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坐者保护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779295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22 16:5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乘坐者保护装置。隔壁在遮蔽状态下以将面对的一对车辆用座椅彼此之间划分开的方式从车厢的上部延伸设置到下部,该隔壁在车辆的碰撞时处于遮蔽状态的情况下,通过从充气装置供给的气体而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膨胀,该充气装置基于由碰撞感测传感器感测到车辆的碰撞而工作。就是说,隔壁在一对车辆用座椅彼此之间膨胀而不会干扰车辆用座椅,因此能更可靠地约束受到碰撞载荷而从车辆用座椅在车辆前后方向产生位移的乘坐者P。由此,能在车厢内容易地确保私人空间,并且能提高乘坐者的约束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乘坐者保护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乘坐者保护装置。
技术介绍
在下述国际专利公开第2018/167919中,公开了涉及乘坐者保护装置的专利技术。该乘坐者保护装置具有:一对车辆用座椅,能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面对;以及气囊装置,设于车厢的顶棚部的与一对车辆用座椅彼此之间对应的部位。在车厢碰撞时的碰撞的方向为车辆前后方向中的任一侧的情况下,气囊装置使气囊膨胀展开。由此,能在车辆碰撞时通过气囊约束落座于面对地配置的一对车辆用座椅的乘坐者。再者,近年来,研究了各种互为陌生人的乘坐者以拼车(ride-sharing)方式搭乘同一车辆的同乘服务,但是,如国际专利公开第2018/167919所公开的构成那样,在互为陌生人的乘坐者分别落座于在车辆前后方向上面对的一对车辆用座椅的情况下,难以确保隐私。与此相对,在各个车辆用座椅被配置为朝向车辆前方侧等同一朝向的情况下,比较能确保隐私。另一方面,在车辆前后方向的车辆用座椅被配置为同一朝向的情况下,可以形成使前排的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大幅斜倚(reclining)的舒适状态、使前排的车辆用座椅向车辆后方侧大幅滑动的放松状态。因此,处于舒适状态、放松状态的车辆用座椅与设置在车辆用座椅彼此之间的气囊可能会在气囊的膨胀展开时产生干扰,因此可能在车辆碰撞时无法有效地约束乘坐者。因此,上述的现有技术在这些方面存在改良的余地。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考虑了上述事实,其目的在于得到一种能在车厢内容易地确保私人空间并且能提高乘坐者的约束性能的乘坐者保护装置。方案1所述的专利技术的乘坐者保护装置具有:碰撞感测传感器,对车辆的碰撞进行感测;充气装置,在由所述碰撞感测传感器感测到所述车辆的碰撞的情况下工作来供给气体;以及隔壁,设置在设于车厢内并且在车辆前后方向相互面对地配置的一对车辆用座椅彼此之间,并且选择性地形成以将一对所述车辆用座椅彼此之间划分开的方式从所述车厢的上部延伸设置到下部的遮蔽状态和被收纳于规定的位置的非遮蔽状态,在所述车辆碰撞时所述隔壁处于所述遮蔽状态的情况下,该隔壁从所述充气装置接受所述气体的供给而以在车辆前后方向具有厚度的方式膨胀。根据方案1所述的专利技术,乘坐者保护装置具有:碰撞感测传感器、充气装置以及隔壁,其中,隔壁设置在设于在车厢内并且在车辆前后方向相互面对地配置的一对车辆用座椅彼此之间,并且能选择性地形成遮蔽状态和非遮蔽状态。即,即使在面对的一对车辆用座椅分别形成使座椅靠背大幅斜倚的舒适状态、使车辆用座椅滑动以便扩大落座时的脚下的空间的放松状态的情况下使隔壁移至遮蔽状态,隔壁也不易干扰车辆用座椅。