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合成液氨充装驰放气回收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737815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8 17:32
本新型涉及一种合成液氨充装驰放气回收管,包括承载机架、输送管、气体增压泵、液体增压泵、输送泵、pH传感器及控制电路,承载机架为柱状框架结构,输送管嵌于承载机架内,输送管包括气体输送支管、导流管体、控制阀及密封堵头,pH传感器至少三个,沿导流管体轴线均布在导流管体内表面,控制电路与承载机架外表面连接,并分别与气体增压泵、液体增压泵、输送泵、pH传感器电气连接。本新型一方面有效的简化了设备结构,也极大的降低了设备运行能耗;另一方面可有效的提高对氨气驰放气回收作业效率,并提高氨气回收也中氨含量浓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合成液氨充装驰放气回收管
本技术涉及一种驰放气回收装置,确切的是一种合成液氨充装驰放气回收管。
技术介绍
含氨驰放气回收设备在液氨生产、灌装等作业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对使用量巨大,但在实际使用中发现,当前所使用的气氨回收设备往往结构复杂,占地面积大,极易受到场地限制,且同时也增加了建设、维护及运行的成本,此外,当期的含氨驰放气回收设备在运行中,均不同程度回收液中氨含量低、氨溶解、中和效率低下,从而导致氨回收作业中物料损耗、运行能耗均相对较高。因此,针对这一问题,需要开发一种新型含氨驰放气回收装置,以满足实际使用的需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就在于克服上述不足,提供一种驰放气回收装置。该新型结构简单,集成化程度高,使用灵活方便,一方面有效的简化了设备结构,从而达到降低设备建设、维护难度及成本,同时也极大的降低了设备运行能耗;另一方面可有效的提高对氨气驰放气回收作业效率,并提高氨气回收也中氨含量浓度,从而达到提高氨气回收效率、降低物料损耗和能耗的目的。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合成液氨充装驰放气回收管,包括承载机架、输送管、气体增压泵、液体增压泵、输送泵、pH传感器及控制电路,承载机架为柱状框架结构,输送管至少一条,嵌于承载机架内并与承载机架轴线平行分布,输送管包括气体输送支管、导流管体、控制阀及密封堵头,导流管体为圆柱体管桩结构,其前端面与密封堵头连接,后端面与控制阀连接并通过控制阀与输送泵连通,气体输送支管位于导流管体内并与导流管体同轴分布,气体输送支管为环绕导流管体轴线呈螺旋状分布的管状结构,其前端面通过密封堵头位于导流管体外并与气体增压泵连通,后端面与导流管体后端间间距为10—30厘米,且气体输送支管后端面与密封堵头连接,侧表面均布若干透孔,导流管体前端面位置的侧表面设一个加液口并通过加液口与液体增压泵连通,pH传感器至少三个,沿导流管体轴线均布在导流管体内表面,气体增压泵、液体增压泵、输送泵及控制电路与承载机架外表面连接,且控制电路分别与气体增压泵、液体增压泵、输送泵、pH传感器电气连接。进一步的,所述输送管为两条及两条以上时,各输送管件相互并联,且每条输送管均与一个气体增压泵、液体增压泵、输送泵构成一个工作组,各工作组分别与控制电路电气连接。进一步的,所述气体输送支管侧表面与导流管体内表面间间距为导流管体半径的1/3—1/2,管径为导流管体管径的1/10—1/5。进一步的,所述导流管体和气体输送支管侧壁内表面均设至少一个压力传感器,所述压力传感器与控制电路电气连接。进一步的,所述的pH传感器中,其中一个pH传感器位于气体输送支管后端面与导流管体后端面之间位置。本新型结构简单,集成化程度高,使用灵活方便,一方面有效的简化了设备结构,从而达到降低设备建设、维护难度及成本,同时也极大的降低了设备运行能耗;另一方面可有效的提高对氨气驰放气回收作业效率,并提高氨气回收也中氨含量浓度,从而达到提高氨气回收效率、降低物料损耗和能耗的目的。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一种合成液氨充装驰放气回收管,包括承载机架1、输送管2、气体增压泵3、液体增压泵4、输送泵5、pH传感器6及控制电路7,承载机架1为柱状框架结构,输送管2至少一条,嵌于承载机架1内并与承载机架1轴线平行分布,输送管2包括气体输送支管21、导流管体22、控制阀23及密封堵头24,导流管体22为圆柱体管桩结构,其前端面与密封堵头24连接,后端面与控制阀23连接并通过控制阀23与输送泵5连通,气体输送支管21位于导流管体22内并与导流管体22同轴分布,气体输送支管21为环绕导流管体22轴线呈螺旋状分布的管状结构,其前端面通过密封堵头24位于导流管体22外并与气体增压泵3连通,后端面与导流管体22后端间间距为10—30厘米,且气体输送支管21后端面与密封堵头24连接,侧表面均布若干透孔26,导流管体22前端面位置的侧表面设一个加液口25并通过加液口25与液体增压泵4连通,pH传感器6至少三个,沿导流管体22轴线均布在导流管体22内表面,气体增压泵3、液体增压泵4、输送泵5及控制电路7与承载机架1外表面连接,且控制电路1分别与气体增压泵3、液体增压泵4、输送泵5、pH传感器6电气连接。