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紧凑型冷却润滑循环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6804133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22 17: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发动机紧凑型冷却润滑循环系统,属于摩托车发动机领域,它包括发动机缸体、水泵、水箱和散热器,所述发动机缸体设有缸体进水口和缸体出水口,缸体出水口连接水路转接头,水路转接头上设有第三支口、第四支口、第五支口和第六支口,水路转接头内设有控制第三支口和第四支口启闭的节温器,缸体进水口连接水泵的出水口,水泵的进水口连接进水管,进水管上设有进水管接头,进水管接头上设有第一支口和第二支口,第一支口与第四支口连接,第二支口连接水箱的出水口,水箱的进水口与第三支口连接,第五支口和第六支口连接散热器内的水腔,散热器内的油腔与发动机缸体内润滑油道连通,本发动机各连接管道及发动机整体结构紧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发动机紧凑型冷却润滑循环系统
本技术涉及摩托车发动机领域,尤其涉及发动机紧凑型冷却润滑循环系统。
技术介绍
目前的摩托车水冷发动机,发动机缸体均采用冷却液循环散热。发动机缸体内设有水道,水道将燃烧室包围,水道上设有开口连接节温器,节温器控制发动机上冷却液的流向,在发动机缸体侧面上安装水泵,水泵能驱动冷却液进行循环流动,发动机上还设有散热器,散热器连接在外部水路上用于对发动机内部润滑油冷却,设有水箱给水泵提供冷却液,但是节温器、水泵、发动机缸体、散热器和水箱之间需要连接较多的管道,连接关系复杂,并且管道之间交错纵横,不够紧凑。如授权公告号为CN202628255U的发动机水循环散热装置,发动机、发动机进水管、发动机出水管、水泵、水泵进水管和水箱,其中水泵安装在发动机的右曲轴箱盖上,在发动机的气缸头上分布有散热片,发动机的气缸体的左侧装有左盖,气缸体的右侧装有右盖,所述气与左、右盖之间合围形成一个密闭空腔,该密闭空腔的进水嘴通过发动机进水管与水泵的出水口连接,密闭空腔的出水嘴通过发动机出水管与水箱上端的进水口连接,水箱下端的出水口通过水泵进水管与水泵的进水口相接。该专利简化了水循环管道,在传统基础上取消了节温器、散热器等部件,但是取消散热器后对发动机内的润滑油无法提供很好的冷却效果,影响发动机的功率。现有的问题是在保留节温器和散热器等部件的同时,使发动机各连接管道及发动机整体结构更紧凑。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对发动机缸体内润滑油冷却效果好,且发动机各连接管道及发动机整体结构紧凑的发动机紧凑型冷却润滑循环系统。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发动机紧凑型冷却润滑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发动机缸体、水泵、水箱和散热器,所述发动机缸体前后两侧分别设有缸体进水口和缸体出水口,发动机缸体上连接散热器,散热器位于缸体出水口下方,所述散热器包括箱体,箱体上设有散热器进水口、散热器出水口、散热器进油口和散热器出油口,散热器进水口和散热器出水口位于箱体的同一侧面且背向发动机缸体,散热器进油口和散热器出油口位于箱体的同一侧面且面向发动机缸体,散热器进油口和散热器出油口分别与发动机缸体内润滑油道的两个开口连接,所述箱体内设有交替叠加的多层水腔和油腔,相邻水腔之间设有水腔管道连通,相邻油腔之间设有油腔管道连通,水腔管道与油腔管道之间互不连通,所述水腔管道与油腔管道相接触位置的结构为互相交叉的结构,散热器进水口和散热器出水口连接水腔,散热器进油口和散热器出油口连接油腔,所述水泵设于发动机缸体的侧面且位于曲轴箱侧盖的下方,水泵的出水口与缸体进水口之间通过出水管连接,水泵的进水口连接进水管,进水管绕曲轴箱侧盖边缘延伸至缸体出水口一侧,进水管端部设有进水管接头,进水管接头上设有第一支口和第二支口,所述缸体出水口连接水路转接头,水路转接头上设有位于两侧的第三支口和第四支口,位于下方的第五支口和第六支口,水路转接头内设有控制第三支口和第四支口启闭的节温器,当温度高于设定值时,节温器打开第三支口且闭合第四支口,当温度低于设定值时,节温器打开四支口且闭合第三支口,所述第三支口连接水箱的进水口,水箱的出水口与进水管的第二支口连接,第四支口与进水管的第一支口连接,第五支口与散热器进水口连接,第六支口与散热器出水口连接。所述水路转接头的第五支口和第六支口平行且开口朝下,所述散热器进水口与散热器出水口之间的水平距离等于第五支口与第六支口之间的水平距离。所述第五支口位于散热器进水口竖直上方,第六支口位于散热器出水口竖直上方。所述散热器进水口与散热器出水口成对角设置在散热器的箱体上。所述散热器进油口与散热器出油口成对角设置在散热器的箱体上。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是缸体出水口连接水路转接头,水路转接头上设有位于两侧的第三支口和第四支口,位于下方的第五支口和第六支口,水路转接头各支口分别与水箱、散热器和水泵连接,并且水泵的进水口连接进水管,进水管绕曲轴箱侧盖边缘延伸至缸体出水口一侧,进水管端部设有进水管接头,进水管接头上设有第一支口和第二支口,进水管接头各支口分别与水路转接头和水箱连接,通过水路转接头和进水管接头来连接各部件使发动机各部件之间管道分布更简洁,各管道之间排布更合理,使发动机各管道之间结构更紧凑,避免管路过长交错叠加的问题;所述散热器包括箱体,箱体内设有交替叠加的多层水腔和油腔,相邻水腔之间设有水腔管道连通,相邻油腔之间设有油腔管道连通,水腔管道与油腔管道之间互不连通,所述水腔管道与油腔管道相接触位置的结构为互相交叉的结构,散热器进水口和散热器出水口连接水腔,散热器进油口和散热器出油口连接油腔,该散热器热交换路径长,使散热器热交换效率更高,对发动机缸体内润滑油冷却效果好,并且该散热器结构紧凑,体积小,连接在发动机缸体上不占空间,使发动机结构更紧凑;水路转接头内设有控制第三支口和第四支口启闭的节温器,当温度高于设定值时,节温器打开第三支口且闭合第四支口,当温度低于设定值时,节温器打开四支口且闭合第三支口,通过在不同温度的情况下对发动机缸体内的冷却液流向进行控制,使冷却液对发动机缸体内的冷却效果更佳。