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圆机的上织针三角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801493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22 17: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大圆机的上织针三角,包括基体,所述基体的正端面上设置有水平的第一走针槽和V形的第二走针槽,所述第一走针槽一端贯穿基体的一侧、另一端与第二走针槽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二走针槽的另一端贯穿基体的另一侧,所述第二走针槽的V形开口朝上,所述第二走针槽的V形开口端的宽度为基体总长度的17%~25%。上织针在第一走针槽中时,上织针处于托线状态,此时下织针上移脱线,并在勾住下一股纱线后下移;下织针完成下移后,上织针在第二走针槽中移动,此时上织针伸出进行退圈,而第一走针槽的设置,能够与双面圆机的竖向的下织针的运动相配合,使得不需要对下织针的三角进行调整,从而能够减少对大圆机的改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大圆机的上织针三角
本技术涉及大圆机的
,特别涉及一种大圆机的上织针三角。
技术介绍
现有的大圆机分为单面圆机和双面圆机两种,其中,单面圆机由于其上只有竖直设置的织针,所以用于生产单面的布料;双面圆机由于同时具有水平的上织针和竖直的下织针,所以用于生产双面的布料。而由于结构上的差异,导致现有的单面、双面布料分别是通过两种大圆机进行生产的,而由于目前的大多数厂都是不仅只是加工单一的一种面料的,加之单面和双面面料通常会有季节性,因此,导致通常在一个时间段只会生产一种面料,即在生产单面面料时双面圆机闲置,在生产双面面料时单面圆机闲置,这导致生产力严重浪费。而在经过对单、双面圆机原理的理解,现发现可以通过对双面圆机进行改进,使其能够用于生产单面面料,其中,改进的第一步是需要使水平的上织针的移动轨迹能够满足单面面料的生产要求,因此,需要对双面圆机的三角进行结构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大圆机的上织针三角,使其应用到双面圆机中能够使上织针符合单面布料的针织要求。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大圆机的上织针三角,包括基体,所述基体的正端面上设置有水平的第一走针槽和V形的第二走针槽,所述第一走针槽一端贯穿基体的一侧、另一端与第二走针槽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二走针槽的另一端贯穿基体的另一侧,所述第二走针槽的V形开口朝上,所述第二走针槽的V形开口端的宽度a为基体总长度的17%~25%。如此设置,上织针在第一走针槽中时,上织针处于托线状态,此时下织针上移进行退圈,并在勾住下一股纱线后下移;下织针完成下移后,上织针在第二走针槽中移动,此时上织针伸出将成圈向外推动完成套圈,而上述比例的设置,能够与双面圆机的竖向的下织针的运动相配合,使得不需要对下织针的三角进行调整,从而能够减少对大圆机的改装。进一步优选为:所述第二走针槽的两端均呈圆角过渡设置。如此设置,使上织针上的滑块在第一走针槽进入第二走针槽的过程中,能够平滑过渡。进一步优选为:所述第二走针槽的V形开口端的宽度a为6.0-8.5mm。如此设置,上述范围值的a值符合使用要求,其中,当距离过小时,会导致运动过疾,容易发生撞针;而当距离过大时,会出现与下针盘的三角不匹配,即与下织针的运动不匹配。进一步优选为:所述第二走针槽的底端与第一走针槽的底端间距离b为3.5~5mm。如此设置,距离b过小时,伸出距离不够无法将线托起完成退线,而过大时,又容易导致上织针突出过大,导致把布捅破。进一步优选为:所述第一走针槽和第二走针槽的宽度相同。如此设置,确保上织针在第一走针槽和第二走针槽走动过程中的顺畅。进一步优选为:所述第一走针槽贯穿基体的一端为回针口,所述回针口呈扩口设置。如此设置,扩口设置的回针口,能够起到导向作用,便于上织针在三角间的顺畅滑移。进一步优选为:所述基体被第二走针槽贯穿的一侧向外凸起设置有与回针口配合的对接凸起。如此设置,能够更好的实现两个三角间的对接,同时对接凸起与回针口配合的时候,还能够起到定位作用,在安装的时候更加容易。进一步优选为:所述基体上设置有一安装孔。如此设置,通过安装孔实现基体的安装。进一步优选为:所述基体的背面端面上设置有一限位槽,所述限位槽沿竖直方向设置。如此设置,限位槽的设置使基体在安装时能够起到定位作用,便于对基体进行安装。进一步优选为:所述安装孔位于限位槽内,且所述安装孔位于基体沿长度方向的对称线上。如此设置,将安装孔和限位槽均设置在对称线上,在安装时能够较为稳定,同时,对基体的结构强度的影响较低。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采用第一走针槽和第二走针槽的设计,使得不需要对下织针的三角进行调整,能够减少对大圆机的改装;2、采用特定尺寸的第二走针槽的设计,能够很好的与大圆机原先的机构配合,使得上织针的走动非常的顺畅;3、回针口、对接凸起以及限位槽的设计,使三角的安装非常简单方便。