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载变频撬,箱体的底板安装若干支撑梁,支撑梁的高度小于支撑框架的高度,以使得箱体相对支撑框架呈下沉结构,采用箱体向支撑框架方向下沉的方式减小其高度尺寸;进线单元的进线组件包括进线端子和进线支架;进线支架呈门字型,其顶板上开设进线孔,进线端子竖向的插设于进线孔中实施固定;箱体底板对应进线孔的位置开设有进线口,使得进线端子竖向设置,减小了进线组件的横向占用空间,再结合将进线单元的励磁组件拆分出来设置于变压单元边侧空置空间的方式,减小了变频撬的长度和宽度尺寸,从而从整体上减小了变频撬的体积,解决了现有变频撬体积大的技术问题,使其更适用于车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车载变频撬
本专利技术属于钻采设备
,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车载式变频撬。
技术介绍
电驱动压裂泵的电动机拖动一般都采用变频器来驱动,为便于运输和现场安装,目前的变频撬的进线单元、变压器、变频单元以及冷却单元全部集成在一个箱体内,如图1所示,箱体1内部依次设置进线单元2、变压单元3和变频单元4,在箱体1的底部设置一架空的支撑框架5,以对箱体1内的部件实施支撑和防水保护。集成化的一体式结构虽然便于运输和现场安装,但体积较大,一旦放置于现场便不可移动,若根据现场应用情况的变化需要移动时,需要使用其他吊具和运输工具对其实施移动。因此,为使变频撬能够方便移动,在北美市场油田压裂工况设计的要求中,变频撬要求直接应用于车载工况中,以便于增加其现场应用的灵活度,但为使其能够装载于车辆,缩小变频撬的体积也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载式变频撬,解决现有变频撬体积大的技术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提出一种车载变频撬,包括:箱体,其内部依次被划分为第一容纳空间、第二容纳空间和第三容纳空间;其底部连接有支撑框架;进线单元,布设于所述第一容纳空间中;变压单元,布设于所述第二容纳空间中;变频单元,布设于所述第三容纳空间中;所述箱体的底板安装若干支撑梁,所述支撑梁的高度小于所述支撑框架的高度,以使得所述箱体相对所述支撑框架呈下沉结构;所述进线单元包括布设于所述第一容纳空间中的高压配电柜和进线组件,所述进线组件包括进线端子和进线支架;所述进线支架呈门字型,其顶板上开设进线孔,所述进线端子竖向的插设于所述进线孔中实施固定;所述箱体底板对应所述进线孔的位置开设有进线口;所述变压单元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纳空间中部,所述进线单元的励磁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纳空间的所述变压单元边侧。进一步的,所述进线组件还包括:第一进线导板,安装于所述进线支架的下方,其上对应所述进线支架顶板上开设的进线孔的位置开设有第一进线导向孔。进一步的,所述进线组件还包括:第二进线导板,安装于所述进线支架的上方,其上对应所述进线支架顶板上开设的进线孔的位置开设有第二进线导向孔。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容纳空间内还设有第一散热单元,包括:第一散热风机柜,安装于所述变压单元的上部,与所述箱体的顶板固定;出风口,开设于所述箱体的第二侧壁的上部,所述第二侧壁与所述励磁组件同侧;进风口,开设于所述箱体第一侧壁的下部,所述第一侧壁为所述第二侧壁的相对侧;出风风道,连接于所述第一散热风机柜的出风侧与所述出风口之间。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散热风机柜与所述变压单元之间填充有减震泡棉。进一步的,所述第三容纳空间中设有第二散热单元,包括:第二散热风机柜,安装于所述变频单元的上部,向上出风;散热器,安装于所述第二散热风机柜中;散热水冷板,紧靠所述变频单元的侧面安装,包括入水口和出水口,所述入水口和所述出水口之间连接有实现水循环的水管;所述水管与所述散热器相接。进一步的,所述变频单元包括低压组件和高压组件;将所述第三容纳空间划分为田字格布局,所述低压组件设置于一格,所述高压组件设置于两格内。进一步的,所述高压组件包括整流组件、第一逆变组件和第二逆变组件;其中,所述整流组件与所述第一逆变组件相邻布设,所述第二逆变组件与所述第一逆变组件垂直布设。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本专利技术提出的车载变频撬,以缩小体积为目标,采用箱体向支撑框架方向下沉的方式减小其高度尺寸,采用进线支架顶板开设进线孔+箱体底部开设进线口的结构,使得进线端子竖向设置,减小了进线组件的横向占用空间,再结合将进线单元的励磁组件拆分出来设置于变压单元边侧空置空间的方式,减小了变频撬的长度和宽度尺寸,从而从整体上减小了变频撬的体积,解决了现有变频撬体积大的技术问题,使其更适用于车载。进一步的,将对变频单元实施冷却的第二散热单元部分从现有的侧向出风结构改为向上出风的结构,起到进一步缩小变频撬的长度,从而减小体积的技术效果,且更适用于车载工况。进一步的,为使其更适用于车载工况,采用在箱体底板的外侧增加减震支撑梁的方式降低车体震动对变频撬的影响;采用将用于变压单元冷却的第一散热风机柜与箱体顶板固定的方式,降低风机震动对变压单元的影响。最后,在变频单元部分,采用低压组件与高压组件分区布设的方式,提高了变频撬工作期间的安全性能。