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天津农学院专利>正文

具有基准电压反馈网络的反激式直流稳压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769063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8 23: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稳压电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基准电压反馈网络的反激式直流稳压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交流输入模块、整流与滤波模块、变流与控制模块、稳压与输出模块和光耦反馈模块;所述交流输入模块用于与外界电网电气连接,并将电网中电能送入后续模块;所述整流与滤波模块采用CLC拓扑结构并在整流桥的前后电路上分别设置滤波结构;所述稳压与输出模块通过隔离变压器与主电路的高压部分分开,并输出多路电压;所述光耦反馈模块用于对多路电压的采样,并送入变流与控制模块内进行比较,达到反馈控制的功能,减小输出电压的误差。整个电路具有结构紧凑、体积小、功率大和输出稳压精度高等特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具有基准电压反馈网络的反激式直流稳压装置
本技术涉及稳压电路
,尤其涉及一种具有基准电压反馈网络的反激式直流稳压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电力拖动变频调速和电力电子变流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力电子变流装置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国民经济中起着越发深远的作用。但是,与此同时,电力电子变流装置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系列现实问题,如能量损耗、谐波污染、电磁干扰(EMI)等,并随着电力电子变流装置大量使用而问题日益严峻。伴随高性能数字信号处理器的出现,现代电力电子装置正向高频化和绿色高效环保的趋势发展。但是在不增加硬件投资和设计难度的前提条件下,电力电子装置相互之间容易产生电磁噪声,且这些电磁噪声衰减能力弱,因而去除困难,进而导致电网中电能质量的下降,并给控制系统造成极大的紊乱。而直流稳压电源作为电力系统和各种用电设备之间的连接环节,其能量变换效率的提高相对于整个能源供给系统地节能高效运行、降低系统谐波污染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如何有效抑制装置产生的谐波污染和电磁干扰并提供稳定、可靠及高精度的输出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具有基准电压反馈网络的反激式直流稳压装置。本技术为实现上述目的,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具有基准电压反馈网络的反激式直流稳压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交流输入模块、整流与滤波模块、变流与控制模块、稳压与输出模块和光耦反馈模块;所述交流输入模块用于与外界电网电气连接,并将电网中电能送入后续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整流与滤波模块采用CLC拓扑结构并在整流桥的前后电路上分别设置滤波结构;所述稳压与输出模块通过隔离变压器与主电路的高压部分分开,并输出多路电压;所述光耦反馈模块用于对多路电压的采样,并送入变流与控制模块内进行比较,达到反馈控制的功能,减小输出电压的误差。优选地,所述变流与控制模块采用的驱动芯片的型号是UC3845N。优选地,所述稳压与输出模块采用的稳压芯片型号分别是:稳压芯片NV1是LM138,稳压芯片NV2是LM138,稳压芯片NV3是LM150,稳压芯片NV1对应的输出回路电压调整范围为+5V—+18V,稳压芯片NV2对应的输出回路电压调整范围为-5V—-18V,稳压芯片NV3对应的输出回路电压调整范围为+20V—+30V。优选地,所述交流输入模块中,电阻R9与电容C14并联后,一端与接线端子P1的第一引脚相连,另一端与接线端子P1的第二引脚相连;电容C10和电容C15串联后一端与接线端子P1的第一引脚相连,另一端与接线端子P1的第二引脚相连,电容C10的一端和电容C15的一端相连,并共同接地;熔断器F1的一端与接线端子P1的第二引脚相连,熔断器F2的一端与接线端子P1的第一引脚相连。优选地,所述整流与滤波模块中,共模电感L3的第一引脚与熔断器F2的另一端相连,共模电感L3的第三引脚与熔断器F1的另一端相连,共模电感L3的第二引脚与电容C13的一端、电容C16的一端和整流元件VA1的第三引脚相连,共模电感L3的第一引荐与电容C11的另一端、电容C13的另一端和整流元件VA1的第二引脚相连;电容C11的另一端和电容C16的另一端相连后共同接地。优选地,所述光耦反馈模块中,输出电压可调的稳压芯片NV1的第一引脚与电阻R21的一端相连,电阻R21的另一端与电阻R23的一端以及光电耦合器U1输入侧的阳极相连,电阻R23的另一端和光电耦合器U1输入侧的阴极以及稳压管U2的第三引脚相连;光电耦合器U1输出侧的阳极与电阻R22的一端相连,光电耦合器U1输出侧的阴极与电容C36的一端和端子排P2的第一引脚相连;电容C36的另一端与电阻R22的另一端相连;光电耦合器U1输出侧的阳极与驱动芯片IC1的第一引脚以及驱动芯片IC1的第二引脚相连,电容C21与电阻R14并联,电容C21的一端与驱动芯片IC1的第一引脚相连,电容C21的另一端与驱动芯片IC1的第二引脚相连。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方案的输出具有大增益、宽范围的特点。