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检压舱多闸门蓄能气爆增氧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6774312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22 16:44
单检压舱多闸门蓄能气爆增氧系统,先在水下固定一个空气收集器,空气收集器上部开有多个放气口,放气口穿过空气收集器上部外壁之后,直接伸入检压舱的上部,在每一个放气口的下面都有空气闸门,检压舱下方开有泄压口和增压口,检压舱的这两个口分别连接引压管和气导管,引压管从泄压口开始往下垂落并且拐弯180°往上连通固定在空气收集器上部的引压口,并且突出空气收集器外壁,引压管中段有一开口并入一条向上的检压管,末端为检压口,当气和水的交合线下降到引压管最低点,各空气闸门打开,当气和水的交合线上升到达检压口,各空气闸门关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单检压舱多闸门蓄能气爆增氧系统
本技术涉及一种水体增氧系统,特别是在水生物养殖和臭河道水治理过程中需要大面积,深水体增氧的时候,就可以用低能耗的气泵推动整个水体,从而使得整个水体可以换气增氧。
技术介绍
目前,公知有效水体增氧的方法大致可以分为四大类。1)气泵加气石或气盘等直接投在水里,气泡不断地释放在水中,这一方法一般只适合用于小面积水体。2)螺旋桨及水趴车增氧,这一般用于鱼塘和水库等的大面积水产养殖,但只能搅动水体的表层。3)水泵式增氧,就是利用抽水泵把水提高,然后回落。4)本专利技术人于2011年获得的专利(专利号:ZL201120192020.5和ZL201010177387.X)气爆增氧,这种增氧方式比较适合大而且深的水体增氧。大水体和深水体的增氧一直都是比较困难的,本专利技术人之前的专利气爆增氧在一定的程度上是可以在水下利用气泡蓄能,然后释放,再利用气泡产生的巨大动能推动整个水体。但有一个关键问题,只有一个放气口,难以瞬间把空气收集器内的气泡完全放出,大大地减慢了能量的瞬间释放,因为浮力大小是由气泡的体积来决定的,而气泡由水底浮到水面是有时间限制的,因此需要在气泡还没有到达水面之前尽量多地聚集那些可自由上浮的气泡,而这气泡组成的体积越大,对整个水体的冲击力越大。本技术提供一种新的水体增氧装置,就是一个单检压舱多闸门蓄能气爆增氧系统。由于有多个释放口,可以大大地加快蓄能气泡的释放,这是提高水体增氧效率的关键。简略而说就是只有一个检压舱,却拥有多闸门并且可同时控制关闭和打开的气爆增氧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单检压舱多闸门蓄能气爆增氧系统,首先在一个灌满水的容器中,在水下固定一个空气收集器,这空气收集器的上部是开有多个放气口的,每一个放气口都穿过空气收集器上部外壁,然后伸入一个检压舱的上部,在每一个放气口的下面都有一个空气闸门,各空气闸门把各自的导气口和放气口和检压舱下部隔绝,每个空气闸门凸起的时候,就会阻断各自对应的导气口和放气口之间的通连,检压舱下方开有泄压口和增压口,这两个口分别连接到引压管和气导管,引压管往下垂落,到达最低点之后拐弯180°往上连通固定在空气收集器上部的引压口,并且突出空气收集器外壁,引压管中段有一开口并入一条向上的检压管,末端为检压口,空气收集器的底部开有进排水口,空气压缩机通过气导管把的气泡往空气收集器内部送,气导管个缺口可以把气泡直接通过增压口往检压舱送,剩余的气泡通过气导管末端口排放在空气收集器内部,随着空气收集器内部的气泡增多,原先灌满水的空气收集器被气泡慢慢往下压,此时部分的水通过进排水口排出空气收集器,当水和气泡的交汇面下降越过引压管最低点时,检压舱的气泡就穿过泄压口到达引压管最后在引压口排出空气收集器外部,由于