附图说明以下将结合附图和优选实施例来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描述,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将领会的是,这些附图仅是出于说明
技术介绍
和解释优选实施例的目的而绘制的,并且因此不应当作为对本技术范围的限制。此外,除非特别指出,附图仅示意在概念性地表示所描述对象的组成或构造并可能包含夸张性显示,并且附图也并非一定按比例绘制。图1为摩托车发动机正视图。图2为摩托车发动机结构示意图。图3为摩托车发动机后视图。图4为摩托车发动机侧视图。图5为摩托车发动机散热器拆卸后示意图。图6为散热器内部结构图。图7为散热器截面剖视图。图中:1、发动机缸体;2、水路转接头;3、第三支口;4、第五支口;5、箱体;6、散热器进水口;7、散热器;8、散热器出水口;9、第六支口;10、进水管;11、第一支口;12、第二支口;13、第四支口;14、缸体出水口;15、水泵;16、出水管;17、缸体进水口;18、润滑油道的两个开口;19、散热器出油口;20、水腔;21、水腔管道;22、散热器进油口;23、油腔;24、油腔管道;25、进水管接头;26、曲轴箱侧盖。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参考附图来详细描述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本领域中的技术人员将领会的是,这些描述仅为描述性的、示例性的,并且不应被解释为限定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可能不再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技术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发动机紧凑型冷却润滑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发动机缸体、水泵、水箱和散热器,所述发动机缸体前后两侧分别设有缸体进水口和缸体出水口,发动机缸体上连接散热器,散热器位于缸体出水口下方,所述散热器包括箱体,箱体上设有散热器进水口、散热器出水口、散热器进油口和散热器出油口,散热器进水口和散热器出水口位于箱体的同一侧面且背向发动机缸体,散热器进油口和散热器出油口位于箱体的同一侧面且面向发动机缸体,散热器进油口和散热器出油口分别与发动机缸体内润滑油道的两个开口连接,所述箱体内设有交替叠加的多层水腔和油腔,相邻水腔之间设有水腔管道连通,相邻油腔之间设有油腔管道连通,水腔管道与油腔管道之间互不连通,所述水腔管道与油腔管道相接触位置的结构为互相交叉的结构,散热器进水口和散热器出水口连接水腔,散热器进油口和散热器出油口连接油腔,所述水泵设于发动机缸体的侧面且位于曲轴箱侧盖的下方,水泵的出水口与缸体进水口之间通过出水管连接,水泵的进水口连接进水管,进水管绕曲轴箱侧盖边缘延伸至缸体出水口一侧,进水管端部设有进水管接头,进水管接头上设有第一支口和第二支口,所述缸体出水口连接水路转接头,水路转接头上设有位于两侧的第三支口和第四支口,位于下方的第五支口和第六支口,水路转接头内设有控制第三支口和第四支口启闭的节温器,当温度高于设定值时,节温器打开第三支口且闭合第四支口,当温度低于设定值时,节温器打开四支口且闭合第三支口,所述第三支口连接水箱的进水口,水箱的出水口与进水管的第二支口连接,第四支口与进水管的第一支口连接,第五支口与散热器进水口连接,第六支口与散热器出水口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发动机紧凑型冷却润滑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它包括发动机缸体、水泵、水箱和散热器,所述发动机缸体前后两侧分别设有缸体进水口和缸体出水口,发动机缸体上连接散热器,散热器位于缸体出水口下方,所述散热器包括箱体,箱体上设有散热器进水口、散热器出水口、散热器进油口和散热器出油口,散热器进水口和散热器出水口位于箱体的同一侧面且背向发动机缸体,散热器进油口和散热器出油口位于箱体的同一侧面且面向发动机缸体,散热器进油口和散热器出油口分别与发动机缸体内润滑油道的两个开口连接,所述箱体内设有交替叠加的多层水腔和油腔,相邻水腔之间设有水腔管道连通,相邻油腔之间设有油腔管道连通,水腔管道与油腔管道之间互不连通,所述水腔管道与油腔管道相接触位置的结构为互相交叉的结构,散热器进水口和散热器出水口连接水腔,散热器进油口和散热器出油口连接油腔,所述水泵设于发动机缸体的侧面且位于曲轴箱侧盖的下方,水泵的出水口与缸体进水口之间通过出水管连接,水泵的进水口连接进水管,进水管绕曲轴箱侧盖边缘延伸至缸体出水口一侧,进水管端部设有进水管接头,进水管接头上设有第一支口和第二支口,所述缸体出水口连接水路转接头,水路转接头上设有位于两侧的第三支口和第四支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元盛
申请(专利权)人:武义维森克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