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身结构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794857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22 17: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车身结构及车辆,属于白车身领域。车身结构包括前围总成、侧围总成和下铰链,前围总成包括前围板和前围横梁,侧围总成包括A柱加强板和A柱内板,A柱加强板向车体外部凸设并与A柱内板形成中空腔,下铰链设于A柱加强板靠近车体外部的一侧,侧围总成还包括设于中空腔内的A柱内板加强板和下铰链加强板,前围横梁的端头包括设置于A柱内板靠近车体中心一侧的第一搭接部,A柱内板加强板包括对应第一搭接部与A柱内板连接的第一加强部,下铰链加强板包括对应下铰链与A柱加强板连接的第二加强部。车辆包括上述车身结构。第一加强部与A柱内板形成双层板加固结构,第二加强部与A柱加强板形成双层板加固结构,提高车辆碰撞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车身结构及车辆
本技术涉及白车身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身结构及车辆。
技术介绍
在正面碰撞(正面100%重叠刚性壁障碰撞或正面40%重叠可变形壁障碰撞)中,前纵梁在压溃变形过程中将载荷向后传递,其中一条重要路径就是传递给前围横梁。现有技术中是在前纵梁根部设置前围横梁,前围横梁的端头连接在A柱内板下部,也就是A柱下铰链的高度位置,用前围横梁来抵抗纵梁的撞击。传统的A柱内板为一层板,结构单薄,且与A柱下铰链加强板搭接不上。如果A柱内板支撑不住的话,前围横梁端头就会跟着A柱内板一起变形,导致前围的侵入量增大,同时A柱下铰链变形,车门无法开启,乘员不能逃生。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身结构及车辆,降低碰撞时A柱内板及前围板变形量,减小前围入侵量,保证乘员腿部空间,降低对乘员的伤害,同时下铰链变形量较小,保证车门正常开启。为实现上述目的,提供以下技术方案: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车身结构,包括前围总成、侧围总成和下铰链,所述前围总成包括前围板和前围横梁,所述侧围总成包括A柱加强板和A柱内板,所述A柱内板覆盖于所述A柱加强板靠近车体中心的一侧,所述A柱加强板向车体外部凸设并与所述A柱内板共同形成中空腔,所述下铰链设置于所述A柱加强板靠近所述车体外部的一侧,所述侧围总成还包括设置于所述中空腔内的A柱内板加强板和下铰链加强板,所述前围横梁的端头包括第一搭接部,所述第一搭接部设置于所述A柱内板靠近所述车体中心的一侧,所述A柱内板加强板包括第一加强部,所述第一加强部对应所述第一搭接部与所述A柱内板连接,所述下铰链加强板包括第二加强部,所述第二加强部对应所述下铰链与所述A柱加强板连接。作为车身结构的优选方案,所述前围横梁的端头还包括第二搭接部,所述第二加强部的上端朝向靠近所述车体中心的方向弯折形成第一弯折部,所述第一弯折部靠近所述车体中心的一端向上翻折形成第三加强部,所述第三加强部对应所述第二搭接部与所述A柱内板连接。作为车身结构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加强部上设置有第一螺母,第一螺栓穿过所述第一搭接部和所述A柱内板并与所述第一螺母连接;和/或,所述第二加强部上设置有第二螺母,第二螺栓穿过所述下铰链和所述A柱加强板并与所述第二螺母连接;和/或,所述第三加强部上设置有第三螺母,第三螺栓穿过所述第二搭接部和所述A柱内板并与所述第三螺母连接。作为车身结构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二加强部上沿车体前后方向相对的两侧分别为第一侧和第二侧,所述第一侧朝向靠近所述车体中心的方向翻折形成第一翻边,所述第二侧朝向靠近所述车体中心的方向翻折形成第二翻边;所述第一弯折部上沿车体前后方向相对的两侧分别为第三侧和第四侧,所述第三侧向下翻折形成第三翻边,所述第四侧向下翻折形成第四翻边;所述第一翻边、所述第三翻边和所述A柱加强板三者的重叠部分为第一焊接结构,所述第二翻边、所述第四翻边和所述A柱加强板三者的重叠部分为第二焊接结构。作为车身结构的优选方案,所述侧围总成还包括外门槛,所述外门槛与所述A柱加强板的下端连接,所述第二加强部的下端向下延伸形成第四加强部,所述第四加强部夹设于所述外门槛和所述A柱加强板之间,所述外门槛、所述第四加强部和所述A柱加强板三者的重叠部分为第三焊接结构。作为车身结构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二加强部包括均向所述车体外部方向凸设的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和所述第二安装部均与所述A柱加强板连接。作为车身结构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加强部靠近车体后方的一侧朝向靠近所述车体外部的方向弯折形成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二弯折部向所述车体后方翻边形成第五翻边,所述第五翻边被配置为伸入所述车身结构的门洞密封面。作为车身结构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加强部向车体前方延伸形成第五加强部,所述第五加强部截止到所述前围板的焊接边。作为车身结构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加强部上设置有第一加强筋和加强台;和/或,所述第二加强部与所述第一弯折部的连接处设置有第二加强筋。第二方面,提供一种车辆,包括如上所述的车身结构。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提供的车身结构及包含其的车辆中,在A柱内板和A柱加强板形成的中空腔中设置A柱内板加强板和下铰链加强板。