改变了传统开关电源输出电压等级固定、较难调整的状况,从而使适用范围大大增加。可以通过调节稳压芯片,宽范围改变各路输出的电压等级。且对不同电压等级的负载适应性较好,且驱动能力较强,特别适用于大功率、大电流的负载。整个电路具有结构紧凑、体积小、功率大和输出稳压精度高等特点。2.本方案中,稳压芯片、稳压管、反馈调节稳压等多重稳压措施保证输出电压的电压调整率较小,输出电压波动小,闪变发生率小,且受负载变化的影响较小。本方案可使输出精度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3.本方案通过采用抗干扰能力强的可靠的驱动芯片,并优化电路拓扑结构,尽可能抑制了噪声,从而加强了抗干扰的能力。4.改造了传统的无源滤波结构,采用EMI高频滤波方式,对较宽频带上的谐波均有较好的滤除作用。提升了滤波效果,既避免了谐波进入电网,造成对整个电网的影响,也避免了谐波进入后续模块,使后续模块中的器件发生故障,造成系统性崩溃。抑制了电力电子技术高频化所带来的EMI问题,符合EMC设计标准,产品绿色环保无谐波污染。5.针对整流模块普遍存在的功率因数偏低的问题,特别设计了功率因数补偿电路,就地补偿,避免大量无功功率的流动,有效提升了功率因数,减小了损耗。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原理图;图2是本技术的电路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或特征与其他器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或构造之上”的器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具有基准电压反馈网络的反激式直流稳压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交流输入模块、整流与滤波模块、变流与控制模块、稳压与输出模块和光耦反馈模块;所述交流输入模块用于与外界电网电气连接,并将电网中电能送入后续模块;具体为,电阻R9与电容C14并联后,一端与两引脚接线端子P1的第一引脚相连,另一端与两引脚接线端子P1的第二引脚相连。电容C10和电容C15串联后一端与两引脚接线端子P1的第一引脚相连,另一端与两引脚接线端子P1的第二引脚相连。电容C10的一端和电容C15的一端相连,并共同接地。熔断器F1的一端与两引脚接线端子P1的第二引脚相连,熔断器F2的一端与两引脚接线端子P1的第一引脚相连。整流与滤波模块主要部件是整流桥和滤波器。为解决传统桥式整流所带来的谐波问题,专门设计拥有新式拓扑结构了滤波器。传统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具有基准电压反馈网络的反激式直流稳压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交流输入模块、整流与滤波模块、变流与控制模块、稳压与输出模块和光耦反馈模块;所述交流输入模块用于与外界电网电气连接,并将电网中电能送入后续模块;其特征在于:/n所述整流与滤波模块采用CLC拓扑结构并在整流桥的前后电路上分别设置滤波结构;/n所述稳压与输出模块通过隔离变压器与主电路的高压部分分开,并输出多路电压;/n所述光耦反馈模块用于对多路电压的采样,并送入变流与控制模块内进行比较,达到反馈控制的功能,减小输出电压的误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基准电压反馈网络的反激式直流稳压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交流输入模块、整流与滤波模块、变流与控制模块、稳压与输出模块和光耦反馈模块;所述交流输入模块用于与外界电网电气连接,并将电网中电能送入后续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整流与滤波模块采用CLC拓扑结构并在整流桥的前后电路上分别设置滤波结构;
所述稳压与输出模块通过隔离变压器与主电路的高压部分分开,并输出多路电压;
所述光耦反馈模块用于对多路电压的采样,并送入变流与控制模块内进行比较,达到反馈控制的功能,减小输出电压的误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基准电压反馈网络的反激式直流稳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变流与控制模块采用的驱动芯片IC1的型号是UC3845N。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基准电压反馈网络的反激式直流稳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压与输出模块采用的稳压芯片型号分别是:稳压芯片NV1是LM138,稳压芯片NV2是LM138,稳压芯片NV3是LM150,稳压芯片NV1对应的输出回路电压调整范围为+5V—+18V,稳压芯片NV2对应的输出回路电压调整范围为-5V—-18V,稳压芯片NV3对应的输出回路电压调整范围为+20V—+30V。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基准电压反馈网络的反激式直流稳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交流输入模块中,电阻R9与电容C14并联后,一端与接线端子P1的第一引脚相连,另一端与接线端子P1的第二引脚相连;电容C10和电容C15串联后一端与接线端子P1的第一引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强郭晓钰徐嘉成李丹丹杜艳红吕海英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农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