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体式单管双线真空管道结构及使用其的磁悬浮高速列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779512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22 16:5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分体式单管双线真空管道结构及使用其的磁悬浮高速列车,真空管道结构包括第一结构和第二结构,第二结构包括第一轨道和第二轨道,第一轨道和第二轨道用于供列车双向通行,第二结构设置在第一结构的下部,第一结构与第二结构相连接以形成真空管道本体,真空管道本体用于为列车提供气密性真空管道环境。应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双线管道线路建设成本高、占地面积大及施工难度大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分体式单管双线真空管道结构及使用其的磁悬浮高速列车
本专利技术涉及真空管道交通系统
,尤其涉及一种分体式单管双线真空管道结构及使用其的磁悬浮高速列车。
技术介绍
对于高速运行的大众交通工具而言,无论飞机还是高铁,其运行的主要阻力都是空气阻力,空气阻力限制了速度的提升,也形成了巨大的能耗,为了提升运行速度人们早已提出了真空管道的概念,就是把车辆运行的线路轨道置于封闭的管道之内,并将管道抽真空。所谓真空管道,并不是完全的真空状态,而是有一定的密度的空气存在的,车辆在管道内运行仍然存在空气动力学作用,并且考虑到真空管道的建设成本,管道的断面积不可能比列车的断面积大的太多,这样列车在管道内高速运行时存在“阻塞”效应(业内将列车的断面积与管道的断面积之比称为阻塞比)。阻塞效应的存在使得列车即使在真空管道内运行时也会受到较为明显的气动作用,包括气动力以及气动温升。目前,真空管道交通在世界范围内均没有进入工程化实施运用阶段,从国内外有关资料所披露的技术方案来看,现有常见的双线管道结构具体如图5至图8所示,其中,图5和图6示出了垂向排布的双线真空管道的结构,图7和图8示出了水平排布的双线真空管道的结构。这两种类型的双线真空管道的断面形状都是两个完整的圆管结构,每个大圆管的基本结构特征是采用整体圆管结构形成密封密闭的空间,轨道建筑在圆管内的底部,具体如图9所示,这种圆管结构的真空管道不利于提高断面的垂向刚度,并且水平方向占地面积大,管道架设难度大,两条圆管结构呈现水平或者垂向排布,只是共用了桥墩,总的来看这种真空管道的建设投资成本高。另外现有资料披露的方案中,每条真空管道内只设计一条轨道,管道的断面积较小,列车运行时的“阻塞”效应明显,运行阻力大并且气动作用导致的管道内温升剧烈。若采用增大管道的断面积的方式来降低阻塞效应则增大了线路的建设成本。由上可知,现有技术中的双线真空管道在使用时存在以下缺点。第一,现有技术中构成两条管线的大圆管只能共用桥墩,桥梁部分无法共用,相比两条单线而言只能节省部分桥墩的建造费用。第二,针对每条管道而言,没有充分发挥混凝土材料和钢材的强度性能。车辆在真空管道内运行时对管道的作用载荷主要为垂向,这就要求管道断面在垂向上有很高的抗弯刚度,水平方向则不需要太高的刚度,而现有方案的整体圆钢管在垂向和水平方向的抗弯能力是相同的,很不合理。另外,混凝土部分的断面几何形状因为受到圆管的限制而不能设计太高,更多的材料分布在水平方向上,造成这种管道的垂向刚度不足,水平刚度有余,材料强度性能没有充分利用。第三,在高架桥路段施工困难。真空管道在使用时是做成几十米长的一段,用架桥设备安装在高架桥上,整体圆管结构的管道上侧为圆弧状,并且只有一层钢板,无法承受架桥机自重,特别是针对垂向排布的双线管道形式,施工难度更大,工程施工难度大最终带来的结果是建造成本高。第四,双线管道建造的线路占地面积大。特别针对水平排布的双线管道形式,因为每个大圆管的横向和垂向尺寸相同,为了增加抗弯垂向刚度,必须增加圆管的直径,横向尺寸的增加加大了这种真空管道线路的占地面积,造成建线成本的增加。第五,由于每条管道的断面积有限,所以列车运行时存在明显的“阻塞”效应,运行阻力大并且气动作用导致的管道内温升剧烈。若采用增大管道的断面积的方式来降低阻塞效应则必须增加管径,势必增大线路的建设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分体式单管双线真空管道结构及使用其的磁悬浮高速列车,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双线管道线路建设成本高、占地面积大及施工难度大的技术问题。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分体式单管双线真空管道结构,分体式单管双线真空管道结构包括:第一结构;第二结构,第二结构包括第一轨道和第二轨道,第一轨道和第二轨道用于供列车双向通行,第二结构设置在第一结构的下部,第一结构与第二结构相连接以形成真空管道本体,真空管道本体用于为列车提供气密性真空管道环境。进一步地,第一结构为圆弧拱形结构,第二结构为W型结构,第二结构包括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第四侧壁、第一轨道底部结构和第二轨道底部结构,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相互平行,第一轨道底部结构设置在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之间且分别与第一侧壁和第二侧壁连接,第二轨道底部结构设置在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之间且分别与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连接,第一侧壁、第一轨道底部结构以及第二侧壁形成第一轨道,第三侧壁、第二轨道底部结构以及第四侧壁形成第二轨道。