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左耀武专利>正文

一种调理体质和防治各型面瘫病证的智能系统贴膏及制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6774888 阅读:5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22 16:4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自动动态化整体辩证调理体质和防治各型面瘫病证的智能系统贴膏及其制备方法,针对不同体质和各型面瘫病证的病因病机,分别用秦艽等53味中药,经煎煮等步骤制成八种不同配方的贴膏,分别贴敷于人体上部(百会穴、阿是穴、大椎穴)、中部(膻中穴、神阙穴、关元穴)、下部(双足三里穴、双涌泉穴)的相关穴位,通过上、中、下组成的“三位一体”的整体调理和防治贴膏一体化系统,依托人体自身五脏一体化系统的自动动态化整体调控机制,实现智能化地辩证调理体质和防治面瘫病证。具有平肝潜阳、息风止痉,祛风解表,化痰通络,舒筋养肌,行气活血,益气养血,疏肝健脾,培补肝肾,平调阴阳的功效,用于调理体质和防治各型面瘫病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调理体质和防治各型面瘫病证的智能系统贴膏及制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中药
,具体涉及一种自动动态化调理体质和防治各型面瘫病证的智能系统贴膏,还涉及上述系统贴膏的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治疗面瘫,目前现有治疗技术的不足之处在于:A.西医治疗,包括①TDP神灯、超短波等物理疗法;②抗炎、抗病毒、激素等药物,及地巴唑等扩张血管药物治疗;③补充大量维生素,及甲钴胺、维生素B1等营养神经药物治疗;④手术治疗等治疗方法,这些疗法,虽然能促进炎症消退、水肿减轻,以及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但是往往只取效一时,不能根治,易复发,需长期应用,会增加全身或局部不良反应,且易留下副作用。存在不能调节人体易感体质,消除复发隐患,从源头上解除发病根源的缺点。B.中医治疗,包括①针灸、按摩等;②外用贴膏及口服中药等治疗方法,这些疗法治疗面瘫的不足之处在于:1.无中医专业知识的人应用时,难以正确地辩证应用,出现错用、误用、漏用、过用的情况;难以具体“因人制宜”,按不同人的不同体质,尤其是兼夹体质、混合体质,和疾病的寒、热、湿、滞、郁、虚实夹杂等病性病机,进行辨证应用。2.针对面瘫各型病证病变过程中,各种病因彼此影响,病机相互兼夹或转化的情况,应用时不能根据体质和疾病的动态变化情况,随时调整法则和方案,难以进行及时、同步、准确地动态连续性-整体辨证干预,所以疗效欠佳。3.没有注重全面系统性整体治疗。因为任何疾病都是整体功能状态失调在全身或局部的反应,不能只注意到局部片面的、当前的、明显的病变,而忽视从疾病的前因后果、发展演变等方面进行整体地系统性综合考虑。所以医者应以整体观念为指导,充分考虑体质和疾病的动态变化,参考五行的生克乘侮,六经及三焦的传变规律等,把握先机,根据变化,掌握有利时机,争取主动,力求及时地截断、扭转病势,控制传变,实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既变防传,瘥后防复”。4.外用贴膏,只局限于单一穴位或一组穴位的局部贴敷干预,而没有注重全面系统性的综合调节干预。因为任何疾病都是整体功能状态失调在全身或局部的反应,不能只注意到局部片面的、当前的、明显的病变,而忽视从体质的动态可变性、后天可调性,和疾病的前因后果、发展演变等方面进行整体地系统性综合考虑。痰与面瘫的关系中医认为,人自初生,以至临死,皆有痰。生于脾,聚于胃,以人身非痰不能滋润也。而其为物,则流动不测,故其为害,上至巅顶,下至涌泉,随气升降,周身内外皆到,五脏六腑俱有。正如云雾之在天壤,无根柢,无归宿,来去无端,聚散靡定。火动则生,气滞则甚,风鼓则涌,变怪百端,故痰为诸病之源,怪病皆由痰而成也。