因此,在遮蔽状态下,隔壁以将面对的一对车辆用座椅彼此之间划分开的方式从车厢的上部延伸设置到下部。因此,能通过遮蔽状态的隔壁来遮蔽分别落座于一对车辆用座椅的乘坐者彼此的视线。此外,非遮蔽状态的隔壁被收纳于规定的位置,因此,在乘坐者仅落座于一对车辆用座椅中的一侧的情况下等,能通过使隔壁成为非遮蔽状态来得到宽敞感。另一方面,隔壁在车辆碰撞时处于遮蔽状态的情况下,通过从充气装置供给的气体而以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具有厚度的方式膨胀,所述充气装置基于由碰撞感测传感器感测到车辆的碰撞而工作。就是说,隔壁在一对车辆用座椅彼此之间膨胀而不会干扰车辆用座椅,因此,能更可靠地约束受到碰撞载荷而从车辆用座椅在车辆前后方向产生位移的乘坐者。方案2所述的专利技术的乘坐者保护装置为:在方案1所述的专利技术中,所述隔壁在所述非遮蔽状态下以卷绕于隔壁卷芯的状态被收纳,所述隔壁卷芯设于所述车厢的顶棚部且形成为圆筒状,并且在所述隔壁卷芯形成有多个喷出孔,来自所述充气装置的所述气体经由该喷出孔被供给向所述隔壁内。根据方案2所述的专利技术,隔壁在非遮蔽状态下以卷绕于隔壁卷芯的状态被收纳。该隔壁卷芯设于车厢的顶棚部且形成为圆筒状,并且形成有多个喷出孔。从充气装置供给的气体经由该喷出孔被供给向隔壁内,因此能通过简单的构成来进行向隔壁的气体供给。方案3所述的专利技术的乘坐者保护装置为:在方案1或方案2所述的专利技术中,在所述车辆设有对所述车辆的碰撞进行预测的碰撞预测传感器,并且在由所述碰撞预测传感器预测到所述车辆的碰撞时所述隔壁处于所述非遮蔽状态的情况下,比通常时更快地使所述隔壁移至所述遮蔽状态。根据方案3所述的专利技术,在由对车辆的碰撞进行预测的碰撞预测传感器预测到车辆的碰撞时隔壁处于非遮蔽状态的情况下,比通常时更快地使隔壁移至遮蔽状态,因此,能在车辆碰撞时更可靠地约束乘坐者。即,即使在隔壁并没有从车厢的上部延伸设置到下部的情况下,在预测到碰撞的阶段,隔壁迅速地成为从车厢的上部延伸设置到下部的遮蔽状态,因此能在车辆碰撞时使隔壁迅速地膨胀。因此,能更可靠地约束受到碰撞载荷而从车辆用座椅在车辆前后方向产生位移的乘坐者。方案4所述的专利技术的乘坐者保护装置为:在方案1~方案3中任一项所述的专利技术中,所述隔壁被设定为:构成比所述遮蔽状态下的车辆上下方向大致中央部靠车辆上方侧的部位的隔壁上部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尺寸,比构成比所述遮蔽状态下的车辆上下方向大致中央部靠车辆下方侧的部位的隔壁下部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尺寸大。根据方案4所述的专利技术,隔壁具有构成比遮蔽状态下的车辆上下方向大致中央部靠车辆上方侧的部位的隔壁上部。一般,当落座于车辆用座椅的乘坐者在车辆碰撞时向隔壁侧产生位移时,该乘坐者的头部容易与隔壁上部抵接。特别是,在车厢的前后长度短的车辆、隔壁以接近面对的一对车辆用座椅中的任一侧的方式偏向配置的车辆、车厢的顶棚高度低的车辆等中,乘坐者的头部在车辆碰撞时更容易与隔壁的隔壁上部抵接。通过将该隔壁上部的膨胀时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尺寸设定为大于构成比遮蔽状态下的车辆上下方向大致中央部靠车辆下方侧的部位的隔壁下部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尺寸,能充分地确保冲击吸收行程,因此能更有效地吸收向乘坐者的头部施加的碰撞载荷。方案5所述的专利技术的乘坐者保护装置为:在方案4所述的专利技术中,在所述隔壁上部设有分体结构的附加气囊,所述附加气囊从所述充气装置接受所述气体的供给而以在车辆前后方向具有厚度的方式膨胀。根据方案5所述的专利技术,在隔壁的隔壁上部设有附加气囊,该附加气囊被设为接受来自充气装置的气体的供给而以在车辆前后方向具有厚度的方式膨胀的分体结构,因此进一步增大膨胀时的隔壁上部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尺寸等调整变得容易。