结合附图阅读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后,本专利技术的其他特点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车载变频撬的侧视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车载变频撬的俯剖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车载变频撬的侧剖视图;其中,100-箱体,101-第一容纳空间,102-第二容纳空间,103-第三容纳空间,104-支撑框架,105-支撑梁;200-进线单元,201-高压配电柜,202-进线端子,203-进线支架,2031-进线孔,204-进线口,205-励磁组件,206-第一进线导板,207-第二进线导板;300-变压单元;400-变频单元,401-低压组件,4021-整流组件,4022-第一逆变组件,4023-第二逆变组件,403-变频驱动单元,404-出线单元;501-第二散热风机柜,502-散热水冷板;701-第一散热风机柜,702-进风口,703-出风口,704-出风风道。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为使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的是,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术语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向或位置关系,这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述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本专利技术以减小现有变频撬的体积为目的,使其适用于车载工况。具体的,如图1至图3所示,该变频撬包括箱体100、进线单元200、变压单元300和变频单元400。箱体100的内部被依次划分为三个容纳空间:第一容纳空间101、第二容纳空间102和第三容纳空间103;其底部连接有设定高度的支撑框架104。进线单元200布设于第一容纳空间101中,变压单元300布设于第二容纳空间102中,变频单元400布设于第三容纳空间103中。如图1和图3所示,箱体100的底板安装有若干支撑梁105,且支撑梁105的高度小于支撑框架104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载变频撬,包括:/n箱体,其内部依次被划分为第一容纳空间、第二容纳空间和第三容纳空间;其底部连接有支撑框架;/n进线单元,布设于所述第一容纳空间中;/n变压单元,布设于所述第二容纳空间中;/n变频单元,布设于所述第三容纳空间中;/n其特征在于,/n所述箱体的底板安装若干支撑梁,所述支撑梁的高度小于所述支撑框架的高度,以使得所述箱体相对所述支撑框架呈下沉结构;/n所述进线单元包括布设于所述第一容纳空间中的高压配电柜和进线组件,所述进线组件包括进线端子和进线支架;所述进线支架呈门字型,其顶板上开设进线孔,所述进线端子竖向的插设于所述进线孔中实施固定;所述箱体底板对应所述进线孔的位置开设有进线口;/n所述变压单元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纳空间中部,所述进线单元的励磁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纳空间的所述变压单元边侧。/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载变频撬,包括:
箱体,其内部依次被划分为第一容纳空间、第二容纳空间和第三容纳空间;其底部连接有支撑框架;
进线单元,布设于所述第一容纳空间中;
变压单元,布设于所述第二容纳空间中;
变频单元,布设于所述第三容纳空间中;
其特征在于,
所述箱体的底板安装若干支撑梁,所述支撑梁的高度小于所述支撑框架的高度,以使得所述箱体相对所述支撑框架呈下沉结构;
所述进线单元包括布设于所述第一容纳空间中的高压配电柜和进线组件,所述进线组件包括进线端子和进线支架;所述进线支架呈门字型,其顶板上开设进线孔,所述进线端子竖向的插设于所述进线孔中实施固定;所述箱体底板对应所述进线孔的位置开设有进线口;
所述变压单元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纳空间中部,所述进线单元的励磁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纳空间的所述变压单元边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变频撬,其特征在于,所述进线组件还包括:
第一进线导板,安装于所述进线支架的下方,其上对应所述进线支架顶板上开设的进线孔的位置开设有第一进线导向孔。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变频撬,其特征在于,所述进线组件还包括:
第二进线导板,安装于所述进线支架的上方,其上对应所述进线支架顶板上开设的进线孔的位置开设有第二进线导向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变频撬,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承林,孙贤洲,宋萍萍,丁铮,
申请(专利权)人:青岛中加特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东;37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