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沥青道路结构及其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6753919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8 21:31
本申请涉及一种沥青道路结构及其施工方法,该沥青道路结构包括面层和基层,基层两侧设有路缘结构,路缘结构可以蓄水及排水,面层上表面的高度由中间向两侧逐渐降低,面层上表面中间位置设有沿长度方向延伸的出水槽,路缘结构通过出水管与出水槽连接,路缘结构可将收集的雨水通过出水管引流至出水槽用于对路面进行降温,起到雨水回收利用、节能环保,节省人力物力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沥青道路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本申请涉及道路工程
,尤其是涉及一种沥青道路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沥青道路具有施工快、易养护、行车舒适等优点,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广泛采用的高级道路。但是沥青道路也具有显著的缺点,例如,对太阳辐射的吸收极强,对温度变化的敏感度很高。同时,由于道路的热导率很低,道路吸收的太阳辐射热很容易积聚在道路内部,难以释放到路表及上方空气中。在夏季,南方部分城市道路、钢桥面的沥青道路温度甚至高达60~70°C,道路高温可迅速改变沥青混合料的粘弹性,加剧车辙等病害的产生,显著缩短沥青道路的服务寿命,进而威胁道路交通安全。此外,道路高温还会加剧城市“热岛效应”,降低城镇居民生活的舒适性。传统对沥青道路的降温方式采用洒水车洒水降温,比较消耗人力物力,不环保。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更节能环保,本申请提供一种沥青道路结构及其施工方法。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沥青道路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沥青道路结构,包括基层和面层,所述面层上表面的高度由中间向两侧逐渐降低,所述面层沿着长度方向分隔为若干单元,每个单元的面层上表面中间位置沿长度方向设置有出水槽,出水槽的两端封闭,每个单元的面层两侧设有路缘结构,所述路缘结构包括高度位置位于面层最高点以上的第一水槽和高度位置位于面层上表面边缘位置以下的第二水槽,所述第二水槽靠近面层上表面边缘的位置设有进水口;第一水槽和第二水槽长度方向的两端均封闭;所述第一水槽底部设有埋设于面层内且与出水槽连通的出水管,出水管上连接有第一阀门;所述第二水槽与第一水槽之间设有送水结构,所述送水结构包括设置于面层的减速装置,所述减速装置包括埋设于面层内的安装框、上下滑动安装于安装框上的碾压板,碾压板无车辆碾压状态下高出面层上表面,所述碾压板与安装框之间设有驱使碾压板复位的复位件;所述送水结构还包括安装于碾压板上伴随碾压板上下运动的活塞、以及安装于安装框上供活塞滑动的活塞筒,送水结构还包括与活塞筒连通的中转筒、连接中转筒与第二水槽底部的第一送水管、连接中转筒与第一水槽的第二送水管,所述第一送水管上连接有供第二水槽向中转筒单向流通的第一单向阀,所述第二送水管上连接有供中转筒向第一水槽流通的第二单向阀,所述第一水槽顶部设有第一溢流孔。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下雨的时候,由于面层上表面的高度由中间向两侧逐渐降低,且第二水槽位于面层上表面边缘以下,通过进水口使得第二水槽可以对雨水进行收集。送水结构可以将第二水槽的水输送至第一水槽,由于第一水槽的高度位置位于面层最高点以上,且第一水槽通过出水管与出水槽连接,因此当打开第一阀门时,第一水槽内的水可以在自重作用下流动至出水槽中,由于出水槽的位置位于面层中间,为最高位,因此当出水槽水满时,水会向两侧流动,从而流动至面层上,通过水分的蒸发实现对路面降温,多余的水再次流动至第二水槽中进行收集。送水结构在车辆碾压碾压板时,带动活塞向下运动,将中转筒内的水通过第二送水管压入第一水槽中,车辆离开碾压板后,碾压板在复位件的作用下复位,第二水槽内的水流动进入中转筒,等待下一次的输送。采用上述结构在无需对路面进行降温时,可通过车辆的行驶将第二水槽内的水输送至第一水槽中以备需要对路面进行降温时使用。