然天之云雾,阳光一出,即消散无迹;人身之痰,若元阳壮旺,则阴湿不凝,而消灭无迹,其理固相同也。中医认为,人之气道,贵乎调顺,则津液流通,何痰之有?若外为风暑燥湿之侵,内为惊恐忧思之扰,饮食劳倦,酒色无节,营卫不调,气血败浊,熏蒸津液,痰乃生焉。痰的产生,是由外感六淫、饮食不节、七情或劳倦内伤,使肺、脾、肾及三焦功能失调,水液代谢发生障得,凝聚而形成痰。具体形成原因如下:一、体质虚弱,中气不足,由于脾虚不运,可以使水湿停留,凝聚为痰。二、脾胃薄弱,宿滞逗留,损伤脾胃;或恣食生食、瓜果,中阳被伤;或恣食肥甘,胃中浊气郁蒸,酿湿生热;或因热病饮水过多,脾运不及;或思虑过度、劳倦等,都能伤脾而使其失去运化功能,造成水湿内停凝结成痰。三、外感失治,或体弱屡患外感,肺主呼吸,调节宗气(元气)的出入和升降。如肺失肃降,就可出现咳喘、卧不平等症。在风邪或寒邪侵肺时,使肺内的津液凝聚成痰。肺气被伤,不能输津四布,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使水液停留,也可成痰,痰贮于肺,肺气不利,痰涌气道而发,必致咳嗽痰多。四、患有鼻炎,炎症作用下鼻粘膜分泌大量脓性且粘稠度很高的分泌物,经鼻纤毛运送至鼻咽并粘附于鼻咽处,导致咽部异物感,进而通过咳嗽咳出痰。五、人体肥胖易患中风病,其原因是肥胖之人多气虚痰湿,气虚影响血液运行,同时体内有痰湿也能造成气血运行不畅,从而使气血功能失调而导致中风病。饮食不节也是引发中风的重要因素。其中以嗜食肥甘及过量饮酒影响最大。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过食膏粱厚味,酿痰蕴热,热甚生风,故而引起中风,平素过食肥甘厚味,过量饮酒,不仅可损伤脾胃,聚湿生痰,内生痰热而导致人体阴阳气血失调,而且饱食酗酒,又能生热化火,助阳动风,是引发中凤病最常见的诱因。中医将痰分为广义和狭义两大类。狭义的痰,一般是指呼吸系统的分泌物,可吐出,故狭义的痰又称外痰。广义的痰指内痰,内痰的形成主要是机体内的体液在致病因素的影响下,失去了正常的运行途径和规律,逐步停蓄凝结成为一种黏稠状的、有害的液体。这种液体一般不咯出,而留伏在体内产生病变。痰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痰往往随气运行,无处不到,致病范围广泛,因而可产生各种病症。如肝风夹痰可形成中风、惊厥;痰阻经络可形成肢体麻木,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等。所以我国古代医家提出了“痰生百病食生灾”、“百病多由痰作祟”、“百病兼痰”以及“痰之为病,变幻百端”等学术见解。中医痰的辨证论治中医认为:痰之本,水也,原于肾;痰之动,痰也,主于脾。治痰当知求本,则痰无不清,若但知治痰,其谬甚矣。凡痰因火动者,宜治火为先;痰因寒生者,宜温中为主。风痰宜散之,非辛温不可;湿痰宜燥之,非渗利不除。郁痰有虚实,郁兼怒者宜抑肝邪,郁兼忧者宜培肝肺。饮食之痰,亦自不同,有因寒者,有因热者,有因肥甘过度者,有因酒湿伤脾者,凡此皆能生痰,而其中各有虚实之辨。又如脾虚不能制湿,肾虚不能纳水,皆能生痰,此即寒痰之属也;或以脾阴干燥而液化为胶,或以金水偏枯而痰本乎血,此即热痰之属也。二者,痰证中十居八、九,是皆虚痰之不可攻者也。王节斋云:热痰则清之,湿痰则燥之,风痰则散之,郁痰则开之,顽痰则软之,食痰则消之,痰在胸膈者吐之,痰在肠胃者下之。此为实人立法也。若肺虚有痰者,宜保肺以滋其津液;脾虚有痰者,宜培脾以化其痰涎;肾虚有痰者,宜补肾以引其归藏。一、在肺为燥痰,治宜润燥利气,润阴化痰:痰在肺,多为燥火,盖肺为娇脏,既不耐湿,更不耐燥。燥热伤肺,肺阴不足,虚火灼金,炼液为痰,其痰少而难出,是为燥痰。燥热灼肺所生,当用阴柔之品以润之,酸甘合化,滋养阴液,肺燥得润,虚火得敛,则燥痰自化。二、在脾胃之痰,治法有燥润之别:脾胃为后天之本,气机升降之枢。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若脾胃升降失司,阴阳失和则痰涎停聚,百病始生。痰病的治疗,不可单纯见痰治痰。在脾胃之痰,治法有燥润之别。在脾应健脾理气,燥湿化痰,使气机流通,水精四布,则痰化饮消。