述冷凝器上的冷凝液位计、电磁阀和第五手动球阀;所述电磁阀还依次连接第六过滤器和第六手动球阀。优选地,所述储油装置包括储油槽、设置在所述储油槽侧面的储油槽液位计以及设置在所述储油槽底部的储油槽排放阀。本技术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有机热载体临界温度的两级调温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高温电加热子系统(A)、加热-冷却-恒温循环子系统(B)和有机热载体膨胀槽子系统(C),其中,/n所述高温电加热子系统(A)包括自冷式电加热炉组撬块(1)以及设置在所述自冷式电加热炉组撬块(1)上的电加热出油管(01)和电加热回流管(02);所述电加热出油管(01)上设有热油检测机构(2)和第一油气分离器(3);/n按照有机热载体的回流方向,所述电加热回流管(02)上设有第二油气分离器(4)、热油回流泵组(5)、备用热油回流泵组(6)和第一温度调节器(7),所述热油回流泵组(5)和所述备用热油回流泵组(6)并行设置在所述第二油气分离器(4)和所述第一温度调节器(7)之间;/n所述加热-冷却-恒温循环子系统(B)包括蓄热槽撬块(8)和次级炉撬块(9);/n所述蓄热槽撬块(8)包括蓄热槽(10)以及均设置在所述蓄热槽(10)上的蓄热槽出油管(03)和蓄热槽进油管(04),所述蓄热槽出油管(03)上设有蓄热出油泵组(11);所述蓄热槽(10)通过所述电加热回流管(02)连通所述第二油气分离器(4);/n所述次级炉撬块(9)包括设置在次级炉进油管(05)和次级炉出油管(06)之间的次级炉热油泵组(13),以及设置在次级炉回流进油管(07)和次级炉回流出油管(08)之间的第一过滤器(14)、第二温度调节器(15)、电动调节阀(16)、电动控制阀(17);所述次级炉出油管(06)和所述次级炉回流进油管(07)之间设置有热交换器组(18);所述电动调节阀(16)和所述电动控制阀(17)均与所述次级炉热油泵组(13)相连通;/n所述蓄热出油泵组(11)和所述蓄热槽进油管(04)之间设有自动压力流量调节机构(12),且所述自动压力流量调节机构(12)还分别连通所述次级炉进油管(05)和所述次级炉回流出油管(08);/n所述有机热载体膨胀槽子系统(C)包括氮气供应装置(19)、氮气覆盖式膨胀槽装置(20)、冷凝装置(21)、储油装置(22);所述冷凝装置(21)与所述储油装置(22)相连通;/n所述氮气覆盖式膨胀槽装置(20)包括膨胀槽(2001)以及设置在所述膨胀槽(2001)上的氮气注入管(09)、排泄管(011)、排气输入管(019)和膨胀管(020);/n所述氮气注入管(09)分别连通所述氮气供应装置(19)、所述冷凝装置(21)中的泄压管(010);所述排泄管(011)连通所述泄压管(010);所述排气输入管(019)连通所述第一油气分离器(3),所述膨胀管(020)连通所述第二油气分离器(4);/n所述热交换器组(18)分别连通所述电动调节阀(16)和所述冷凝装置(21);/n所述自冷式电加热炉组撬块(1)、所述热油回流泵组(5)、所述备用热油回流泵组(6)、所述蓄热槽撬块(8)、所述次级炉撬块(9)和所述储油装置(22)均连接至注排油泵组撬块(23);/n所述自冷式电加热炉组撬块(1)、所述蓄热槽撬块(8)、所述次级炉撬块(9)和所述注排油泵组撬块(23)均设有防静电装置(24)。/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有机热载体临界温度的两级调温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高温电加热子系统(A)、加热-冷却-恒温循环子系统(B)和有机热载体膨胀槽子系统(C),其中,
所述高温电加热子系统(A)包括自冷式电加热炉组撬块(1)以及设置在所述自冷式电加热炉组撬块(1)上的电加热出油管(01)和电加热回流管(02);所述电加热出油管(01)上设有热油检测机构(2)和第一油气分离器(3);
按照有机热载体的回流方向,所述电加热回流管(02)上设有第二油气分离器(4)、热油回流泵组(5)、备用热油回流泵组(6)和第一温度调节器(7),所述热油回流泵组(5)和所述备用热油回流泵组(6)并行设置在所述第二油气分离器(4)和所述第一温度调节器(7)之间;
所述加热-冷却-恒温循环子系统(B)包括蓄热槽撬块(8)和次级炉撬块(9);
所述蓄热槽撬块(8)包括蓄热槽(10)以及均设置在所述蓄热槽(10)上的蓄热槽出油管(03)和蓄热槽进油管(04),所述蓄热槽出油管(03)上设有蓄热出油泵组(11);所述蓄热槽(10)通过所述电加热回流管(02)连通所述第二油气分离器(4);
