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内窥镜持针钳的自动检测工艺
本专利技术涉及持针钳检测工艺领域,尤其是涉及内窥镜持针钳的自动检测工艺。
技术介绍
内窥镜持针钳,是一种与内窥镜配合使用的内窥镜器械,主要由手柄,钳杆和钳头组成,用来夹持缝合针。内窥镜手术中,以检查,诊断或治疗为目的,通过和内窥镜相同或者不同的通道进入人体自然孔道或者外科切口的医疗器械。内窥镜持针钳为一种医疗器械,在生产时,都需要对其进行严格的性能检测。如高温夹持性能、耐腐蚀性能等;现有技术中,内窥镜持针钳在生产完成后通常采用不同的治具或者设备来完成性能检测,检测工艺复杂,难以实现整个检测过程自动化,检测的效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内窥镜持针钳的自动检测工艺以解决现有内窥镜持针钳在生产完成后通常采用不同的治具或者设备来完成性能检测,难以实现整个检测过程自动化,检测的效率低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内窥镜持针钳的自动检测工艺,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对持针钳的尾部进行限位:设置输送架、输送带、加热装置、转运装置、转动夹持检测装置、耐腐蚀性测试装置和若干个放置盒,所述输送带安装在输送架内,若干个所述放置盒设置在输送带上,每个所述放置盒内均设有放置板和两个限位柱,所述放置板与放置盒的底端固定连接,两个所述限位柱呈对称设置在放置板的顶部,所述加热装置安装在输送架的顶部,所述转动夹持检测装置设置在输送架的旁侧,所述转运装置设置在输送架和转动夹持检测装置之间,所述耐腐蚀性测试装置设置在转动夹持检测装置的后侧,首先,通过人工将待检测的持针钳放置 ...
【技术保护点】
1.内窥镜持针钳的自动检测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n步骤1.对持针钳的尾部进行限位:设置输送架(1)、输送带(2)、加热装置(3)、转运装置(4)、转动夹持检测装置(5)、耐腐蚀性测试装置(6)和若干个放置盒(7),所述输送带(2)安装在输送架(1)内,若干个所述放置盒(7)设置在输送带(2)上,每个所述放置盒(7)内均设有放置板(701)和两个限位柱(702),所述放置板(701)与放置盒(7)的底端固定连接,两个所述限位柱(702)呈对称设置在放置板(701)的顶部,所述加热装置(3)安装在输送架(1)的顶部,所述转动夹持检测装置(5)设置在输送架(1)的旁侧,所述转运装置(4)设置在输送架(1)和转动夹持检测装置(5)之间,所述耐腐蚀性测试装置(6)设置在转动夹持检测装置(5)的后侧,首先,通过人工将待检测的持针钳放置在若干个放置盒(7)内,两个限位柱(702)对持针钳的尾部进行限位;/n步骤2.对持针钳高温加热:然后输送带(2)工作带动若干个放置盒(7)内的持针钳依次经过加热装置(3),加热装置(3)对持针钳进行高温加热;/n步骤3.持针钳输送至转动夹持检测装置内:随 ...
【技术特征摘要】
1.内窥镜持针钳的自动检测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对持针钳的尾部进行限位:设置输送架(1)、输送带(2)、加热装置(3)、转运装置(4)、转动夹持检测装置(5)、耐腐蚀性测试装置(6)和若干个放置盒(7),所述输送带(2)安装在输送架(1)内,若干个所述放置盒(7)设置在输送带(2)上,每个所述放置盒(7)内均设有放置板(701)和两个限位柱(702),所述放置板(701)与放置盒(7)的底端固定连接,两个所述限位柱(702)呈对称设置在放置板(701)的顶部,所述加热装置(3)安装在输送架(1)的顶部,所述转动夹持检测装置(5)设置在输送架(1)的旁侧,所述转运装置(4)设置在输送架(1)和转动夹持检测装置(5)之间,所述耐腐蚀性测试装置(6)设置在转动夹持检测装置(5)的后侧,首先,通过人工将待检测的持针钳放置在若干个放置盒(7)内,两个限位柱(702)对持针钳的尾部进行限位;
步骤2.对持针钳高温加热:然后输送带(2)工作带动若干个放置盒(7)内的持针钳依次经过加热装置(3),加热装置(3)对持针钳进行高温加热;
步骤3.持针钳输送至转动夹持检测装置内:随后转运装置(4)工作将加热后的持针钳输送至转动夹持检测装置(5)内,同时,转动装置对空置的放置盒(7)进行回收;
步骤4.对持针钳的转动夹持性能进行检测:紧接着转动夹持检测装置(5)工作,对持针钳的夹持力和夹持效果进行测试;
步骤5.对持针钳进行耐腐蚀性测试:最后,持针钳进入至耐腐蚀性测试装置(6)内,耐腐蚀性测试装置(6)对持针钳进行沸水实验测试,沸水实验测试后的持针钳被耐腐蚀性测试装置(6)进行喷气吹干。