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管壳式换热器泄漏用堵管装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由底座、O形密封圈、顶盖、垫圈和螺母的顺序依次通过双头螺栓连接组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仅采用所述部件的快速、简易组装,部件结构简单、安装步骤简洁,主要通过所述O形圈与盘管内壁的紧密挤压,便实现了对管壳式换热器内盘管泄漏故障的快速修复。在维修过程中,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组装简捷,且对维修环境不做要求,维修技术要求低,可操作性高,能够实现对泄漏盘管简易、及时和有效地维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管壳式换热器泄漏用堵管装置
本技术涉及处理管壳式换热器中换热管泄漏的
,具体涉及一种简易、有效、及时地处理换热管泄漏的堵管装置。
技术介绍
管壳式换热器是最典型的间壁式换热器,它在工业上的应用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至今仍在所有换热器中占据主导地位。管壳式换热器主要由壳体、换热管束、管板和封头等部分组成,壳体多呈圆筒形,内部装有平行管束,换热管束两端固定于管板上。在管壳式换热器内有进行换热的两种流体,一种在管内流动,一种在管外流动。当管壳式换热器出现换热管泄漏的故障时,需要对其进行处理,否则将随着换热器的工作运行出现换热管内外介质接触进而造成物料污染、浪费以及设备的损坏,甚至引发危险的现象。通过一系列的检查故障方法来确定出具体出现故障的换热管,并在管束泄漏量低于10%的情况下,将通过对换热管的两端堵塞来修复换热管的泄漏,以保证换热器的正常持续工作运行。目前,存在以下三种堵管方法:一、用锥形铝塞子将换热管端部进行封堵。该方法是用榔头把预制好的锥形铝质塞子打入泄漏换热管两端端口,从而将换热管堵死。但是,当流体压力十分大的时候,其锥形铝制塞子将无法抵挡流体的压力,从而会被流体挤压至泄漏的地方,从而导致泄漏的地方会继续地泄漏。虽然此方法十分的简便,但是其使用周期短且当锥形铝制塞子被流体挤压时,换热管会发生形变。再次实行该方法时,打入的锥形铝制塞子半径一定要比上一次的大,否则其根本不会起到阻挡作用,将直接会被流体挤压至泄漏的地方。二、采用锥度材料进行封堵,且在封堵后进行端部焊接,最终确保其不再发生泄漏现象。但在焊接过程中,由于换热管的局部受热较高,极容易产生换热管周围与管板连接处焊道开裂,发生泄漏。此外,焊接需要在清洁、干燥、无空气对流的室内进行,焊前需对待焊接区进行清洁处理,焊后需要打磨焊接处以及对其进行消除内应力处理。即焊接环境有要求,焊接技术要求高。该处理方法操作复杂,处理周期长。三、对出现泄漏的换热管两端,采用螺栓攻丝封堵,并加装O形密封圈、涂抹密封剂、加装不锈钢平垫,并用不锈钢螺母压紧。待干燥后,对换热管试压无泄漏,再投用生产运行。但该处理方法中,螺栓攻丝、涂抹密封剂以及待密封剂干燥需要一定的等待时长。并且,密封剂长时间存在于水性环境中,密封性能随之降低,最终出现泄漏现象。综合上面所叙述的堵管方法都存在着封堵气密性差、耗时长、需要较高的技术要求、周围环境条件限制和更换周期短的缺点,仍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有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解决了以上的相关问题。本技术是为了能简易、有效、及时地处理管壳式换热器的换热管泄漏故障,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技术由底座、双头螺栓、O形密封圈、顶盖、垫圈和螺母的顺序依次连接。具体地,将换热管端部竖直放置以便于观察,在所泄漏的换热管内,包含所述底座、所述双头螺栓下端和所述O形密封圈,其中,将所述双头螺栓的下端拧进所述底座的螺孔内,在所述底座上套上所述O形密封圈。在换热管外,包含所述顶盖、所述双头螺栓上端、所述垫圈和所述螺母,其中,将所述顶盖穿过所述双头螺栓套在所述底座上,所述双头螺栓的上端于所述顶盖处露出。进一步的,所述底座和所述顶盖之间为所述O形密封圈,再将所述垫圈和所述螺母依次套至所述双头螺栓上端,拧紧所述螺母以至于所述O形密封圈受到挤压,使换热管的内壁与所述O形密封圈和所述底座固定为止。进一步的,所述底座、所述O形密封圈、所述顶盖、所述垫圈和所述螺母都是通过所述双头螺栓连接。进一步的,所述顶盖与所述底座相对的一面直径相等。进一步的,本技术仅采用所述部件的快速、简易组装,主要通过所述O形密封圈与换热管内壁的紧密挤压,便实现了对管壳式换热器内换热管泄漏故障的快速排除。进一步的,必须在进水口端和出水口端设置本技术装置,阻止管外液体流入管内,从而达到封堵的效果。