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公开了可穿戴伞具背包,包括壳体、伞托、转轴、隔板支架、第二弹簧,所述伞托、转轴、隔板支架设置在所述壳体内部,所述转轴设置在所述伞托下方,所述转轴的两端设置在所述壳体上,所述隔板支架通过所述转轴与所述壳体连接,所述隔板下方设置有所述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另一端固定在所述壳体上,所述壳体上设置有固定板。通过设置伞托和转轴,能够将背包与自动伞结合在一起,可以实现不用手拿,解放双手的目的,同时可以遮阳挡雨多场景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可穿戴伞具背包
本技术属于穿戴伞具
,具体涉及可穿戴伞具背包。
技术介绍
伞是一种提供阴凉环境或遮蔽雨、雪的工具,一年四季都离不开伞。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往往在使用伞的同时又想解放双手。现有技术中,目前的背包功能单一,而且伞具的使用方式一直没有改变,在日常遮阳挡雨的时候使用手拿伞会带来很多的不方便,目前现有的一款可背伞,不能调节角度,不能适配普通的自动伞,限制了其使用的范围。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可穿戴伞具背包,通过设置伞托和转轴,能够将背包与自动伞结合在一起,可以实现不用手拿,解放双手的目的,同时可以遮阳挡雨多场景使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具体方案如下:可穿戴伞具背包,包括壳体、伞托、转轴、隔板支架、第二弹簧,所述伞托、转轴、隔板支架设置在所述壳体内部,所述转轴设置在所述伞托下方,所述转轴的两端设置在所述壳体上,所述隔板支架通过所述转轴与所述壳体连接,所述隔板支架下方设置有所述第二弹簧,所述第二弹簧另一端固定在所述壳体上,所述壳体上设置有固定板。优选的,所述伞托分为上伞托和下伞托,所述上伞托与下伞托之间通过球头连接,所述球头周围设置有第一弹簧,所述第一弹簧一端设置在所述上伞托上,另一端设置在所述下伞托上。优选的,所述上伞托设置有卡槽,雨伞的伞柄就固定在所述卡槽内。优选的,所述转轴的两端设置有顶针,所述壳体上与所述转轴相配合的位置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内设置有与所述顶针相配合的齿。优选的,所述壳体上放是开口式,以所述壳体上边中点为中心点,所述壳体开口角度超过了180°。优选的,所述第一弹簧有四个,均匀分布在所述球头周围,所述第二弹簧有两个,其分布位置关于所述隔板支架中心对称。优选的,所述壳体分为上下两部分,所述伞托设置在所述壳体上部分,所述隔板支架设置在所述壳体下部分。优选的,所述球头的材料选择橡胶,能更好的起到减震的作用,减小因大风而产生的冲击力。优选的,所述壳体上设置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用来将该装置与特定背包固定在一起,从而解放双手。优选的,所述隔板支架上设置有插槽,所述转轴与所述隔板支架通过卡块连接在一起,所述卡块设置在所述插槽内,所述转轴能够在所述卡块内转动。所述壳体分为上下两部分,所述伞托设置在所述壳体上部分,所述隔板支架设置在所述壳体下部分,所述壳体上下两部分通过所述固定板连接起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技术可穿戴伞具背包,通过设置上伞托和下伞托,将伞托上下分开,当伞具安装在上伞托内时,在遇到大风时,能够实现伞具的摆动,减小伞具的受力大小。2.本技术可穿戴伞具背包,通过设置球头和第一弹簧,能够用来吸收在使用过程中伞受到各个方向上风或是阻力的造成的震动,同时较小该装置对人体所造成的冲击力,起到缓冲减压的作用。3.本技术可穿戴伞具背包,通过设置转轴,在复杂多变的使用场景下,能够实现伞托的多角度旋转,满足使用需要;通过设置顶针和凹槽,使转轴能够固定在壳体上,通过设置隔板支架和第二弹簧,使转轴脱离壳体旋转,然后通过第二弹簧进行复位。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技术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可穿戴伞具背包的使用效果图。图2是本技术可穿戴伞具背包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可穿戴伞具背包的剖视图。