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重密封真空单向阀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786324 阅读:4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22 17:0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重密封真空单向阀,包括第一外阀体、第二外阀体,阀杆、第一密封圈、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一外阀体与所述第二外阀体螺纹连接,所述阀杆同时贯穿所述第一外阀体、所述第二外阀体设置,并与所述第一外阀体、所述第二外阀体滑动连接,所述第一密封圈设置在所述第一外阀体的出口,所述第二密封圈设置在所述第二外阀体的出口,所述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二密封圈均设置在所述阀杆上。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设置的双重密封真空单向阀,不同于常规的单向阀,能够有效地保证密封效果,满足使用需求;并通过设置的组合式阀体结构,在阀体部件需要维修维护时,拆卸更加方便,也降低了使用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重密封真空单向阀
本专利技术涉及单向阀
,具体涉及一种双重密封真空单向阀。
技术介绍
单向阀是一种常见的阀体结构,单向阀是流体只能沿进水口流动,出水口介质却无法回流,俗称单向阀。单向阀又称止回阀或逆止阀。用于液压系统中防止油流反向流动,或者用于气动系统中防止压缩空气逆向流动。但现有的单向阀使用时存在一定的不足,比如用在抽真空工作时,密封效果一般,容易产生漏气等现象,难以满足精密产品使用需求,为此,提出一种双重密封真空单向阀。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如何更好地提高单向阀的密封效果,以满足精密产品的使用需求,提供了一种双重密封真空单向阀。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本专利技术包括第一外阀体、第二外阀体,阀杆、第一密封圈、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一外阀体与所述第二外阀体螺纹连接,所述阀杆同时贯穿所述第一外阀体、所述第二外阀体设置,并与所述第一外阀体、所述第二外阀体滑动连接,所述第一密封圈设置在所述第一外阀体的出口,所述第二密封圈设置在所述第二外阀体的出口,所述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二密封圈均设置在所述阀杆上,所述第一外阀体、第二外阀体的内部均为中空结构,并相互连通。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密封圈为两端面积大小不同的T形密封圈,所述T形密封圈面积较大的一端位于整个阀体的外侧,面积较小的一端位于整个阀体的内侧,所述T形密封圈与所述第一外阀体的出口形状相匹配。更进一步地,所述双重密封真空单向阀还包括定位组件,所述定位组件包括连接座与锁紧盘,所述连接座与所述阀杆连接,所述锁紧盘与所述阀杆可拆卸连接,所述连接座与所述锁紧盘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密封圈的两侧。更进一步地,所述双重密封真空单向阀还包括连接弹簧、支撑座,所述连接弹簧的一端与所述连接座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支撑座连接,所述连接弹簧套设在所述阀杆外部。更进一步地,所述连接弹簧为T形弹簧。更进一步地,所述双重密封真空单向阀还包括辅助密封圈,所述辅助密封圈设置在所述第二外阀体与所述第一外阀体之间的连接处。更进一步地,所述阀杆上设置有用于安装所述第二密封圈的嵌槽。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外阀体上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二外阀体上设置有第二通孔。更进一步地,所述双重密封真空单向阀还包括连接套筒,所述连接套筒与所述第一外阀体一体成型。本专利技术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通过设置的双重密封真空单向阀,不同于常规的单向阀,能够有效地保证密封效果,满足使用需求;并通过设置的组合式阀体结构,在阀体部件需要维修维护时,拆卸更加方便,也降低了使用成本。附图说明图1a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真空自保压腔的结构示意图;图1b是图1a中A-A处剖视图;图2a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封盖的结构示意图;图2b是图2a的截面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位于真空自保压腔内部的双重密封真空单向阀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与抽真空系统连接的双重密封真空单向阀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用例中两种双重密封真空单向阀的侧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在以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自密封真空吸附机构,主要三个部分,分别为真空自保压腔、多个双重密封真空单向阀(双重密封真空单向阀8、9)、封盖。