进一步地,第二结构还包括多个第一电气线圈、多个第二电气线圈、多个第三电气线圈和多个第四电气线圈,多个第一电气线圈连续设置在第一侧壁内,多个第二电气线圈连续设置在第二侧壁内,多个第一电气线圈和多个第二电气线圈一一对应设置;多个第三电气线圈连续设置在第三侧壁内,多个第四电气线圈连续设置在第四侧壁内,多个第三电气线圈和多个第四电气线圈一一对应设置。进一步地,第一结构的材质包括钢材,第二结构的材质包括钢筋混凝土。进一步地,分体式单管双线真空管道结构还包括密封件,密封件设置在第一结构和第二结构的连接位置,密封件用于实现第一结构和第二结构之间的密封连接。进一步地,分体式单管双线真空管道结构还包括加强件,加强件焊接在第一结构的外部,加强件用于提高第一结构的强度以及增加分体式单管双线真空管道结构的散热面积。进一步地,分体式单管双线真空管道结构包括多个加强件,多个加强件沿第一结构的长度方向间隔套设在第一结构上。进一步地,分体式单管双线真空管道结构还包括气密涂层,气密涂层涂覆在第二结构外部;第二结构的材质还包括气密剂。进一步地,密封件包括橡胶条,气密涂层的材质包括沥青、铁皮或钢板。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磁悬浮高速列车,磁悬浮高速列车使用如上所述的分体式单管双线真空管道结构。应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分体式单管双线真空管道结构,该分体式双管双线真空管道结构通过将管道本体设置为分体的,此种方式使得管道结构的高度尺寸与宽度尺寸可以自由设计,互不影响;将双向通行的两条轨道建设在单条管道内,在增加桥梁垂向刚度的同时,大大降低了建线成本。此外,在高架路段施工时,由于本专利技术所提供的分体式单管双线真空管道结构为分体式管道,因此位于下部的第二结构在施工时其自身可形成架桥机的工作路线,当位于真空管道结构下部的第二结构完成安装后再使用架桥机将上部的第一结构逐一安装到位即可,工程施工非常方便,线路建设成本低。本专利技术的单管双线真空管道的断面积远大于现有的真空管道方案,大大提高了管道的阻塞比,有效地降低了列车运行的空气阻力,降低了气动导致的温升问题。附图说明所包括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进一步的理解,其构成了说明书的一部分,用于例示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并与文字描述一起来阐释本专利技术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分体式单管双线真空管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分体式单管双线真空管道结构包括:/n第一结构(10);/n第二结构(20),所述第二结构(20)包括第一轨道(21)和第二轨道(22),所述第一轨道(21)和所述第二轨道(22)用于供列车双向通行,所述第一结构(10)与所述第二结构(20)相连接以形成真空管道本体,所述真空管道本体用于为列车提供气密性真空管道环境。/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分体式单管双线真空管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分体式单管双线真空管道结构包括:
第一结构(10);
第二结构(20),所述第二结构(20)包括第一轨道(21)和第二轨道(22),所述第一轨道(21)和所述第二轨道(22)用于供列车双向通行,所述第一结构(10)与所述第二结构(20)相连接以形成真空管道本体,所述真空管道本体用于为列车提供气密性真空管道环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体式单管双线真空管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结构(10)为圆弧拱形结构,所述第二结构(20)为W型结构,所述第二结构(20)包括第一侧壁(20a)、第二侧壁(20b)、第三侧壁(20c)、第四侧壁(20d)、第一轨道底部结构(20e)和第二轨道底部结构(20f),所述第一侧壁(20a)、所述第二侧壁(20b)、所述第三侧壁(20c)和第四侧壁(20d)相互平行,所述第一轨道底部结构(20e)设置在所述第一侧壁(20a)和所述第二侧壁(20b)之间且分别与所述第一侧壁(20a)和所述第二侧壁(20b)连接,所述第二轨道底部结构(20f)设置在所述第三侧壁(20c)和所述第四侧壁(20d)之间且分别与所述第三侧壁(20c)和所述第四侧壁(20d)连接,所述第一侧壁(20a)、所述第一轨道底部结构(20e)以及所述第二侧壁(20b)形成所述第一轨道(21),所述第三侧壁(20c)、所述第二轨道底部结构(20f)以及所述第四侧壁(20d)形成所述第二轨道(2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分体式单管双线真空管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结构(20)还包括多个第一电气线圈(23)、多个第二电气线圈(24)、多个第三电气线圈(25)和多个第四电气线圈(26),多个所述第一电气线圈(23)连续设置在所述第一侧壁(20a)内,多个所述第二电气线圈(24)连续设置在所述第二侧壁(20b)内,多个所述第一电气线圈(23)和多个所述第二电气线圈(24)一一对应设置;多个所述第三电气线圈(...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德刚毛凯韩树春李少伟薄靖龙任晓博刘骁胡良辉王岩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航天科工飞航技术研究院中国航天海鹰机电技术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