附图说明图1是本实施例的主视图;图2是图1的A-A剖视图。图中,100、基体;200、第一走针槽;210、回针口;300、第二走针槽;400、对接凸起;500、安装孔;510、沉孔;600、限位槽。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一种大圆机的上织针三角,如图1所示,包括基体100,在基体100的正端面上设置有第一走针槽200和第二走针槽300。第一走针槽200呈水平设置的一字形,第一走针槽200一端贯穿基体100的一侧形成回针口210,回针口210呈扩口设置。第一走针槽200的另一端与第二走针槽300的一端连通,且第一走针槽200和第二走针槽300的宽度相同。第二走针槽300呈开口朝上的V形,第二走针槽300的另一端沿水平方向贯穿基体100的另一侧。其中,第二走针槽300的两端均呈圆角过渡设置,第二走针槽300的V形开口端的宽度a为6.0-8.5mm,且宽度a为基体100总长度的17%~25%。距离a可以为6.0mm、6.5mm、7.0mm、7.5mm、8.0mm、8.5mm等,具体根据实际实际情况而定,确保上织针能够在顺畅的经过第一走针槽200和第二走针槽300即可。第二走针槽300的底端与第一走针槽200的底端间距离b为3.5~5mm,可以为3.5mm、4.0mm、4.5mm、5.0mm等,具体根据实际实际情况而定,确保上织针在上下移动过程中能够正常实现托线且不易将布捅破即可。在基体100被第二走针槽300贯穿的一侧向外凸起设置有与回针口210配合的对接凸起400。参照图1和图2,基体100上贯穿设置有一安装孔500,安装孔500位于第一走针槽200的下方,安装孔500在基体100的正端面形成有沉孔510。在基体100的背面设置有一限位槽600,限位槽600沿竖直方向设置,且限位槽600位于基体100的对称线上,安装孔500位于限位槽600内,且安装孔500也位于基体100沿长度方向的对称线上。工作原理:在安装第一个三角基体100时,通过限位槽600进行定位,调整高度位置后通过螺栓穿过安装孔500后固定即可,而在后续的三角基体100安装时,通过限位槽600进行定位的同时,使回针口210和对接凸起400配合即可确保三角基体100的完全定位,此时将螺栓穿过安装孔500后固定即可。上织针在第一走针槽200和第二走针槽300中走过后,即可完成上织针的一次移动,即完成一次退圈和套圈动作。其中,上织针在第一走针槽200中时,上织针处于托线状态,此时下织针上移进行退圈,并在勾住下一股纱线后下移;下织针完成下移后,上织针在第二走针槽300中移动,此时上织针伸出将成圈向外推动完成套圈。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专利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大圆机的上织针三角,包括基体(100),其特征是:所述基体(100)的正端面上设置有水平的第一走针槽(200)和V形的第二走针槽(300),所述第一走针槽(200)一端贯穿基体(100)的一侧、另一端与第二走针槽(300)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二走针槽(300)的另一端贯穿基体(100)的另一侧,所述第二走针槽(300)的V形开口朝上,所述第二走针槽(300)的V形开口端的宽度a为基体(100)总长度的17%~25%。/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大圆机的上织针三角,包括基体(100),其特征是:所述基体(100)的正端面上设置有水平的第一走针槽(200)和V形的第二走针槽(300),所述第一走针槽(200)一端贯穿基体(100)的一侧、另一端与第二走针槽(300)的一端连通,所述第二走针槽(300)的另一端贯穿基体(100)的另一侧,所述第二走针槽(300)的V形开口朝上,所述第二走针槽(300)的V形开口端的宽度a为基体(100)总长度的17%~2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圆机的上织针三角,其特征是:所述第二走针槽(300)的两端均呈圆角过渡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大圆机的上织针三角,其特征是:所述第二走针槽(300)的V形开口端的宽度a为6.0-8.5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圆机的上织针三角,其特征是:所述第二走针槽(300)的底端与第一走针槽(200)的底端间距离b为3.5~5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圆机的上织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胡贵能臧正豹卢洪王玉杰何宝
申请(专利权)人:绍兴鸿骏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