痰饮为阴邪,遇寒则凝,得湿则行,故以湿运为主。朱丹溪指出:“治痰法,实脾土,燥脾湿,是治其本也。”清代叶天土在胃阴学术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了痰饮学说,从调理阴液精血出发,以杜绝生痰之源。叶天土认为“胃易燥,性喜柔润”、“胃主通降”、“所谓胃宜降则和,非用辛苦降,亦非苦寒下夺以损胃气,不过甘平或甘凉濡润以养胃阴”。外感湿热,燥邪与五志过极及误用汗、吐、下法伤津,皆能损伤胃阴。胃阴损伤,失其通降,则水谷聚生痰浊。胃燥津竭,土不生金,则肺燥生痰,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调理体质和防治各型面瘫病证的智能系统贴膏,其一体化系统架构集成是:将调理类、预防类、治疗类单一应用模式互联化、体系化融合为一体化的复合应用模式,以产生收受通应、相互为用、优势互补、相互协调的交感融和聚增效应,分别用八种不同配方的中药贴膏,分别贴敷于人体上部、中部、下部,组成上、中、下“三位一体”的整体调理和防治贴膏一体化系统,多途径、多环节,多层次,多靶点地依托人体自身五脏一体化系统的自动动态化整体调控机制,实现智能化地辩证调理和防治。/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调理体质和防治各型面瘫病证的智能系统贴膏,其一体化系统架构集成是:将调理类、预防类、治疗类单一应用模式互联化、体系化融合为一体化的复合应用模式,以产生收受通应、相互为用、优势互补、相互协调的交感融和聚增效应,分别用八种不同配方的中药贴膏,分别贴敷于人体上部、中部、下部,组成上、中、下“三位一体”的整体调理和防治贴膏一体化系统,多途径、多环节,多层次,多靶点地依托人体自身五脏一体化系统的自动动态化整体调控机制,实现智能化地辩证调理和防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智能系统贴膏,其特征在于,分别用八种不同配方的中药贴膏,分别贴敷于人体上部的百会穴、阿是穴(面瘫患部,覆盖下关穴、牵正穴、翳风穴、颊车穴、太阳穴等穴位)、大椎穴,中部的膻中穴、神阙穴、关元穴,下部的双足三里穴、双涌泉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智能系统贴膏,其特征在于,八种不同配方的中药贴膏,其原料药物包括十二经各经引经药,各病证引经药,及能载药上行的桔梗,引药下行的牛膝,用以引导众药直入本经,到达病所。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智能系统贴膏,其特征在于,八种不同配方的中药贴膏,其原料药物所包括的组分及其重量份分别是:A.上部I百会穴贴膏:牡蛎0.5-1、僵蚕0.5-1、天麻0.5-1、磁石0.5-1、川芎0.5-1、礞石0.1-0.5;A.上部II阿是穴贴膏:秦艽0.5-4、鸡血藤0.5-1、乌梢蛇0.5-1、白芷0.5-1、僵蚕0.5-1、当归0.5-1、白芍0.5-1、川芎0.5-1、天南星0.5-1、续断0.5-1、黄芪0.1-0.5、穿山甲0.1-0.5、甘草0.1-0.5;A.上部III大椎穴贴膏:葛根0.5-4、蝉蜕0.5-1、薄荷0.5-1、荆芥0.5-1、防风0.5-1、羌活0.5-1、独活0.5-1、桔梗0.1-0.5、桂枝0.1-0.5、白芷0.1-0.5;B.中部I膻中穴贴膏:石菖蒲0.5-1、旋复花0.5-1、竹茹0.5-1、芦根0.5-1、远志0.5-1、桔梗0.5-1、郁金0.1-0.5、钩藤0.1-0.5、黄芪0.1-0.5、党参0.1-0.5;B.中部II神阙穴贴膏:白术0.5-1、茯苓0.5-1、陈皮0.5-1、山楂0.5-1、香附0.1-0.5、柴胡0.1-0.5、桔梗0.1-0.5、升麻0.1-0.5;B.中部III关元穴贴膏:龟甲0.5-1、女贞子0.5-1、黄精0.5-1、路路通0.1-0.5、木香0.1-0.5;C.下部I双足三里穴贴膏:黄芪0.5-1、党参0.5-1、白术0.5-1、当归0.5-1、木香0.1-0.5、桔梗0.1-0.5;C.下部II双涌泉穴贴膏:牛膝0.5-1、生地黄0.1-0.5、细辛0.1-0.5、肉桂0.05-0.1、大黄0.05-0.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智能系统贴膏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分别依次是通过包括以下步骤的制备方法制备的:
