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态隔离带梯田及其构建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6754350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8 21:3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生态隔离带梯田及其构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在修整后的埂坎底部平铺土工布;(2)在土工布上堆垒加筋土;(3)将土工布远离埂坎的一端向上向内翻折,包裹加筋土;(4)在土工布翻折的一端的上部继续堆垒加筋土,修整后形成第一层加筋土护坎结构;(5)继续向上构建多层加筋土护坎结构,直到高出埂坎上侧的田面的高度并形成田埂;(6)修整埂坎上侧和下侧的田面;(7)在埂坎下侧的田面内侧靠近埂坎开挖多个矩形水槽,矩形水槽间隔布置,且长度方向与埂坎平行: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土工布包裹加筋土形成稳定结构的埂坎,同时,在埂坎的下部的田面上开挖集水坑,更好地聚集水分和养料,以保证田面的水分与养料的供给。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生态隔离带梯田及其构建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生态梯田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生态隔离带梯田及其构建方法。
技术介绍
云南干热河谷区是中国典型的生态脆弱带和生态系统退化区域之一,该区为高山峡谷地貌,其特点是坡地多、平地少,并且地形封闭、地质条件不稳定、土层浅薄,峡谷陡坡。区域一年中日均温≥10℃的超过350天,光热资源丰富,炎热少雨,水土流失严重,生态十分脆弱。不合理的陡坡垦殖进一步导致局部植被退化、水土流失加剧、耕地肥力下降、景观破碎严重。目前,在土地整治中修筑反坡式梯田化是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涵养田面水分和提升耕地生产力的有效方式。但在修筑梯田的过程中,人人通常侧重于对平台的规划设计与平整,往往忽视了平台之间的土坎,在如何更好地利用梯田面的水分和快速培肥方面欠考虑,以致梯田修成后由于土坎的不稳定和耕地土壤缺水少肥,造成土地生产力再次下降,也破坏了农田生态景观,因此,亟待一种能够保持土坎的稳定、蓄水保肥和增强农田景观的梯田构建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生态隔离带梯田及其构建方法,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采用土工布包裹加筋土形成稳定结构的埂坎,同时,在埂坎的下部的田面上开挖集水坑,更好地聚集水分和养料,以保证田面的水分与养料的供给。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如下方案: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生态隔离带梯田的构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在修整后的埂坎底部平铺土工布;(2)在所述土工布上堆垒加筋土;(3)将所述土工布远离所述埂坎的一端向上向内翻折,包裹所述加筋土;(4)在所述土工布翻折的一端的上部继续堆垒所述加筋土,修整后形成第一层加筋土护坎结构;(5)重复步骤(1)-(4),继续向上构建多层所述加筋土护坎结构,直到高出所述埂坎上侧的田面的高度并形成田埂;(6)修整所述埂坎上侧和下侧的田面;(7)在所述埂坎下侧的田面内侧靠近所述埂坎开挖多个集水坑,所述集水坑为矩形水槽,所述矩形水槽间隔布置,且长度方向与所述埂坎平行。优选地,步骤(6)中,修整田面使得所述梯田形成反坡梯田,地表径流能够顺着田面流向所述集水坑内。优选地,步骤(7)中,沿同一水平线开挖所述矩形水槽,所述矩形水槽长50cm,宽40cm,高45cm,相邻所述矩形水槽间距3m以上。优选地,步骤(3)中所述土工布包裹所述加筋土后形成膨胀部,所述膨胀部内部的所述加筋土与步骤(4)堆垒的所述加筋土相连,形成所述土工布弯曲的一端埋入所述加筋土中的结构。优选地,步骤(1)中,所述土工布采用无纺土工布,沿所述埂坎的长度方向上平铺一块或多块,质量标准为200-300g/m3。优选地,所述加筋土为伴有混合种子和加固土体结构试剂的土壤;所述混合种子包括三叶草、紫云英、苜蓿。优选地,步骤(5)中,每层所述加筋土护坎结构的厚度为300-500mm;被所述加筋土压占的下层的所述土工布的宽度至少为400mm。优选地,所述埂坎的倾角为65~80°。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生态隔离带梯田,应用所述的生态隔离带梯田的构建方法进行构建,包括多个埂坎以及与所述埂坎相连的田面;所述埂坎包括多层加筋土护坎结构,每层所述加筋土护坎结构包括土工布和包裹在所述土工布内的加筋土;所述埂坎下侧的田面内侧靠近所述埂坎设置有多个集水坑,所述集水坑为矩形水槽,所述矩形水槽间隔布置,且长度方向与所述埂坎平行。优选地,所述梯田采用反坡梯田,地表径流能够顺着田面流向所述集水坑内;沿同一水平线上开挖有所述矩形水槽,所述矩形水槽长50cm,宽40cm,高45cm,相邻所述矩形水槽间距3m以上。