图4是本技术可穿戴伞具背包的局部细节图。图中:1壳体;2上伞托;3第一弹簧;4球头;5下伞托;6转轴;7隔板支架;8第二弹簧;9固定板;10固定块;11凹槽;12顶针。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意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方式。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1如图1-3所示,可穿戴伞具背包,包括壳体1、伞托、转轴6、隔板支架7、第二弹簧8,所述伞托、转轴6、隔板支架7设置在所述壳体1内部,所述转轴6设置在所述伞托下方,所述转轴6的两端设置在所述壳体1上,所述隔板支架7通过所述转轴6与所述壳体1连接,所述隔板支架7下方设置有所述第二弹簧8,所述第二弹簧8另一端固定在所述壳体1上,所述壳体1上设置有固定板9。所述伞托分为上伞托2和下伞托5,所述上伞托2与下伞托5之间通过球头4连接,所述球头4周围设置有第一弹簧3,所述第一弹簧3一端设置在所述上伞托2上,另一端设置在所述下伞托5上;所述上伞托2设置有卡槽,雨伞的伞柄就固定在所述卡槽内。所述第一弹簧3有四个,均匀分布在所述球头4周围,所述第二弹簧8有两个,其分布位置关于所述隔板支架7中心对称;所述壳体1分为上下两部分,所述伞托设置在所述壳体1上部分,所述隔板支架7设置在所述壳体1下部分;所述球头4的材料选择橡胶,能更好的起到减震的作用,减小因大风而产生的冲击力;所述壳体1上设置有固定块10,所述固定块10用来将该装置与特定背包固定在一起,从而解放双手。利用第一弹簧3和球头4来吸收在使用过程中伞受到各个方向上风或是阻力的造成的震动,减小该装置对人体的冲击力,起到缓震减压的作用;所述隔板支架7上设置有插槽,所述转轴6与所述隔板支架7通过卡块连接在一起,所述卡块设置在所述插槽内,所述转轴6能够在所述卡块内转动。实施例2如图1-4所示,可穿戴伞具背包,包括壳体1、伞托、转轴6、隔板支架7、第二弹簧8,所述伞托、转轴6、隔板支架7设置在所述壳体1内部,所述转轴6设置在所述伞托下方,所述转轴6的两端设置在所述壳体1上,所述隔板支架7通过所述转轴6与所述壳体1连接,所述隔板支架7下方设置有所述第二弹簧8,所述第二弹簧8另一端固定在所述壳体1上,所述壳体1上设置有固定板9。所述伞托分为上伞托2和下伞托5,所述上伞托2与下伞托5之间通过球头4连接,所述球头4周围设置有第一弹簧3,所述第一弹簧3一端设置在所述上伞托2上,另一端设置在所述下伞托5上;所述上伞托2设置有卡槽,雨伞的伞柄就固定在所述卡槽内。所述第一弹簧3有四个,均匀分布在所述球头4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可穿戴伞具背包,包括壳体(1)、伞托、转轴(6)、隔板支架(7)、第二弹簧(8),其特征在于:所述伞托、转轴(6)、隔板支架(7)设置在所述壳体(1)内部,所述转轴(6)设置在所述伞托下方,所述转轴(6)的两端设置在所述壳体(1)上,所述隔板支架(7)通过所述转轴(6)与所述壳体(1)连接,所述隔板支架(7)下方设置有所述第二弹簧(8),所述第二弹簧(8)另一端固定在所述壳体(1)上,所述壳体(1)上设置有固定板(9)。/n
【技术特征摘要】
1.可穿戴伞具背包,包括壳体(1)、伞托、转轴(6)、隔板支架(7)、第二弹簧(8),其特征在于:所述伞托、转轴(6)、隔板支架(7)设置在所述壳体(1)内部,所述转轴(6)设置在所述伞托下方,所述转轴(6)的两端设置在所述壳体(1)上,所述隔板支架(7)通过所述转轴(6)与所述壳体(1)连接,所述隔板支架(7)下方设置有所述第二弹簧(8),所述第二弹簧(8)另一端固定在所述壳体(1)上,所述壳体(1)上设置有固定板(9)。
2.如权利要求1所述可穿戴伞具背包,其特征在于:所述伞托分为上伞托(2)和下伞托(5),所述上伞托(2)与下伞托(5)之间通过球头(4)连接,所述球头(4)周围设置有第一弹簧(3),所述第一弹簧(3)一端设置在所述上伞托(2)上,另一端设置在所述下伞托(5)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可穿戴伞具背包,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伞托(2)设置有卡槽,雨伞的伞柄就固定在所述卡槽...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玉枫,吴梦锐,
申请(专利权)人:郑州蓝智枫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