所述次级炉撬块(9)包括设置在次级炉进油管(05)和次级炉出油管(06)之间的次级炉热油泵组(13),以及设置在次级炉回流进油管(07)和次级炉回流出油管(08)之间的第一过滤器(14)、第二温度调节器(15)、电动调节阀(16)、电动控制阀(17);所述次级炉出油管(06)和所述次级炉回流进油管(07)之间设置有热交换器组(18);所述电动调节阀(16)和所述电动控制阀(17)均与所述次级炉热油泵组(13)相连通;
所述蓄热出油泵组(11)和所述蓄热槽进油管(04)之间设有自动压力流量调节机构(12),且所述自动压力流量调节机构(12)还分别连通所述次级炉进油管(05)和所述次级炉回流出油管(08);
所述有机热载体膨胀槽子系统(C)包括氮气供应装置(19)、氮气覆盖式膨胀槽装置(20)、冷凝装置(21)、储油装置(22);所述冷凝装置(21)与所述储油装置(22)相连通;
所述氮气覆盖式膨胀槽装置(20)包括膨胀槽(2001)以及设置在所述膨胀槽(2001)上的氮气注入管(09)、排泄管(011)、排气输入管(019)和膨胀管(020);
所述氮气注入管(09)分别连通所述氮气供应装置(19)、所述冷凝装置(21)中的泄压管(010);所述排泄管(011)连通所述泄压管(010);所述排气输入管(019)连通所述第一油气分离器(3),所述膨胀管(020)连通所述第二油气分离器(4);
所述热交换器组(18)分别连通所述电动调节阀(16)和所述冷凝装置(21);
所述自冷式电加热炉组撬块(1)、所述热油回流泵组(5)、所述备用热油回流泵组(6)、所述蓄热槽撬块(8)、所述次级炉撬块(9)和所述储油装置(22)均连接至注排油泵组撬块(23);
所述自冷式电加热炉组撬块(1)、所述蓄热槽撬块(8)、所述次级炉撬块(9)和所述注排油泵组撬块(23)均设有防静电装置(2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有机热载体临界温度的两级调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冷式电加热炉组撬块(1)包括并行设置的多组电热管束(101)以及对称设置在所述电热管束(101)表面任意位置层流层边界处的液膜温度检测保护机构(102);
所述热油检测机构(2)包括均设置在所述电加热出油管(01)上的第一压力表(201)、第三温度调节器(202)、第四温度调节器(203)、压差流量检测装置(204),所述压差流量检测装置(204)与所述第四温度调节器(203)互连互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有机热载体临界温度的两级调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油回流泵组(5)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回流过滤器(501)、第二压力表(502)、热油回流泵(503)、第三压力表(504)以及第一回流逆止阀(505),所述第一回流逆止阀(505)靠近所述第一温度调节器(7)。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有机热载体临界温度的两级调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蓄热出油泵组(11)包括第二过滤器(1101)、第四压力表(1102)、蓄热出油泵(1103)和第五压力表(1104);
所述第四压力表(1102)和所述第五压力表(1104)分别位于所述蓄热出油泵(1103)的两侧;
所述第二过滤器(1101)位于所述蓄热槽(10)和所述第四压力表(1102)之间;
所述第五压力表(1104)位于所述自动压力流量调节机构(12)和所述蓄热出油泵(1103)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有机热载体临界温度的两级调温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动压力流量调节机构(12)包括依次串接的第三过滤器(1201)、第一手动阀门(1202)、第六压力表(1203)、第一直通阀(1204)、第七压力表(1205)、第二手动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世武王林王红峰李景文李帅刘金昊刘兴宇
申请(专利权)人:阜新瀚邦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