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截流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6826046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25 12:2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截流系统,系统包括:截流井顶端设置一个进水口,底端设置截流出水口,侧壁上分别设置溢流排放口和与调蓄池连接的出水口,出水口设置高度低于溢流排放口的高度;进水口用于污水进入截流井,出水口用于将截流井内高于第二浓度低于第一浓度的污水排入所述调蓄池内,溢流排放口用于将截流井内低于第二浓度的污水排入河道;截流井内设置与截流出水口连接的第一提升泵,用于将截流井内高于第一浓度的污水提升至截流干管;调蓄池通过出水口与截流井连接,侧壁上设置限流排放口,用于将调蓄池中高于第二浓度低于第一浓度的污水排出到截流干管;调蓄池内设置第二提升泵,用于将调蓄池排空。提高了截流水水质浓度,减少了入河负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截流系统
本技术涉及截流
,尤其涉及一种截流系统。
技术介绍
雨天时,现有排水体制往往在管网末端或沿河排口产生溢流,因此会在排水管末端修建截流井对初期雨水进行截流。大部分降雨情况下会存在初期冲刷现象,即初期雨水浓度较高,后期雨水浓度较低。然而,由于上下游汇水时间不同,以及截流干管过流能力有限,会造成截流井近端汇水区截流倍数高,上游远端汇水区截流倍数低的问题。因此在上述情况下会出现截流到大量的水质浓度较低的后期雨水,大量浓度较高的初期雨水直排进入河道。目前,已有部分针对截流井限流的相关专利。但现有的专利主要是控制雨污混合截流量的设施,尚无通过理论研究合理确定限流量及限流管管径的系统设计方法。例如,名为“一种截流限流系统”(申请号:CN201710304580.7,公开号:CN106894499A)的技术专利提出了采用限流板进行限流,其主要目的是对改造费用较大的合流制管网进行截流量的限制,从而截流到生活污水,而非雨水。但此方案仅限于截流量较小时,且由于管道中存在大量颗粒物,较容易堵。同时未考虑到雨天雨水及污水混合在一起,在该种截流限流系统下,仍会有大量的污染物进入河道。又例如,名为“一种具有调整污水截流倍数的污水截流井”(申请号:CN201920788634,公开号:CN210134509U)的技术专利,其通过设置限流孔板,根据插入孔板数量及孔径大小对截流井的截流倍数进行调整,但未考虑截流高污染负荷的初期降雨。再例如,名为“一种截流系统”(申请号:CN201810708593.5,公开号:CN108775066A)的技术专利,其主要是通过多个截流井及调蓄池之间阀门启闭控制来实现对截流倍数的控制,避免出现上游截水少于下游截水过多的问题。但其操控较为复杂,且不同降雨条件下操控模式有所不同,在实际中较难应用。所以,现有技术中存在截流到大量的水质浓度较低的后期雨水,大量浓度较高的初期雨水直排进入河道。以上
技术介绍
内容的公开仅用于辅助理解本技术的构思及技术方案,其并不必然属于本专利申请的现有技术,在没有明确的证据表明上述内容在本专利申请的申请日已经公开的情况下,上述
技术介绍
不应当用于评价本申请的新颖性和创造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了解决现有的问题,提供一种截流系统。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所述:一种截流系统,包括:截流井和调蓄池,所述截流井位于所述调蓄池上游,污水先进入所述截流井;所述截流井顶端设置一个进水口,底端设置截流出水口,侧壁上分别设置溢流排放口和与所述调蓄池连接的出水口,所述出水口设置高度低于所述溢流排放口的高度;所述进水口用于污水进入所述截流井,所述出水口用于将所述截流井内高于第二浓度低于第一浓度的污水排入所述调蓄池内,所述溢流排放口用于将所述截流井内低于所述第二浓度的污水排入河道;所述截流井内设置与所述截流出水口连接的提升泵,用于将所述截流井内高于第一浓度的污水提升至截流干管;所述第一浓度和所述第二浓度预先设置且所述第一浓度大于所述第二浓度;所述调蓄池通过所述出水口与所述截流井连接,侧壁上设置限流排放口,用于将所述调蓄池中高于所述第二浓度低于所述第一浓度的污水排出到所述截流干管;所述调蓄池内设置提升泵,用于将所述调蓄池排空。优选地,所述限流排放口设置限流排放阀门且所述限流排放口与限流管连接,所述限流管与所述截流干管连接。优选地,所述限流排放口设置的位置由所述调蓄池内的最高液位、所述限流管的管径及预先设置的限流量决定。优选地,所述溢流排放口和所述出水口均设置阀门,所述阀门是电动阀门。优选地,所述截流出水口与所述截流干管的连接处设置流量计;在所述限流排放口与所述截流干管的连接处设置流量计。优选地,所述截流井内设置水质仪表,用于检测所述截流井内的污水水质。优选地,所述截流井内设置至少一个储泥斗,用于存储污泥。优选地,所述截流井和/或所述调蓄池内设置液位计,用于测量液位。优选地,所述截流井内设置自动采样装置,用于对所述截流井内污水进行采样。