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持针钳的自动检测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装置(3)包括加热室(301)、驱动组件(302)和两个移动组件(303),所述加热室(301)安装在输送架(1)的顶部,所述加热室(301)的两侧分别设有进口和出口,两个所述移动组件(303)分别设置在进口和出口,所述驱动组件(302)安装在加热室(301)的顶部,并且驱动组件(302)用于驱动两个移动组件(303)进行移动,每个所述移动组件(303)均包括移动门板(3031)、第一齿条(3032)和两个第一导轨(3033),两个所述第一导轨(3033)呈对称设置在加热室(301)的侧壁上,所述移动门板(3031)能够滑动安装在两个第一导轨(3033)上,所述第一齿条(3032)安装在移动门板(3031)靠近加热室(301)的侧壁上,所述驱动组件(302)包括第一驱动电机(3021)、第一皮带轮(3022)、皮带(3023)和两个驱动件(3024),两个所述驱动件(3024)呈对称设置在加热室(301)的顶部,每个所述驱动件(3024)均包括安装座(3025)、驱动轴(3026)、第二皮带轮(3027)和第一齿轮(3028),所述安装座(3025)与加热室(301)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驱动轴(3026)能够转动安装在安装座(3025)内,所述第二皮带轮(3027)与驱动轴(3026)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齿轮(3028)与驱动轴(3026)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并且第一齿轮(3028)与第一齿条(3032)啮合,所述第一驱动电机(3021)呈水平设置在加热室(301)的顶部,所述第一皮带轮(3022)与第一驱动电机(3021)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所述皮带(3023)套设在第一皮带轮(3022)和所有第二皮带轮(3027)的外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窥镜持针钳的自动检测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转运装置(4)包括转运台(401)、第一机械手(402)、主动辊(403)、从动辊(404)、传送带(405)、第二驱动电机(406)、连接板(407)、推动板(408)、存放组件(409)和两个转动座(410),所述转运台(401)设置在输送架(1)的旁侧,所述第一机械手(402)安装在转运台(401)的顶部,两个所述转动座(410)呈对称设置在转运台(401)的顶部,所述主动辊(403)和从动辊(404)分别能够转动安装在两个转动座(410)内,所述传送带(405)套设在主动辊(403)和从动辊(404)的外部,所述第二驱动电机(406)呈水平设置在其中一个转动座(410)的旁侧,并且第二驱动电机(406)的输出轴延伸至与主动辊(403)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板(407)的底部与传送带(405)固定连接,所述推动板(408)与连接板(407)的顶端固定连接,所述存放组件(409)设置在输送架(1)的后侧,所述存放组件(409)包括承载架(4091)、丝杆滑台(4092)、竖板(4093)和若干个横板(4094),所述承载架(4091)呈竖直设置在输送架(1)的后侧,所述丝杆滑台(4092)呈竖直安装在承载架(4091)内,所述竖板(4093)与丝杆滑台(4092)的移动端固定连接,若干个所述横板(4094)呈等间距设置在竖板(4093)的侧壁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窥镜持针钳的自动检测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夹持检测装置(5)包括安装箱(501)、转动轴(502)、转盘(503)、第三驱动电机(504)、第二齿轮(505)、第三齿轮(506)、第一夹持检测组件(507)、第二夹持检测组件(508)和四个检测放置组件(509),所述安装箱(501)设置在转运台(401)的旁侧,所述转动轴(502)能够转动安装在安装箱(501)上,并且转动轴(502)的底端延伸至安装箱(501)的内部,所述转盘(503)与转动轴(502)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三驱动电机(504)呈竖直设置在安装箱(501)的内部,所述第二齿轮(505)与转动轴(502)的底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三齿轮(506)与第三驱动电机(504)的输出轴固定连接,并且第三齿轮(506)与第二齿轮(505)啮合,四个所述检测放置组件(509)呈等间距设置在转盘(503)的顶部,所述第一夹持检测组件(507)和第二夹持检测组件(508)依次设置在转盘(503)的旁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内窥镜持针钳的自动检测工艺,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检测放置组件(509)均包括回型台(5091)、检测板(5092)、第四驱动电机(5093)、第四齿轮(5094)、两个第二导轨(5095)、两个滑动板(5096)、两个L型板(5097)、两个放置柱(5098)和两个第二齿条(5099),所述回型台(5091)安装在转盘(503)的顶部,所述检测板(5092)安装在回型台(5091)的顶部,两个所述第二导轨(5095)呈对称设置在回型台(5091)的底端,两个所述滑动板(5096)分别滑动安装在两个第二导轨(5095)上,两个所述L型板(5097)分别安装在两个滑动板(5096)的顶部,两个所述放置柱(5098)的底端分别与两个L型板(5097)固...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