其中,所述输送管2为两条及两条以上时,各输送管2件相互并联,且每条输送管2均与一个气体增压泵3、液体增压泵4、输送泵5构成一个工作组,各工作组分别与控制电路7电气连接。同时,所述气体输送支管3侧表面与导流管体22内表面间间距为导流管体22半径的1/3—1/2,管径为导流管体22管径的1/10—1/5。此外,所述导流管体22和气体输送支管21侧壁内表面均设至少一个压力传感器8,所述压力传感器8与控制电路7电气连接。进一步优化的,所述的pH传感器6中,其中一个pH传感器6位于气体输送支管21后端面与导流管体22后端面之间位置。本新型在具体实施中,首先对构成本新型的承载机架、输送管、气体增压泵、液体增压泵、输送泵、pH传感器及控制电路进行装配,然后将装配后的本新型的通过承载机架安装到指定的工作位置,安装时,可是承载机架与水平面呈任意夹角,然后将气体增压泵与液氨驰放气起源设备连通,将液体增压泵与外部去离子水、碱液等溶剂源连通,将输送泵与外部的氨液回收系统连通,最后将控制电路与外部供电系统连通即可完成本新型装配。在进行本新型运行中,首先通过由液体增压泵对溶剂增压并输送至输送管的导流管体并保压,然后通过气体增压泵对液氨驰放气起源设备的氨气增压后输送到导流管体内部的气体输送支管并保压;其中压力值均由各压力传感器进行检测,在保压过程中,由各pH传感器对溶剂的pH值进行检测,并在pH值达到设定参数后,在保持输送管内压力值恒定情况下,将输送管内溶解氨气的溶剂通过输送泵增压后并输送至外部的氨液回收系统中。其中在保压过程中,氨气通过气体输送支管的透孔持续溶解到溶剂中,由此实现持续向输送管内输送高压氨气,然后由高压氨气从透孔中溢流到导流管体内的气流实现对导流管体中溶剂驱动搅拌,从而达到提高溶解效率的目的。本新型在运行中,可通过对压力值调整和pH值变化,通过保压和泄压达到调整溶解中气氨溶解吸收浓度的目的。本新型结构简单,集成化程度高,使用灵活方便,一方面有效的简化了设备结构,从而达到降低设备建设、维护难度及成本,同时也极大的降低了设备运行能耗;另一方面可有效的提高对氨气驰放气回收作业效率,并提高氨气回收也中氨含量浓度,从而达到提高氨气回收效率、降低物料损耗和能耗的目的。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技术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技术的原理,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技术范围内。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合成液氨充装驰放气回收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合成液氨充装驰放气回收管包括承载机架、输送管、气体增压泵、液体增压泵、输送泵、pH传感器及控制电路,所述承载机架为柱状框架结构,所述输送管至少一条,嵌于承载机架内并与承载机架轴线平行分布,所述输送管包括气体输送支管、导流管体、控制阀及密封堵头,所述导流管体为圆柱体管桩结构,其前端面与密封堵头连接,后端面与控制阀连接并通过控制阀与输送泵连通,所述气体输送支管位于导流管体内并与导流管体同轴分布,所述气体输送支管为环绕导流管体轴线呈螺旋状分布的管状结构,其前端面通过密封堵头位于导流管体外并与气体增压泵连通,后端面与导流管体后端间间距为10—30厘米,且气体输送支管后端面与密封堵头连接,侧表面均布若干透孔,所述导流管体前端面位置的侧表面设一个加液口并通过加液口与液体增压泵连通,所述pH传感器至少三个,沿导流管体轴线均布在导流管体内表面,所述气体增压泵、液体增压泵、输送泵及控制电路与承载机架外表面连接,且控制电路分别与气体增压泵、液体增压泵、输送泵、pH传感器电气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合成液氨充装驰放气回收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合成液氨充装驰放气回收管包括承载机架、输送管、气体增压泵、液体增压泵、输送泵、pH传感器及控制电路,所述承载机架为柱状框架结构,所述输送管至少一条,嵌于承载机架内并与承载机架轴线平行分布,所述输送管包括气体输送支管、导流管体、控制阀及密封堵头,所述导流管体为圆柱体管桩结构,其前端面与密封堵头连接,后端面与控制阀连接并通过控制阀与输送泵连通,所述气体输送支管位于导流管体内并与导流管体同轴分布,所述气体输送支管为环绕导流管体轴线呈螺旋状分布的管状结构,其前端面通过密封堵头位于导流管体外并与气体增压泵连通,后端面与导流管体后端间间距为10—30厘米,且气体输送支管后端面与密封堵头连接,侧表面均布若干透孔,所述导流管体前端面位置的侧表面设一个加液口并通过加液口与液体增压泵连通,所述pH传感器至少三个,沿导流管体轴线均布在导流管体内表面,所述气体增压泵、液体增压泵、输送泵及控制电路与承载机架外表面连接,且控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盛建强李国中卫周建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金大地化工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