本技术的实行方法如下:将所述双头螺栓的一端拧进所述底座的螺孔,再将所述O形密封圈通过所述双头螺栓的螺杆套在所述底座上,然后把已组装好的堵管装置的本部分放入已检测出泄漏的换热管端口内,并且使所述双头螺栓的另一端露在换热管外面,再通过所述双头螺栓把所述顶盖套到泄漏换热管端口,并推动所述顶盖至所述双头螺栓外端螺纹外露,并且所述顶盖与泄漏换热管端口贴紧,再依次套上所述垫圈和所述螺母,然后用扳手拧紧所述螺母使换热管的内壁与所述O形密封圈和所述底座固定为止。本技术相对于现有技术取得了以下有益的效果:本技术仅采用所述部件的快速、简易组装,部件结构简单、易于制造,主要通过所述O形密封圈与换热管内壁的紧密挤压,便实现了对管壳式换热器内换热管泄漏故障的快速排除。本技术所述底座、所述O形密封圈、所述顶盖、所述垫圈和所述螺母都是通过所述双头螺栓连接,因此只需按所述底座、所述O形密封圈、所述顶盖、所述垫圈和所述螺母依次从泄漏换热管由内到外安装,再通过扳手对所述螺母拧紧就可以安装在所述泄漏换热管的两端,安装方法十分简便。在处理过程中,本技术组装简捷,且对处理环境不做要求,处理技术要求低,可操作性高,能够实现对泄漏换热管简易、及时和有效地处理。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堵管装置安装固定到泄漏换热管的端口的纵向剖切示意图。图例说明:1.双头螺栓;2.螺母;3.垫圈;4.顶盖;5.O形密封圈;6.底座;7.换热管。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有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请参照图1,该图是本技术堵管装置安装固定到泄漏换热管的端口的纵向剖切示意图。本技术由底座(6)、双头螺栓(1)、O形密封圈(5)、顶盖(4)、垫圈(3)和螺母(2)的顺序依次连接。具体地,将换热管(7)端部竖直放置以便于观察,在所泄漏的换热管(7)内,包含所述底座(6)、所述双头螺栓(1)下端和所述O形密封圈(5),其中,将所述双头螺栓(1)的下端拧进所述底座(6)的螺孔内,在所述底座(6)上套上所述O形密封圈(5)。在换热管(7)外,包含所述顶盖(4)、所述双头螺栓(1)上端、所述垫圈(3)和所述螺母(2),其中,将所述顶盖(4)穿过所述双头螺栓(1)套在所述底座(6)上,所述双头螺栓(1)的上端于所述顶盖(4)处露出。进一步的,所述底座(6)和所述顶盖(4)之间为所述O形密封圈(5),再将所述垫圈(3)和所述螺母(2)依次套至所述双头螺栓(1)上端,拧紧所述螺母(2)以至于所述O形密封圈(5)受到挤压,使换热管(7)的内壁与所述O形密封圈(5)和所述底座(6)固定为止。进一步的,本技术所述底座(6)、所述O形密封圈(5)、所述顶盖(4)、所述垫圈(3)和所述螺母(2)都是通过所述双头螺栓(1)连接。进一步的,所述顶盖(4)与所述底座(6)相对的一面直径相等。进一步的,本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管壳式换热器泄漏用堵管装置,其特征是:该装置由底座、双头螺栓、O形密封圈、顶盖、垫圈和螺母组成;以上具体连接关系为:将所述双头螺栓(1)的一端拧进所述底座(6)的螺孔,再将所述O形密封圈(5)通过所述双头螺栓(1)的螺杆套在所述底座(6)上,然后把已组装好的堵管装置的本部分放入已检测出泄漏的换热管(7)端口内,并且使所述双头螺栓(1)的另一端露在换热管(7)外面,再通过所述双头螺栓(1)把所述顶盖(4)套到泄漏换热管(7)端口,并推动所述顶盖(4)至所述双头螺栓(1)外端螺纹外露,并且所述顶盖(4)与泄漏换热管(7)端口贴紧,再依次套上所述垫圈(3)和所述螺母(2),然后用扳手拧紧所述螺母(2)使换热管(7)的内壁与所述O形密封圈(5)和所述底座(6)固定为止。/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管壳式换热器泄漏用堵管装置,其特征是:该装置由底座、双头螺栓、O形密封圈、顶盖、垫圈和螺母组成;以上具体连接关系为:将所述双头螺栓(1)的一端拧进所述底座(6)的螺孔,再将所述O形密封圈(5)通过所述双头螺栓(1)的螺杆套在所述底座(6)上,然后把已组装好的堵管装置的本部分放入已检测出泄漏的换热管(7)端口内,并且使所述双头螺栓(1)的另一端露在换热管(7)外面,再通过所述双头螺栓(1)把所述顶盖(4)套到泄漏换热管(7)端口,并推动所述顶盖(4)至所述双头螺栓(1)外端螺纹外露,并且所述顶盖(4)与泄漏换热管(7)端口贴紧,再依次套上所述垫圈(3)和所述螺母(2),然后用扳手拧紧所述螺母(2)使换热管(7)的内壁与所述O形密封圈(5)和所述底座(6)固定为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壳式换热器泄漏用堵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所述O形密封圈、所述顶盖、所述垫圈和所述螺母依次由所述双头螺栓连接组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丽琴,于涛,杨昊东,王世博,刘法枝,赵元,王爱,刘烁,张红升,
申请(专利权)人:燕山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