本专利技术相对于现有技术取得了以下技术效果:(1)本专利技术采用能够降解、无毒、抗拉能力强的无纺土工布来包裹添加有混合种子和加固土体结构试剂的加筋土,埂坎形态最终将恢复为近自然的植被覆盖状,有利于在提升埂坎强度,减少一定的埂坎占地、有效提高耕地有效利用面积和农业生产效益的同时,防治坡地水土流失、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在此基础上,在埂坎下侧的田面上开挖集水坑即矩形水槽,可以在雨天积蓄降雨和从上一个斜坡面流下的水分以及地下渗流,同时也可将秸秆、枯枝落叶等填放在槽内进行堆肥,以保证田面的水分与养料的供给;(2)本专利技术不再需要装填生态袋,利用土工布能够在埂坎长度方向上大面积施工,并能够更好的利用工程机械设备堆垒土壤,能够显著的降低工作量,提高施工效率;(3)本专利技术将土工布一端向上向内翻折,包裹堆垒的加筋土,形成多层加筋土护坎结构,每层加筋土护坎结构与上层的加筋土护坎结构之间,不仅有土工布分隔,还存在加筋土的连接,从而形成更加稳定的埂坎结构,同时,加筋土护坎结构与原有的埂坎之间通过加筋土进行连接,更进一步的增加了新埂坎结构与原有埂坎结构连接的稳定性,有利于在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减少一定的埂坎占地,提升埂坎强度,提高耕地有效利用面积和农业生产效益。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生态隔离带梯田的断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集水坑积蓄降雨、地表径流和地下渗流示意图;其中,1、加筋土;2、土工布;3、膨胀部;4、集水坑;5、田面;6、原地面线;7、植被;8、降雨;9、地表径流;10、地下渗流。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生态隔离带梯田及其构建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采用土工布包裹加筋土形成稳定结构的埂坎,同时,在埂坎的下部的田面上开挖集水坑,更好地聚集水分和养料,以保证田面的水分与养料的供给。为使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生态隔离带梯田的构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对现有的原地面线6进行修整,先修整出埂坎,成倾斜的断面结构,并且根据计算,确定该断面结构的倾角,该倾角要小于自然休止角,以进一步保证后续堆垒加筋土1后的稳定性;在修整后的埂坎底部平铺土工布2,需要注意的是,土工布2的长度方向与埂坎的长度方向平行,其宽度经计算得出,以能够包裹加筋土1后形成一层加筋土护坎结构;(2)在土工布2上堆垒加筋土1,可以采用大型的工程机械进行堆垒,将加筋土1堆垒在土工布2上并且与原有的埂坎相接触连接,待加筋土1内的种子成长后形成植被7,植被7的根部会进一步的深入到原有埂坎结构内,从而形成更加稳固的埂坎结构;土工布2远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生态隔离带梯田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n(1)在修整后的埂坎底部平铺土工布;/n(2)在所述土工布上堆垒加筋土;/n(3)将所述土工布远离所述埂坎的一端向上向内翻折,包裹所述加筋土;/n(4)在所述土工布翻折的一端的上部继续堆垒所述加筋土,修整后形成第一层加筋土护坎结构;/n(5)重复步骤(1)-(4),继续向上构建多层所述加筋土护坎结构,直到高出所述埂坎上侧的田面的高度并形成田埂;/n(6)修整所述埂坎上侧和下侧的田面;/n(7)在所述埂坎下侧的田面内侧靠近所述埂坎开挖多个集水坑,所述集水坑为矩形水槽,所述矩形水槽间隔布置,且长度方向与所述埂坎平行。/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生态隔离带梯田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在修整后的埂坎底部平铺土工布;
(2)在所述土工布上堆垒加筋土;
(3)将所述土工布远离所述埂坎的一端向上向内翻折,包裹所述加筋土;
(4)在所述土工布翻折的一端的上部继续堆垒所述加筋土,修整后形成第一层加筋土护坎结构;
(5)重复步骤(1)-(4),继续向上构建多层所述加筋土护坎结构,直到高出所述埂坎上侧的田面的高度并形成田埂;
(6)修整所述埂坎上侧和下侧的田面;
(7)在所述埂坎下侧的田面内侧靠近所述埂坎开挖多个集水坑,所述集水坑为矩形水槽,所述矩形水槽间隔布置,且长度方向与所述埂坎平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隔离带梯田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6)中,修整田面使得所述梯田形成反坡梯田,地表径流能够顺着田面流向所述集水坑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隔离带梯田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7)中,沿同一水平线开挖所述矩形水槽,所述矩形水槽长50cm,宽40cm,高45cm,相邻所述矩形水槽间距3m以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生态隔离带梯田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所述土工布包裹所述加筋土后形成膨胀部,所述膨胀部内部的所述加筋土与步骤(4)堆垒的所述加筋土相连,形成所述土工布弯曲的一端埋入所述加筋土中的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淑霞余建新郑宏刚陈飞林黎李杨赵永丽王红伟张奎勇
申请(专利权)人:云南农业大学云南远科土地整治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云南;5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