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提供一种截流系统,通过设置于截流井配合作用的带有限流排放口的调蓄池,将雨天径流水质纳入到截流系统设计的考虑范围之内,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截流效果,总截流量相同的情况下,提高了截流水水质浓度,减少了入河负荷。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截流系统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截流方法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基础管网数据及其拓扑关系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中有限流排放口的调蓄池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中又一种截流系统的示意图。其中,1-进水口,2-溢流排放口,3-溢流排放口的阀门,4-截流出水口,5-第一提升泵,6-出水口,7-出水口的阀门,8-第二提升泵,9-限流排放阀门,10-限流排放口,11-12-在线水质检测仪表,13-截流干管,14-第一截流井,15-第二截流井,16-第三截流井,17-截流井,18-调蓄池,19-储泥斗,20-液位计,21-自动采样装置。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实施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另外,连接既可以是用于固定作用也可以是用于电路连通作用。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该特征。在本技术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如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截流系统,包括:截流井和调蓄池,所述截流井位于所述调蓄池上游,污水先进入所述截流井;截流井顶端设置一个进水口1,底端设置截流出水口4,侧壁上分别设置溢流排放口2和与调蓄池连接的出水口6,出水口6设置高度低于溢流排放口2的高度;进水口1用于污水进入截流井,出水口6用于将截流井内高于第二浓度低于第一浓度的污水排入调蓄池内,溢流排放口2用于将截流井内低于第二浓度的污水排入河道;截流井内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截流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截流井和调蓄池,所述截流井位于所述调蓄池上游,污水先进入所述截流井;/n所述截流井顶端设置一个进水口,底端设置截流出水口,侧壁上分别设置溢流排放口和与所述调蓄池连接的出水口,所述出水口设置高度低于所述溢流排放口的高度;所述进水口用于污水进入所述截流井,所述出水口用于将所述截流井内高于第二浓度低于第一浓度的污水排入所述调蓄池内,所述溢流排放口用于将所述截流井内低于所述第二浓度的污水排入河道;所述截流井内设置与所述截流出水口连接的提升泵,用于将所述截流井内高于第一浓度的污水提升至截流干管;所述第一浓度和所述第二浓度预先设置且所述第一浓度大于所述第二浓度;/n所述调蓄池通过所述出水口与所述截流井连接,侧壁上设置限流排放口,用于将所述调蓄池中高于所述第二浓度低于所述第一浓度的污水排出到所述截流干管;所述调蓄池内设置提升泵,用于将所述调蓄池排空。/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截流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截流井和调蓄池,所述截流井位于所述调蓄池上游,污水先进入所述截流井;
所述截流井顶端设置一个进水口,底端设置截流出水口,侧壁上分别设置溢流排放口和与所述调蓄池连接的出水口,所述出水口设置高度低于所述溢流排放口的高度;所述进水口用于污水进入所述截流井,所述出水口用于将所述截流井内高于第二浓度低于第一浓度的污水排入所述调蓄池内,所述溢流排放口用于将所述截流井内低于所述第二浓度的污水排入河道;所述截流井内设置与所述截流出水口连接的提升泵,用于将所述截流井内高于第一浓度的污水提升至截流干管;所述第一浓度和所述第二浓度预先设置且所述第一浓度大于所述第二浓度;
所述调蓄池通过所述出水口与所述截流井连接,侧壁上设置限流排放口,用于将所述调蓄池中高于所述第二浓度低于所述第一浓度的污水排出到所述截流干管;所述调蓄池内设置提升泵,用于将所述调蓄池排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截流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限流排放口设置限流排放阀门且所述限流排放口与限流管连接,所述限流管与所述截流干管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截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管运涛苏琛蔚阳孙弘扬
申请(专利权)人: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