当第一水槽内的水充满后多余的水可以通过第一溢流孔排放。采用本申请的结构可以对雨水进行有效的回收利用,并用于对路面进行降温,节能环保。优选的,所述安装框底部固定连接有滑套,所述碾压板下方固定连接有滑动柱,滑动柱的下端设有限位凸沿,所述限位凸沿滑动于滑套内,所述滑套上端开设有供滑动柱滑动的通口,所述复位件为套设于滑动柱的弹簧,弹簧的上端抵接于碾压板,弹簧的下端抵接于滑套的上端面。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碾压板受到碾压时,弹簧被压缩,碾压板带动滑动柱向下滑动,当碾压板未受到碾压时,弹簧将碾压板向上撑起,限位凸沿抵接于滑套的上端内壁对碾压板的初始高度进行限定。优选的,所述滑套、滑动柱、弹簧沿碾压板的长度方向设置有若干组。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碾压板实现上下滑动更加地稳定。优选的,所述第二排水槽侧壁上部开设有第二溢流孔。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第二水槽内水满时,可以通过第二溢流孔进行排放,从而使得第二水槽可以作为路面排水设施。优选的,所述第一水槽设有外接进水管,所述外接进水管上设有第二阀门。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对路面进行降温,但第一水槽内水量不足时,可以打开第二阀门,通过外接进水管对第一水槽进行注水,以满足日常对路面降温的需要。优选的,所述进水口处设有过滤网。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过滤网可以过滤雨水中的杂质,使得第二水池内的水保持较为清洁的状态。优选的,所述出水槽上覆盖有保护盖,保护盖延伸至出水槽的两侧,保护盖与面层上表面间形成出水间隙。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保护盖可以遮蔽出水槽的上侧,但不影响出水槽水满时向两侧溢水,从而避免出水槽中落入杂物或者被破坏。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沥青道路结构的施工方法,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沥青道路结构的施工方法,包含以下步骤:S1、基层施工;S2、路缘结构施工,通过混凝土浇筑或采用预制构件拼接的方式对基层两侧的路缘结构进行施工;S3、将第一送水管、第二送水管的一端与路缘结构连接,第一送水管、第二送水管另一端延伸至基层上方;S4、对第一送水管、第二送水管所在位置的面层进行施工,两侧支设模板,并于中部逐层摊铺,摊铺时通过模板阻隔预留减速装置的安装空间,待该处面层施工完成后,拆除模板,将减速装置安装至预留的安装空间中,并将第一送水管和第二送水管延伸至基层上方的一端与减速装置上的中转筒连接;S5、在出水管的预埋位置通过模板阻隔预留空间,并完成其余面层施工;S6、在面层中间位置沿长度方向通过开槽机开凿出水槽;S7、在出水管预埋位置固定出水管,并将出水管的一端与路缘结构连接,另一端延伸至出水槽高度位置固定;S9、在出水管固定位置人工进行面层摊铺,使得该处面层施工完成后,该处出水槽与前后出水槽相连通。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较为方便地对上述的沥青道路结构进行施工,并达到既定的施工质量。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可以用于路面排水;2.实现对雨水的回收利用;3.方便对路面进行降温,节省人力物力。附图说明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平面示意图;图2是图1中A-A处的剖视示意图;图3是图2中A部分的放大示意图;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凸显路缘结构的示意图;图5是图3中A1部分的放大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面层;2、出水槽;3、路缘结构;4、出水管;5、减速装置;6、基层;7、第一水槽;8、第二水槽;9、进水口;10、过滤网;11、第一阀门;12、外接进水管;13、第二阀门;14、第一溢流孔;15、第二溢流孔;16、第一送水管;17、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