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机进料口防坠保护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797644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22 17: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矿用机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转载机进料口防坠保护装置,包括转载机本体,位于转载机本体的一侧侧壁上开设有转载机进料口,与转载机进料口相对称的转载机本体的另一侧侧壁上开设有转载机出料口,转载机本体的顶部设置有安全保护栏,位于转载机进料口的转载机本体顶部的安全保护栏侧壁上设置有第一红外感应器,转载机进料口的顶部设置有挡料板,挡料板的一面外壁上设置有第二红外感应器,挡料板的另一面外壁上设置有第三红外感应器,转载机本体的底端设置有转载机传输带。生产一种具有人体红外感应功能,防护安全性高,能够控制传输带转动,保护煤矿井下作业人员人身安全的转载机进料口防坠保护装置,具有广泛的市场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转载机进料口防坠保护装置
本技术涉及矿用机械
,具体涉及转载机进料口防坠保护装置。
技术介绍
当前,利用综合机械化开采的方式进行采煤已经成为煤矿开采作业的重要方式。在以该方式进行采煤时,一般用采煤机进行割煤,再利用煤炭输送系统将割落的煤炭运输到预定位置;煤炭输送系统一般包括输送机、转载机、皮带输送机等输送设备。但是,传统的转载机存在一些缺点,这些缺点主要体现在:首先,传统的转载机上装有简单的防护栏,这种防护栏只单一的采用了支架和扶手,这种单一的防护栏的防护安全可靠性差,只能单一的达到进料口防护作用,并不能保证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的防护安全,进而造成机电设备影响或者事故,从而制约煤矿井下工作面安全回采;其次,在传统的转载机工作面生产期间,由于在矿井下,导致矿井下作业人员视线看不清,很容易发生煤矿井下作业人员不慎跌入转载机传输带,不能及时的关闭转载机传输带,使不慎跌入的煤矿井下作业人员就可能会随运转的传输带进入破碎机中,容易发生严重的伤人致死事故,给煤矿井下作业人员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因此,生产一种具有人体红外感应功能,防护安全性高,能够控制传输带转动,保护煤矿井下作业人员人身安全的转载机进料口防坠保护装置,具有广泛的市场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具有人体红外感应功能,防护安全性高,能够控制传输带转动,保护煤矿井下作业人员人身安全的转载机进料口防坠保护装置,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转载机进料口防坠保护装置,包括转载机本体,位于转载机本体的一侧侧壁上开设有转载机进料口,与转载机进料口相对称的转载机本体的另一侧侧壁上开设有转载机出料口,所述的转载机本体的顶部设置有安全保护栏,位于转载机进料口的转载机本体顶部的安全保护栏侧壁上设置有第一红外感应器,所述的转载机进料口的顶部设置有挡料板,挡料板的一面外壁上设置有第二红外感应器,挡料板的另一面外壁上设置有第三红外感应器,所述的转载机本体的底端设置有转载机传输带。所述的安全保护栏采用交叉式杆状支架结构,安全保护栏的长度与转载机本体的长度相一致,安全保护栏的宽度与转载机本体的外部宽度相一致,所述的第一红外感应器设置在靠近转载机进料口的安全保护栏的侧壁中心点上,安全保护栏通过螺栓固定安装在转载机本体的顶面上。所述的挡料板采用方形板状结构,第二红外感应器位于挡料板一面外壁的顶端中心线上,第三红外感应器位于挡料板另一面外壁的顶端中心线上,挡料板的宽度与转载机本体的内部宽度相一致,挡料板通过螺栓固定在靠近转载机进料口的转载机本体的顶端。所述的第一红外感应器与第二红外感应器均位于同一竖向水平线上,第二红外感应器的顶端与第三红外感应器的顶端均位于同一横向水平线上。所述的转载机传输带活动套装在转载机本体的底端内部,转载机传输带的宽度不大于转载机本体内部的宽度,转载机传输带的一端设置在转载机进料口的底端,转载机传输带的另一端设置在转载机出料口的底端。所述的第一红外感应器、第二红外感应器以及第三红外感应器均通过传感线相电性连接,第三红外感应器的内部设置有传输带感应器,第三红外感应器通过该传输带感应器感应控制转载机传输带转动。本技术有益效果是:首先,本产品包括转载机本体,位于转载机本体的一侧侧壁上开设有转载机进料口,与转载机进料口相对称的转载机本体的另一侧侧壁上开设有转载机出料口,所述的转载机本体的顶部设置有安全保护栏,位于转载机进料口的转载机本体顶部的安全保护栏侧壁上设置有第一红外感应器,所述的转载机进料口的顶部设置有挡料板,挡料板的一面外壁上设置有第二红外感应器,挡料板的另一面外壁上设置有第三红外感应器,所述的转载机本体的底端设置有转载机传输带,本产品通过带有安全保护栏、第一红外感应器、第二红外感应器以及第三红外感应器,体现了本产品防护安全性能高,增加了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的人身安全;其次,本产品通过设置第一红外感应器、第二红外感应器以及第三红外感应器,当煤矿井下作业人员不幸坠入转载机传输带时,通过第一红外感应器、第二红外感应器以及第三红外感应器内部安装的人体红外感应芯片,将煤矿井下作业人员坠入的信息反馈到第三红外感应器内部的传输带感应器上,通过传输带感应器来控制转载机传输带;再次,本产品通过在第三红外感应器内设置传输带感应器,能够更好的控住转载机传输带转动,降低了煤矿井下作业人员因不幸坠入转载机传输带从而进入转载机内部所带来的人身伤害。