这一排放引发了检压舱内压的降低,各空气闸门被往下拉,各导气口和放气口的阻断被消除,于是空气收集器储存的气泡通过各导气口到达各个放气口,蓄能的气泡被释放在空气收集器外部,产生向上的推力,与此同时下面的水从进排水口涌入,水和气泡的交汇面上升到检压口,水被检压口吸入,阻断引压口排放气泡,然后水随着负压进入检压舱,检压舱压力提升,把各空气闸门往上顶,再次阻断各导气口和放气口的通连,于是空气收集器关闭向外排放气泡,再一次回到蓄能的状态,就这样在空气压缩机长期打开的情况下,空气收集器在存气泡和释放气泡之间不断循环。每一个放气口都和一个空气闸门相对应,并且插入检压舱那一端的放气口都受到其空气闸门的控制,空气闸门凸起的时候就会阻断导气口和放气口之间的通连,相反在空气闸门凹下去的时候,导气口和放气口就可以互通,气泡可以在两个口之间流动。检压舱上部所开的导气口与空气收集器上壁是有一定的空隙距离,气泡可以通过这个位置进入导气口到达检压舱上部。从泄压口开始都往下垂落一条引压管,最后引压管到达最低点之后拐弯180°往上连通固定在空气收集器上部的引压口,这个拐弯点一定要比进排水口要高,当水和气泡交汇平面下降到达时,空气闸门凹下,气泡可以通过导气口进入放气口,最后放出空气收集器之外。泄压口和引压口是通过一条引压管连通的,在引压管的中段开了一个口并入检压管,检压管必须往上,其末端就是检压口,检压口所处的位置必须比引压管的最低点要高,当水和气泡交汇平面上升到达时,空气闸门从凹下的状态改变为凸起的状态,于是阻断导气口和放气口的通连,关闭了气泡从空气收集器内释放。所有的空气闸门都是一个可以上下凹凸的软垫,其面积要覆盖住所在的的放气口和导气口,而且空气闸门能挡住导气口和放气口的水和气不进入检压舱下部,但由于是软垫的缘故,舱体下部和空气闸门对应的每一个放气口和导气口是可以传递压力的。本技术的有益效果的是,可以在一个空气收集器中设置多个放气口,大大加快了蓄能气泡的同时释放,有了这一设计才可以把空气收集器的容积做得更大,对于大水体而言,才可以获得更大的推动能量,检压舱的增压口和泄压口可以接到引压管和气导管上,并且引压管的最低点所在的水平面是水和气泡汇合面下降到达时打空气闸门,而检压口所在的水平面是水和气泡汇合面上升到达时关闭空气闸门,这样每次放出的蓄能气泡量就是由这两个平面加上空气收集器内壁所包含的体积决定的,这样的设计,明确地知道可以同时关闭和打开多个空气闸门。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案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是所有空气闸门关闭正在进行气泡累积。图2是空气收集器的气泡累积到一定的程度,空气收集器里的水和气泡汇合面下降越过了引压管最低点,所有的空气闸门打开,气泡被多个的放气口同时放出。图1、图2中的名称:1.盛水容器,2.空气压缩机,3.气导管,4.水,5.空气收集器,6a.6b.放气口,7.引压口,8.检压舱,9a.9b.空气闸门,10.检压口,11.引压管,12.进排水口,13.气泡,14a.14b.导气口,15.泄压口,16.增压口,17.检压管,18.气导管末端口。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空气收集器5是拥有多个的放气口6a.6b,空气收集器5被固定在盛水容器1底部,并且各放气口6a.6b朝上,盛水容器1装满了水4,空气压缩机2和空气收集器5之间用气导管3连接起来,开动空气压缩机2,气泡13通过气导管3的缺口连通增压口16,并向唯一的检压舱8灌入气泡13,而剩余的气泡13是通过气导管末端口18排放到空气收集器5的内部,并且在空气收集器5的内部顶层累积,水4慢慢被往下压,并且这时水4通过进排水口12在下部排出空气收集器5,由于各检压舱8的内压高于各放气口6a.6b,各空气闸门9a.9b被往上顶压而处于关闭状态,各放气口6a.6b这时没有气泡13放出。