沥青道路结构,包括基层(6)和面层(1),其特征在于:所述面层(1)上表面的高度由中间向两侧逐渐降低,所述面层(1)沿着长度方向分隔为若干单元,每个单元的面层(1)上表面中间位置沿长度方向设置有出水槽(2),出水槽(2)的两端封闭,每个单元的面层(1)两侧设有路缘结构(3),所述路缘结构(3)包括高度位置位于面层(1)最高点以上的第一水槽(7)和高度位置位于面层(1)上表面边缘位置以下的第二水槽(8),所述第二水槽(8)靠近面层(1)上表面边缘的位置设有进水口(9);第一水槽(7)和第二水槽(8)长度方向的两端均封闭;所述第一水槽(7)底部设有埋设于面层(1)内且与出水槽(2)连通的出水管(4),出水管(4)上连接有第一阀门(11);/n所述第二水槽(8)与第一水槽(7)之间设有送水结构,所述送水结构包括设置于面层(1)的减速装置(5),所述减速装置(5)包括埋设于面层(1)内的安装框(20)、上下滑动安装于安装框(20)上的碾压板(24),碾压板(24)无车辆碾压状态下高出面层(1)上表面,所述碾压板(24)与安装框(20)之间设有驱使碾压板(24)复位的复位件;/n所述送水结构还包括安装于碾压板(24)上伴随碾压板(24)上下运动的活塞(26)、以及安装于安装框(20)上供活塞(26)滑动的活塞筒(27),送水结构还包括与活塞筒(27)连通的中转筒(28)、连接中转筒(28)与第二水槽(8)底部的第一送水管(16)、连接中转筒(28)与第一水槽(7)的第二送水管(17),所述第一送水管(16)上连接有供第二水槽(8)向中转筒(28)单向流通的第一单向阀(18),所述第二送水管(17)上连接有供中转筒(28)向第一水槽(7)流通的第二单向阀(19),所述第一水槽(7)顶部设有第一溢流孔(14)。/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沥青道路结构,包括基层(6)和面层(1),其特征在于:所述面层(1)上表面的高度由中间向两侧逐渐降低,所述面层(1)沿着长度方向分隔为若干单元,每个单元的面层(1)上表面中间位置沿长度方向设置有出水槽(2),出水槽(2)的两端封闭,每个单元的面层(1)两侧设有路缘结构(3),所述路缘结构(3)包括高度位置位于面层(1)最高点以上的第一水槽(7)和高度位置位于面层(1)上表面边缘位置以下的第二水槽(8),所述第二水槽(8)靠近面层(1)上表面边缘的位置设有进水口(9);第一水槽(7)和第二水槽(8)长度方向的两端均封闭;所述第一水槽(7)底部设有埋设于面层(1)内且与出水槽(2)连通的出水管(4),出水管(4)上连接有第一阀门(11);
所述第二水槽(8)与第一水槽(7)之间设有送水结构,所述送水结构包括设置于面层(1)的减速装置(5),所述减速装置(5)包括埋设于面层(1)内的安装框(20)、上下滑动安装于安装框(20)上的碾压板(24),碾压板(24)无车辆碾压状态下高出面层(1)上表面,所述碾压板(24)与安装框(20)之间设有驱使碾压板(24)复位的复位件;
所述送水结构还包括安装于碾压板(24)上伴随碾压板(24)上下运动的活塞(26)、以及安装于安装框(20)上供活塞(26)滑动的活塞筒(27),送水结构还包括与活塞筒(27)连通的中转筒(28)、连接中转筒(28)与第二水槽(8)底部的第一送水管(16)、连接中转筒(28)与第一水槽(7)的第二送水管(17),所述第一送水管(16)上连接有供第二水槽(8)向中转筒(28)单向流通的第一单向阀(18),所述第二送水管(17)上连接有供中转筒(28)向第一水槽(7)流通的第二单向阀(19),所述第一水槽(7)顶部设有第一溢流孔(1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沥青道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框(20)底部固定连接有滑套(21),所述碾压板(24)下方固定连接有滑动柱(22),滑动柱(22)的下端设有限位凸沿(23),所述限位凸沿(23)滑动于滑套(21)内,所述滑套(21)上端开设有供滑动柱(22)滑动的通口,所述复位件为套设于滑动柱(22)的弹簧(25),弹簧(25)的上端抵接于碾压板(24),弹簧(25)的下端抵接于滑套(2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颜宗武张丹娜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中设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