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加热器及电器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798574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22 17:16
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加热器及电器设备。其中,加热器,包括:第一发热层;第二发热层,与所述第一发热层层叠设置,且具有间隙;支撑体,其上设置有用于支撑所述第一发热层的第一支撑件及用于支撑所述第二发热层的第二支撑件。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包含上述加热器的电器设备。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有效减少了加热器所占的加热空间,降低了风阻,从而解决了出风温度不均衡的问题,提高了发热效率及转换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加热器及电器设备
本专利技术涉及机械
,尤其涉及一种加热器及电器设备。
技术介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家用电器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当中,例如,吹风机,吹风机可将头发快速吹干,还可以通过吹风机制作发型等。吹风机的能够吹干头发的原理在于其内部设置有风机及加热器,风机将进风口的风送向加热器,经过加热器加热后从出风口排出,从而使得吹风机能够吹出热风。现有的技术中,加热器中的加热丝的结构各有不同,但是大多数的加热器还是存在一定的缺陷,例如,现有的加热器存在出风的温度不均衡,风阻大等问题,从而导致用户的使用体验不佳。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问题,提出了本专利技术以便提供一种解决上述问题的加热器及电器设备。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加热器,包括:第一发热层;第二发热层,与所述第一发热层层叠设置,且具有间隙;支撑体,其上设置有用于支撑所述第一发热层的第一支撑件及用于支撑所述第二发热层的第二支撑件。在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电器设备。该电器设备包括:壳体及设置在所述壳体内部的加热器,所述加热器包括:第一发热层;第二发热层,与所述第一发热层层叠设置,且具有间隙;支撑体,其上设置有用于支撑所述第一发热层的第一支撑件及用于支撑所述第二发热层的第二支撑件。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加热器的第一发热层及第二发热层均通过同一个支撑体进行支撑,不需要分别进行支撑,从而减少了支撑体的数量,有效减少了加热器所占的加热空间,降低了风阻,从而解决了出风温度不均衡的问题,提高了发热效率及转换效率。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加热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加热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支撑件及第二支撑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支撑体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支撑件及第二支撑件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又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支撑件及第二支撑件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支撑体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又一实施例提供的加热器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现有的技术中,加热器中的加热丝的结构各有不同,但是大多数的加热器还是存在一定的缺陷,例如,一种加热器内设置单层加热丝,单层加热丝存在出风温度不均衡的问题。还有就是加热器内设置多层加热丝,每层加热丝都需要支撑件,多个支撑件导致风道的风阻增大及温度不均衡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加热器及电器设备,加热器的第一发热层及第二发热层均通过同一个支撑体进行支撑,不需要分别进行支撑,从而减少了支撑体的数量,有效减少了加热器的加热空间,降低了风阻,从而解决了出风温度不均衡的问题,提高了发热效率及转换效率。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加热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的加热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1和图2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加热器,包括:第一发热层10,第二发热层20及支撑体30。其中,第二发热层20与所述第一发热层10层叠设置,且具有间隙。支撑体30上设置有用于支撑所述第一发热层10的第一支撑件31及用于支撑所述第二发热层20的第二支撑件32。需要说明的是,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可实现的实施例中,第一发热层10及第二发热层20均可为可加热金属丝,可加热金属丝形成螺旋或曲线结构,以增加空气与加热丝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加加热面积。支撑体30、第一支撑件31及第二支撑件32由绝缘、隔热材料制成,例如,包括但不限于为云母材料,塑料材料、PVC(聚氯乙烯,Polyvinylchloride)等高分子材料均可,这些材料耐高温,可用于支撑,并起到绝缘等作用。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加热器的第一发热层10及第二发热层20均通过同一个支撑体30进行支撑,不需要分别进行支撑,从而减少了支撑体30的数量,有效减少了加热器的阻挡空间,降低了风阻;同时设置了两层发热层从而解决了出风温度不均衡的问题,提高了发热效率及转换效率。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支撑体30的实现方式包括多种,例如,支撑体30可为管状结构、环形托架或者柱状结构中的一种。根据不同的形式的支撑体,第一发热层10及第二发热层20的设置位置也进行相应的调整。继续参见图1和图2,在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可实现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发热层10与所述第二发热层20均位于所述支撑体30外表面;或者所述第一发热层10位于所述支撑体30的外表面,所述第二发热层20位于所述支撑体30的内表面。无论第一发热层10及第二发热层20的设置位置如何变换,第一发热层10及第二发热层20均通过同一个支撑体30进行支撑,减少了支撑体30的数量,有效减少了加热器所占的空间,从而能够有效降低风阻。进一步地,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第一支撑件31及第二支撑件32的实现方式包括多种,参见图3,一种可实现方式,所述第一支撑件31包括多个第一翼片。所述第二支撑件32包括多个第二翼片。图3中展示的单个翼片的形式。翼片的一端与支撑体30连接,另一端用于为发热层提供支撑。在所述支撑体30上,一种分布方式是,所述第一翼片与所述第二翼片交替排布,即所述第一翼片与所述第二翼片相互间隔分布。为使得支撑件与发热层之间的连接更加牢固,在所述第一翼片与所述第二翼片远离所述支撑体30的一端设置有固定凹槽,发热层被固定在固定凹槽内。固定凹槽沿着翼片的长度方向均匀排布,每个固定凹槽内固定一匝发热层。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支撑体30与第一翼片及第二翼片可以为一体成型结构的,也可以为分体结构的。在支撑体30与第一翼片及第二翼片为分体结构时,进一步地,为保证支撑体30与翼片之间的连接牢固性,参见图4,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可实现的实施例中,所述支撑体30上设有用于插接多个所述第一翼片和多个所述第二翼片的插接槽33。通过插接槽33可以使得支撑体30与第一翼片及第二翼片的连接更加牢固,同时可以使得第一翼片及第二翼片与支撑体30之间可拆卸连接,以便同一个支撑体30适用于不同规格的第一翼片及第二翼片。所述第一翼片与所述第二翼片交替排布时,连接不同翼片的插接槽33也相应交替分布。例如图4中,A和C插接槽33可用于连接第一翼片,B插接槽33可用于连接第二翼片,当然,这只是多种排布方式中的一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加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n第一发热层;/n第二发热层,与所述第一发热层层叠设置,且具有间隙;/n支撑体,其上设置有用于支撑所述第一发热层的第一支撑件及用于支撑所述第二发热层的第二支撑件。/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加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发热层;
第二发热层,与所述第一发热层层叠设置,且具有间隙;
支撑体,其上设置有用于支撑所述第一发热层的第一支撑件及用于支撑所述第二发热层的第二支撑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热层与所述第二发热层均位于所述支撑体外表面;或者
所述第一发热层位于所述支撑体的外表面,所述第二发热层位于所述支撑体的内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件包括多个第一翼片;
所述第二支撑件包括多个第二翼片;
在所述支撑体上,所述第一翼片与所述第二翼片交替排布。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体上设有用于插接多个所述第一翼片和多个所述第二翼片的插接槽。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体为管状结构;
多个所述第一翼片与多个所述第二翼片分别绕所述管状结构的外周均布;所述第一翼片靠近所述支撑体的一端设置有通过口,所述第二加热丝穿过所述通过口缠绕在所述第二翼片上。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加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体为管状结构;
多个所述第一翼片绕所述管状结构的外周均布,多个所述第二翼片形成十字或米字结构,并设置在所述管状结构的内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朱涛蒋晓刚徐锡胜任怀强
申请(专利权)人:添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