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振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757336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8 22:1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减少铆钉中产生的剪切应力以及止动转矩的减振装置。减振装置(1)包括:绕旋转轴(X)旋转并且被传递来自飞轮(2)动力的第一旋转体(100);至少具有绕旋转轴旋转的第一板(201)和与第一板相对地配置且绕旋转轴与第一板一体地旋转的第二板(202)的第二旋转体(200),动力从第一旋转体被传递至第一板;绕旋转轴相对于第二旋转体相对旋转的第三旋转体(300);在沿径向与动力从第一旋转体传递到第一板的位置分离的位置使第一板和第二板成为一体的紧固件(250);使第二旋转体和第三旋转体在旋转方向上弹性连结的弹性机构部(400),在第一板设有对规定扭转角以上的第三旋转体的相对旋转进行限制的限制部(210)。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减振装置
在本申请中公开的技术涉及一种减振装置。
技术介绍
在车辆等中,在发动机等驱动源与变速器之间的转矩传递路径上设有吸收从该驱动源朝向该变速器传递的转矩的振动的减振装置,减振装置例如安装在离合装置中。作为减振装置的一般结构,已知有如下技术:使螺旋弹簧介于作为能够彼此相对旋转的输入部件的圆盘板与作为输出部件的轮毂之间,并利用螺旋弹簧的弹性变形来吸收由转矩的变动引起的扭转方向的振动并使该振动衰减。作为具体的减振装置的结构,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减振装置,包括:衬板(专利文献1中的附图标记14);作为从该衬板被传递动力的减振部的输入侧零部件的两个侧板(相当于上述圆盘板,专利文献1中的附图标记17以及18);一体地固定衬板以及两个侧板的铆钉(专利文献1中的附图标记19);以及轮毂(专利文献1中的附图标记25),通过设置于两个侧板的止动部(专利文献1中的附图标记17b以及18b)来限制轮毂的相对旋转。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272853号说明书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减振装置中,由于从衬板向两个侧板的动力传递始终是在铆钉上进行的,因此可能会在该铆钉中产生剪切应力。例如,在使用电机等作为车辆等中的驱动源的情况下,由于其惯性力也会产生影响而该剪切应力会变大,因此必须采取使铆钉直径变大的等其他的对策。另一方面,在配置空间以及成本方面,在铆钉直径的大小上也存在限制。另外,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减振装置中,由于铆钉和止动部配置于在周向上重叠的位置,因此存在施加到止动部的负载的一部分也会传播至铆钉这样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在此,通过各种实施方式,提供一种减少铆钉中产生的剪切应力以及止动转矩的减振装置。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一方式的减振装置包括:第一旋转体,该第一旋转体绕旋转轴旋转,并且动力从飞轮被传递至该第一旋转体;第二旋转体,该第二旋转体至少具有第一板和第二板,动力从所述第一旋转体被传递至所述第一板,并且所述第一板绕所述旋转轴旋转,所述第二板与所述第一板相对地配置,并且所述第二板绕所述旋转轴而与所述第一板一体地旋转;第三旋转体,该第三旋转体绕所述旋转轴而相对于所述第二旋转体相对旋转;紧固件,该紧固体在沿径向与从所述第一旋转体向所述第一板传递动力的位置分离的位置使所述第一板和所述第二板成为一体;以及弹性机构部,该弹性机构部使所述第二旋转体和所述第三旋转体在旋转方向上弹性连结,在所述第一板设有限制部,该限制部对规定扭转角以上的所述第三旋转体的相对旋转进行限制。根据该结构的减振装置,由于从第一旋转体向第二旋转体的动力传递不经由紧固件而执行,因此能够减少在该紧固件中产生的剪切应力。另外,在一方式的所述减振装置中,优选的是,所述限制部相对于所述紧固件而设置于径向内侧。通过设定为该结构,能够提供一种能够减少紧固件中产生的止动转矩的减振装置。另外,在一方式的减振装置中,优选在所述第一板设有在周向上延伸并且支承所述限制部的肋部。通过设定为该结构,能够提高限制部的强度。另外,在一方式的减振装置中,优选在所述第一板设有分隔部和一对加强肋部,所述分隔部在径向上延伸,所述一对加强肋部在径向上延伸,并以在周向上夹着所述分隔部的方式支承所述分隔部,所述限制部为所述分隔部的周向端面。通过设定为该结构,也能够提高限制部的强度。另外,在一方式的所述减振装置中,优选所述紧固件具有:在径向上引导所述第一板的第一紧固部、以及在径向上引导所述第二板的第二紧固部,所述第一紧固部和所述第二紧固部在轴向上分离。通过设定为该结构,能够在所述第一板和所述第二板与所述紧固件紧固时,能够使施加到所述第一板(以及所述第二板)的拉伸加工、也即在轴向上形成的台阶加工的该台阶的深度与该紧固位置对应地变浅,因此所述第一板(以及所述第二板)的成形性提高,且所述第一板(以及所述第二板)的强度提高。