因此,能与车辆匹配地确保冲击吸收行程,因此能更有效地吸收向乘坐者的头部施加的碰撞载荷。方案6所述的专利技术的乘坐者保护装置为:在方案4或方案5所述的专利技术中,在所述隔壁上部和所述隔壁下部分别设有多个非膨胀部,所述非膨胀部在车辆上下方向延伸设置且在膨胀时该非膨胀部的内部不被供给来自所述充气装置的所述气体,设于所述隔壁上部的所述非膨胀部的数量被设定为比设于所述隔壁下部的所述非膨胀部的数量少。根据方案6所述的专利技术,在隔壁设有多个非膨胀部。该非膨胀部的内部不被供给来自充气装置的气体,因此,隔壁的膨胀时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厚度尺寸变得比非膨胀部以外的部位即膨胀部小。就是说,若非膨胀部的数量多,则隔壁的膨胀时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厚度尺寸变小,若非膨胀部的数量少,则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乘坐者保护装置,具有:/n碰撞感测传感器,对车辆的碰撞进行感测;/n充气装置,在由所述碰撞感测传感器感测到所述车辆的碰撞的情况下工作来供给气体;以及/n隔壁,设置在设于车厢内并且在车辆前后方向相互面对地配置的一对车辆用座椅彼此之间,并且选择性地形成以将一对所述车辆用座椅彼此之间划分开的方式从所述车厢的上部延伸设置到下部的遮蔽状态和被收纳于规定的位置的非遮蔽状态,在所述车辆碰撞时所述隔壁处于所述遮蔽状态的情况下,该隔壁从所述充气装置接受所述气体的供给而以在车辆前后方向具有厚度的方式膨胀。/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0604 JP 2019-1047311.一种乘坐者保护装置,具有:
碰撞感测传感器,对车辆的碰撞进行感测;
充气装置,在由所述碰撞感测传感器感测到所述车辆的碰撞的情况下工作来供给气体;以及
隔壁,设置在设于车厢内并且在车辆前后方向相互面对地配置的一对车辆用座椅彼此之间,并且选择性地形成以将一对所述车辆用座椅彼此之间划分开的方式从所述车厢的上部延伸设置到下部的遮蔽状态和被收纳于规定的位置的非遮蔽状态,在所述车辆碰撞时所述隔壁处于所述遮蔽状态的情况下,该隔壁从所述充气装置接受所述气体的供给而以在车辆前后方向具有厚度的方式膨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坐者保护装置,其中,
所述隔壁在所述非遮蔽状态下以卷绕于隔壁卷芯的状态被收纳,所述隔壁卷芯设于所述车厢的顶棚部且形成为圆筒状,并且在所述隔壁卷芯形成有多个喷出孔,来自所述充气装置的所述气体经由该喷出孔被供给向所述隔壁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乘坐者保护装置,其中,
在所述车辆设有对所述车辆的碰撞进行预测的碰撞预测传感器,并且在由所述碰撞预测传感器预测到所述车辆的碰撞时所述隔壁处于所述非遮蔽状态的情况下,比通常时更快地使所述隔壁移至所述遮蔽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乘坐者保护装置,其中,
所述隔壁被设定为:构成比所述遮蔽状态下的车辆上下方向大致中央部靠车辆上方侧的部位的隔壁上部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尺寸,比构成比所述遮蔽状态下的车辆上下方向大致中央部靠车辆下方侧的部位的隔壁下部的车辆前后方向的尺寸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乘坐者保护装置,其中,
在所述隔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关冢诚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