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侧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正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侧面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红外感应控制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2、3、4、5所示,转载机进料口防坠保护装置,包括转载机本体1,位于转载机本体1的一侧侧壁上开设有转载机进料口2,与转载机进料口2相对称的转载机本体1的另一侧侧壁上开设有转载机出料口3,所述的转载机本体1的顶部设置有安全保护栏4,位于转载机进料口2的转载机本体1顶部的安全保护栏4侧壁上设置有第一红外感应器6,所述的转载机进料口2的顶部设置有挡料板9,挡料板9的一面外壁上设置有第二红外感应器7,挡料板9的另一面外壁上设置有第三红外感应器8,所述的转载机本体1的底端设置有转载机传输带5。本产品安装的安全保护栏4采用交叉式杆状支架结构,这样设计可以更好的稳定安全保护栏4,使其结构更加完善,安全性更高,安全保护栏4的长度与转载机本体1的长度相一致,安全保护栏4的宽度与转载机本体1的外部宽度相一致,所述的第一红外感应器6设置在靠近转载机进料口2的安全保护栏4的侧壁中心点上,安全保护栏4通过螺栓固定安装在转载机本体1的顶面上。所述的挡料板9采用方形板状结构,第二红外感应器7位于挡料板9一面外壁的顶端中心线上,第三红外感应器8位于挡料板9另一面外壁的顶端中心线上,挡料板9的宽度与转载机本体1的内部宽度相一致,挡料板9通过螺栓固定在靠近转载机进料口2的转载机本体1的顶端;所述的第一红外感应器6与第二红外感应器7均位于同一竖向水平线上,第二红外感应器7的顶端与第三红外感应器8的顶端均位于同一横向水平线上。所述的转载机传输带5活动套装在转载机本体1的底端内部,转载机传输带5的宽度不大于转载机本体1内部的宽度,转载机传输带5的一端设置在转载机进料口2的底端,转载机传输带5的另一端设置在转载机出料口3的底端。所述的第一红外感应器6、第二红外感应器7以及第三红外感应器8均通过传感线相电性连接,第三红外感应器8的内部设置有传输带感应器,第三红外感应器8通过该传输带感应器感应控制转载机传输带5转动,本产品通过设置第一红外感应器6、第二红外感应器7以及第三红外感应器8,分别从三个位置可以感知到煤矿井下作业人员是否坠落在转载机传输带5上,本产品通过第三红外感应器8内部安装的传输带感应器,可以有效的控制转载机传输带5,当煤矿井下作业人员不幸坠落到转载机进料口2的转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转载机进料口防坠保护装置,包括转载机本体(1),位于转载机本体(1)的一侧侧壁上开设有转载机进料口(2),与转载机进料口(2)相对称的转载机本体(1)的另一侧侧壁上开设有转载机出料口(3),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转载机本体(1)的顶部设置有安全保护栏(4),位于转载机进料口(2)的转载机本体(1)顶部的安全保护栏(4)侧壁上设置有第一红外感应器(6),所述的转载机进料口(2)的顶部设置有挡料板(9),挡料板(9)的一面外壁上设置有第二红外感应器(7),挡料板(9)的另一面外壁上设置有第三红外感应器(8),所述的转载机本体(1)的底端设置有转载机传输带(5)。/n

【技术特征摘要】
1.转载机进料口防坠保护装置,包括转载机本体(1),位于转载机本体(1)的一侧侧壁上开设有转载机进料口(2),与转载机进料口(2)相对称的转载机本体(1)的另一侧侧壁上开设有转载机出料口(3),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转载机本体(1)的顶部设置有安全保护栏(4),位于转载机进料口(2)的转载机本体(1)顶部的安全保护栏(4)侧壁上设置有第一红外感应器(6),所述的转载机进料口(2)的顶部设置有挡料板(9),挡料板(9)的一面外壁上设置有第二红外感应器(7),挡料板(9)的另一面外壁上设置有第三红外感应器(8),所述的转载机本体(1)的底端设置有转载机传输带(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载机进料口防坠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安全保护栏(4)采用交叉式杆状支架结构,安全保护栏(4)的长度与转载机本体(1)的长度相一致,安全保护栏(4)的宽度与转载机本体(1)的外部宽度相一致,所述的第一红外感应器(6)设置在靠近转载机进料口(2)的安全保护栏(4)的侧壁中心点上,安全保护栏(4)通过螺栓固定安装在转载机本体(1)的顶面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载机进料口防坠保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挡料板(9)采用方形板状结构,第二红外感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胜
申请(专利权)人:内蒙古智能煤炭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内蒙古;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