A.上部I百会穴贴膏:(1)加水煎煮牡蛎、僵蚕、天麻、磁石、川芎、礞石6味各药的一半量;(2)取第(1)步中6味各药剩余部分,将其粉碎成细粉A;(3)将第(1)步中的清膏与第(2)步中的细粉A调和,干燥,再粉碎为膏状药可接受的细粉B;(4)取适量蜂蜜加热炼至表面翻腾着红棕色光泽较大气泡时,加入适量蜂蜡熔化,再将第(3)步中的细粉B,适量透皮剂,分次逐渐加入,边加边搅拌,混合均匀后,制成膏状药;A.上部II阿是穴贴膏:(1)加水煎煮秦艽、鸡血藤、乌梢蛇、白芷、僵蚕、当归、白芍、川芎、天南星、续断、黄芪、穿山甲、甘草13味各药的一半量;(2)取第(1)步中13味各药剩余部分,将其粉碎成细粉A;(3)将第(1)步中的清膏与第(2)步中的细粉A调和,干燥,再粉碎为膏状药可接受的细粉B;(4)取适量蜂蜜加热炼至表面翻腾着红棕色光泽较大气泡时,加入适量蜂蜡熔化,再将第(3)步中的细粉B,适量透皮剂,分次逐渐加入,边加边搅拌,混合均匀后,制成膏状药;A.上部III大椎穴贴膏:(1)加水煎煮葛根、蝉蜕、薄荷、荆芥、防风、羌活、独活、桔梗、桂枝、白芷10味各药的一半量;(2)取第(1)步中10味各药剩余部分,将其粉碎成细粉A;(3)将第(1)步中的清膏与第(2)步中的细粉A调和,干燥,再粉碎为膏状药可接受的细粉B;(4)取适量蜂蜜加热炼至表面翻腾着红棕色光泽较大气泡时,加入适量蜂蜡熔化,再将第(3)步中的细粉B,适量透皮剂,分次逐渐加入,边加边搅拌,混合均匀后,制成膏状药;B.中部I膻中穴贴膏:(1)加水煎煮石菖蒲、旋复花、竹茹、芦根、远志、桔梗、郁金、钩藤、黄芪、党参10味各药的一半量;(2)取第(1)步中10味各药剩余部分,将其粉碎成细粉A;(3)将第(1)步中的清膏与第(2)步中的细粉A调和,干燥,再粉碎为膏状药可接受的细粉B;(4)取适量蜂蜜加热炼至表面翻腾着红棕色光泽较大气泡时,加入适量蜂蜡熔化,再将第(3)步中的细粉B,适量透皮剂,分次逐渐加入,边加边搅拌,混合均匀后,制成膏状药;B.中部II神阙穴贴膏:(1)加水煎煮白术、茯苓、陈皮、山楂、香附、柴胡、桔梗、升麻8味各药的一半量;(2)取第(1)步中8味各药剩余部分,将其粉碎成细粉A;(3)将第(1)步中的清膏与第(2)步中的细粉A调和,干燥,再粉碎为膏状药可接受的细粉B;(4)取适量蜂蜜加热炼至表面翻腾着红棕色光泽较大气泡时,加入适量蜂蜡熔化,再将第(3)步中的细粉B,适量透皮剂,分次逐渐加入,边加边搅拌,混合均匀后,制成膏状药;B.中部III关元穴贴膏:(1)加水煎煮龟甲、女贞子、黄精、路路通、木香5味各药的一半量;(2)取第(1)步中5味各药剩余部分,将其粉碎成细粉A;(3)将第(1)步中的清膏与第(2)步中的细粉A调和,干燥,再粉碎为膏状药可接受的细粉B;(4)取适量蜂蜜加热炼至表面翻腾着红棕色光泽较大气泡时,加入适量蜂蜡熔化,再将第(3)步中的细粉B,适量透皮剂,分次逐渐加入,边加边搅拌,混合均匀后,制成膏状药;C.下部I双足三里穴贴膏:(1)加水煎煮黄芪、党参、白术、当归、木香、桔梗6味各药的一半量;(2)取第(1)步中6味各药剩余部分,将其粉碎成细粉A;(3)将第(1)步中的清膏与第(2)步中的细粉A调和,干燥,再粉碎为膏状药可接受的细粉B;(4)取适量蜂蜜加热炼至表面翻腾着红棕色光泽较大气泡时,加入适量蜂蜡熔化,再将第(3)步中的细粉B,适量透皮剂,分次逐渐加入,边加边搅拌,混合均匀后,制成膏状药;C.下部II双涌泉穴贴膏:(1)加水煎煮牛膝、生地黄、细辛、肉桂、大黄5味各药的一半量;(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左耀武
申请(专利权)人:左耀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西;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