技术的效果根据各种实施方式,能够提供一种减少铆钉中产生的剪切应力以及止动转矩的减振装置。附图说明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一实施方式的减振装置的结构的概略俯视图。图2是示意性地放大表示图1所示的减振装置的一部分的结构的概略立体图。图3是示意性地放大表示图1所示的减振装置的一部分的结构的概略立体图。图4是从A-A’线向R侧观察并示意性地表示图1所示的减振装置的结构的概略剖视图。图5是进一步示意性地表示一实施方式的减振装置的结构的概略俯视图。图6是示意性地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减振装置的结构的概略剖视图。图7是示意性地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减振装置的结构的概略剖视图。图8是示意性地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减振装置的结构的概略立体图。图9是示意性地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减振装置的结构的概略立体图。图10是表示在第五实施方式的减振装置中轮毂相对于圆盘板以规定扭转角相对旋转的状态的概略立体图。图11是示意性地表示第六实施方式的减振装置的结构的概略立体图。图12是示意性地表示组装在第六实施方式的减振装置中的轮毂的概略俯视图。图13是表示在第六实施方式的减振装置中轮毂相对于圆盘板以规定扭转角相对旋转的状态的概略立体图。图14是示意性地放大表示第七实施方式的减振装置的一部分的结构的概略立体图。符号说明1减振装置2飞轮100第一旋转体(衬板)101罩板102支撑板200第二旋转体(圆盘板)201第一板202第二板210限制部210x分隔部213、214一对加强肋部211肋部250紧固件(铆钉)251第一紧固部252第二紧固部300第三旋转体(轮毂)400弹性机构部410弹性体X旋转轴。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技术的各种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附图中,对于共同的结构要素标注同一附图标记。另外,需要留意的是,为了便于说明,在某些附图中所表现的结构要素有时在另外的附图中被省略。进一步,需要注意的是附图并不一定是按照正确的比例尺记载。1.减振装置的结构一边参照图1至图5,一边对一实施方式的减振装置的整体结构的概要进行说明。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一实施方式的减振装置1的结构的概略俯视图。图2以及图3是示意性地放大表示图1所示的减振装置1的一部分的结构的概略立体图。图4是从A-A’线向R侧观察并示意性地表示图1所示的减振装置的结构的概略剖视图。图5是进一步示意性地表示一实施方式的减振装置1的结构的概略俯视图。此外,图2表示在后述的圆盘板200与轮毂300之间不产生相对旋转的状态,图3表示轮毂300相对于圆盘板200以规定的扭转角相对旋转的状态。一实施方式的减振装置1例如通过被夹压在飞轮2与压板5之间而将来自发动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第一旋转体,该第一旋转体绕旋转轴旋转,并且动力从飞轮被传递至该第一旋转体;/n第二旋转体,该第二旋转体至少具有第一板和第二板,动力从所述第一旋转体被传递至所述第一板,并且所述第一板绕所述旋转轴旋转,所述第二板与所述第一板相对地配置,并且所述第二板绕所述旋转轴而与所述第一板一体地旋转;/n第三旋转体,该第三旋转体绕所述旋转轴而相对于所述第二旋转体相对旋转;/n紧固件,该紧固体在沿径向与从所述第一旋转体向所述第一板传递动力的位置分离的位置使所述第一板和所述第二板成为一体;以及/n弹性机构部,该弹性机构部使所述第二旋转体和所述第三旋转体在旋转方向上弹性连结,/n在所述第一板设有限制部,该限制部对规定扭转角以上的所述第三旋转体的相对旋转进行限制。/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0809 JP 2019-1480551.一种减振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旋转体,该第一旋转体绕旋转轴旋转,并且动力从飞轮被传递至该第一旋转体;
第二旋转体,该第二旋转体至少具有第一板和第二板,动力从所述第一旋转体被传递至所述第一板,并且所述第一板绕所述旋转轴旋转,所述第二板与所述第一板相对地配置,并且所述第二板绕所述旋转轴而与所述第一板一体地旋转;
第三旋转体,该第三旋转体绕所述旋转轴而相对于所述第二旋转体相对旋转;
紧固件,该紧固体在沿径向与从所述第一旋转体向所述第一板传递动力的位置分离的位置使所述第一板和所述第二板成为一体;以及
弹性机构部,该弹性机构部使所述第二旋转体和所述第三旋转体在旋转方向上弹性连结,
在所述第一板设有限制部,该限制部对规定扭转角...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佐伯智洋岩崎靖久
申请(专利权)人: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