如图2:检压舱8都以空气闸门9a.9b为界限,空气闸门9a.9b以下是一个互相通的仓体,而空气闸门9a.9b以上是互为独立的导气口14a.14b和放气口6a.6b,随着送过来的气泡13的越来越多,在空气收集器5里面的水4和气泡13的交合面不断下降,最后越过引压管11的最低位置,在各检压舱8各空气闸门9a.9b下部的气泡13进入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单检压舱多闸门蓄能气爆增氧系统,先在水下固定一个空气收集器,空气收集器上部开有多个放气口,放气口穿过空气收集器上部外壁之后,直接伸入检压舱的上部,在每一个放气口的下面都有空气闸门,空气闸门相对应的放气口和导气口与检压舱下部分隔开,检压舱下方开有泄压口和增压口,检压舱的这两个口分别连接引压管和气导管,引压管从泄压口开始往下垂落并且拐弯180°往上连通固定在空气收集器上部的引压口,并且突出空气收集器外壁,引压管中段有一开口并入一条向上的检压管,末端为检压口,空气收集器的底部开有进排水口,空气压缩机通过气导管把的气泡往空气收集器内部输送,气导管有个缺口可以把气泡直接通过各增压口往检压舱送,剩余的气泡通过气导管末端口排放在空气收集器内部,随着空气收集器内部的气泡增多,原先灌满水的空气收集器被气泡慢慢往下压,此时部分的水通过进排水口排出空气收集器,当水和气泡的交汇平面下降越过引压管最低点时,检压舱的气泡就穿过泄压口和引压管最后在引压口排出空气收集器外部,由于这一排放引发了检压舱内压的降低,各空气闸门被往下拉,于是空气收集器储存的气泡通过各导气口到达各个放气口,蓄能的气泡被释放在空气收集器外部,产生向上的推力,此时下面的水从进排水口涌入,水和气泡的交汇面上升到检压口,水被检压口吸入,阻断引压口排放气泡,然后水随着负压进入各检压舱,各检压舱压力提升,把各空气闸门往上顶,关闭空气收集器向外排放气泡,再一次回到蓄能的状态,其特征是:在空气压缩机长开的情况下,空气收集器在储存气泡和释放气泡之间不断循环。/n...

【技术特征摘要】
1.单检压舱多闸门蓄能气爆增氧系统,先在水下固定一个空气收集器,空气收集器上部开有多个放气口,放气口穿过空气收集器上部外壁之后,直接伸入检压舱的上部,在每一个放气口的下面都有空气闸门,空气闸门相对应的放气口和导气口与检压舱下部分隔开,检压舱下方开有泄压口和增压口,检压舱的这两个口分别连接引压管和气导管,引压管从泄压口开始往下垂落并且拐弯180°往上连通固定在空气收集器上部的引压口,并且突出空气收集器外壁,引压管中段有一开口并入一条向上的检压管,末端为检压口,空气收集器的底部开有进排水口,空气压缩机通过气导管把的气泡往空气收集器内部输送,气导管有个缺口可以把气泡直接通过各增压口往检压舱送,剩余的气泡通过气导管末端口排放在空气收集器内部,随着空气收集器内部的气泡增多,原先灌满水的空气收集器被气泡慢慢往下压,此时部分的水通过进排水口排出空气收集器,当水和气泡的交汇平面下降越过引压管最低点时,检压舱的气泡就穿过泄压口和引压管最后在引压口排出空气收集器外部,由于这一排放引发了检压舱内压的降低,各空气闸门被往下拉,于是空气收集器储存的气泡通过各导气口到达各个放气口,蓄能的气泡被释放在空气收集器外部,产生向上的推力,此时下面的水从进排水口涌入,水和气泡的交汇面上升到检压口,水被检压口吸入,阻断引压口排放气泡,然后水随着负压进入各检压舱,各检压舱压力提升,把各空气闸门往上顶,关闭空气收集器向外排放气泡,再一次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佘伟强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捷流生态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