A柱内板加强板的第一加强部与A柱内板形成双层板加固结构,并作为前围横梁的第一搭接部的安装面,提高A柱内板与前围横梁的连接刚度,降低A柱内板的变形量,使前围横梁得到有效支撑,前围板变形量也相应降低,减小前围入侵量,保证乘员腿部空间,降低对乘员的伤害。下铰链加强板的第二加强部与A柱加强板形成双层板加固结构,并作为下铰链的安装面,通过第二加强部提高A柱内板加强板和下铰链之间的连接强度,避免碰撞后下铰链变形过大而导致车门无法开启。进一步地,下铰链加强板的第三加强部与A柱内板形成双层板加固结构,并作为前围横梁的第二搭接部的安装面,进一步提高A柱内板与前围横梁的连接刚度,降低A柱内板和前围板的变形量,减小前围入侵量,降低对乘员的伤害。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技术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内容和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身结构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身结构的爆炸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前围横梁、A柱内板加强板和下铰链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A柱内板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下铰链加强板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1中A-A处的截面图;图7为图1中B-B处的截面图;图8为图1中C-C处的截面图。附图标记:1-前围板;2-前围横梁;3-A柱内板;4-A柱加强板;5-侧围外板;6-A柱内板加强板;7-下铰链加强板;8-外门槛;91-上铰链;92-下铰链;21-第一搭接部;22-第二搭接部;61-第一加强部;62-第二弯折部;63-第五翻边;64-第五加强部;611-第一加强筋;612-加强台;71-第二加强部;72-第一弯折部;73-第三加强部;74-第二加强筋;75-第四加强部;76-第一翻边;77-第二翻边;78-第三翻边;79-第四翻边;711-第一安装部;712-第二安装部。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身结构,包括前围总成、侧围总成和下铰链(92),所述前围总成包括前围板(1)和前围横梁(2),所述侧围总成包括A柱加强板(4)和A柱内板(3),所述A柱内板(3)覆盖于所述A柱加强板(4)靠近车体中心的一侧,所述A柱加强板(4)向车体外部凸设并与所述A柱内板(3)共同形成中空腔,所述下铰链(92)设置于所述A柱加强板(4)靠近所述车体外部的一侧,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围总成还包括设置于所述中空腔内的A柱内板加强板(6)和下铰链加强板(7),所述前围横梁(2)的端头包括第一搭接部(21),所述第一搭接部(21)设置于所述A柱内板(3)靠近所述车体中心的一侧,所述A柱内板加强板(6)包括第一加强部(61),所述第一加强部(61)对应所述第一搭接部(21)与所述A柱内板(3)连接,所述下铰链加强板(7)包括第二加强部(71),所述第二加强部(71)对应所述下铰链(92)与所述A柱加强板(4)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身结构,包括前围总成、侧围总成和下铰链(92),所述前围总成包括前围板(1)和前围横梁(2),所述侧围总成包括A柱加强板(4)和A柱内板(3),所述A柱内板(3)覆盖于所述A柱加强板(4)靠近车体中心的一侧,所述A柱加强板(4)向车体外部凸设并与所述A柱内板(3)共同形成中空腔,所述下铰链(92)设置于所述A柱加强板(4)靠近所述车体外部的一侧,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围总成还包括设置于所述中空腔内的A柱内板加强板(6)和下铰链加强板(7),所述前围横梁(2)的端头包括第一搭接部(21),所述第一搭接部(21)设置于所述A柱内板(3)靠近所述车体中心的一侧,所述A柱内板加强板(6)包括第一加强部(61),所述第一加强部(61)对应所述第一搭接部(21)与所述A柱内板(3)连接,所述下铰链加强板(7)包括第二加强部(71),所述第二加强部(71)对应所述下铰链(92)与所述A柱加强板(4)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围横梁(2)的端头还包括第二搭接部(22),所述第二加强部(71)的上端朝向靠近所述车体中心的方向弯折形成第一弯折部(72),所述第一弯折部(72)靠近所述车体中心的一端向上翻折形成第三加强部(73),所述第三加强部(73)对应所述第二搭接部(22)与所述A柱内板(3)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部(61)上设置有第一螺母,第一螺栓穿过所述第一搭接部(21)和所述A柱内板(3)并与所述第一螺母连接;和/或,
所述第二加强部(71)上设置有第二螺母,第二螺栓穿过所述下铰链(92)和所述A柱加强板(4)并与所述第二螺母连接;和/或,
所述第三加强部(73)上设置有第三螺母,第三螺栓穿过所述第二搭接部(22)和所述A柱内板(3)并与所述第三螺母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强部(71)上沿车体前后方向相对的两侧分别为第一侧和第二侧,所述第一侧朝向靠近所述车体中心的方向翻折形成第一翻边(76),所述第二侧朝向靠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业峰温泉朱晓亮陈才丁宇纪延飞刘文强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吉林;2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