真空自保压腔设计为300mm~500mm方形结构,内部根据大小隔成3×3或4×4的方腔,腔与腔之间由宽度为6~8mm的加强筋分开,四周外围腔壁宽度设计为6~8mm,方腔与方腔之间安装双重密封真空单向阀9,腔体加强筋中间加工外形与双重密封真空单向阀9一致的安装通孔,双重密封真空单向阀9穿过腔体加强筋,采用密封胶胶接并密封。腔体外壁一处加工管螺纹,与一个双重密封真空单向阀8的一端通过管螺纹密封连接,另一端接与其中一处方腔连通。整个真空自保压腔腔体厚度为30~50mm,腔底厚度为8~10mm。如图2所示,封盖设计外型尺寸与真空自保压腔一致。封盖外表面设计宽2mm、深2mm的密封槽及15mm*15mm的凸台。凸台中央位置设计Φ0.8的通气孔,通气孔孔位与真空自保压腔的各方腔连通,封盖内表面为光面,与真空自保压腔焊接并密封,使用时密封槽与薄板类精密零件卡合并吸附连接。如图3~5所示,双重密封真空单向阀9与双重密封真空单向阀8均包括第一外阀体1、第二外阀体2,阀杆3、第一密封圈31、第二密封圈32,所述第一外阀体1与所述第二外阀体2螺纹连接,所述阀杆3同时贯穿所述第一外阀体1、所述第二外阀体2设置,并与其滑动连接,所述第一密封圈31设置在所述第一外阀体1的出口,所述第二密封圈32设置在所述第二外阀体2的出口,所述第一密封圈31、所述第二密封圈32均安装在所述阀杆3上,并与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外阀体1、第二外阀体2的内部均为中空结构,并相互连通。所述第一密封圈31为圆形密封圈,用于起到第一层密封作用,能够配合第二外阀体2的出口实现气体流通。所述第二密封圈32为一端大一端小的T形密封圈,所述T形密封圈的面积较大的一端位于整个阀体的外侧,面积较小的一端位于整个阀体的内侧,上述结构与所述第一外阀体1的出口形状相匹配,可有效增加将第一外阀体1封闭时的接触面积,提高密封效果,用于起到第二层密封作用,能够配合第一外阀体1的出口实现气体流通。所述双重密封真空单向阀9与双重密封真空单向阀8均还包括定位组件,所述定位组件包括连接座41与锁紧盘42,所述连接座41与所述阀杆3固定连接,所述锁紧盘42与所述阀杆3可拆卸连接,所述连接座41与所述锁紧盘42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密封圈31的两侧,用于起到固定所述第一密封圈31位置的作用。所述双重密封真空单向阀9与双重密封真空单向阀8均还包括连接弹簧5、支撑座6,所述连接弹簧5的一端与所述连接座41连接,另一端与所述支撑座6连接,所述连接弹簧5套设在所述阀杆3外部,可起到带动第一密封圈31及阀杆3运动的作用。所述连接弹簧5为T形弹簧。所述支撑座6不与所述第一外阀体1连接。所述双重密封真空单向阀9与双重密封真空单向阀8均还包括辅助密封圈7,所述辅助密封圈7,所述辅助密封圈7设置在所述第二外阀体2与所述第一外阀体1之间的密封连接处,主要起到对阀体自身结构件之间的连接密封工作,可有效地防止阀体自身出现气体泄漏。所述辅助密封圈7为O形密封圈。所述阀杆3设置有用于安装所述第二密封圈32的嵌槽321。所述第一外阀体1上设置有第一通孔11,所述第二外阀体2上设置有第二通孔21,所述第一通孔11与第二通孔21用于实现内外环境气体的流通。所述双重密封真空单向阀8还包括连接套筒12,所述连接套筒12与所述第一外阀体1的出口一体成型,用于方便与外部抽真空系统连接。需要说明的是,本双重密封真空单向阀不仅可以应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重密封真空单向阀,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外阀体、第二外阀体,阀杆、第一密封圈、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一外阀体与所述第二外阀体螺纹连接,所述阀杆同时贯穿所述第一外阀体、所述第二外阀体设置,并与所述第一外阀体、所述第二外阀体滑动连接,所述第一密封圈设置在所述第一外阀体的出口,所述第二密封圈设置在所述第二外阀体的出口,所述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二密封圈均设置在所述阀杆上,所述第一外阀体、第二外阀体的内部均为中空结构,并相互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重密封真空单向阀,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外阀体、第二外阀体,阀杆、第一密封圈、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一外阀体与所述第二外阀体螺纹连接,所述阀杆同时贯穿所述第一外阀体、所述第二外阀体设置,并与所述第一外阀体、所述第二外阀体滑动连接,所述第一密封圈设置在所述第一外阀体的出口,所述第二密封圈设置在所述第二外阀体的出口,所述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二密封圈均设置在所述阀杆上,所述第一外阀体、第二外阀体的内部均为中空结构,并相互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重密封真空单向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密封圈为两端面积大小不同的T形密封圈,所述T形密封圈面积较大的一端位于整个阀体的外侧,面积较小的一端位于整个阀体的内侧,所述T形密封圈与所述第一外阀体的出口形状相匹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双重密封真空单向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双重密封真空单向阀还包括定位组件,所述定位组件包括连接座与锁紧盘,所述连接座与所述阀杆连接,所述锁紧盘与所述阀杆可拆卸连接,所述连接座与所述锁紧盘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密封圈的两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波许业林郑杰白海峰瞿凌黄艳云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