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产后盆底肌辅助锻炼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737260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8 17:21
一种产后盆底肌辅助锻炼装置,有效的解决了现如今盆底肌辅助训练设备比较匮乏的问题;包括两个前后轴向且呈弧形的托板,两个托板开口相背,左侧托板上开设有弧形且开口朝右的连接槽,连接槽内活动连接有支撑板,支撑板右端设有多个左右轴向且沿上下方向排布的圆管,圆管内同轴滑动连接有支柱,支柱左方设有位于圆管内的弹簧,支柱右端与右侧的托板固定连接,两个托板的上下两侧分别开设有通孔,左侧的两个通孔之间设有一根连接带,连接带左侧设有弹性带,弹性带左端设有第一固定带,右侧的两个通孔内分别设有第二固定带;此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构思新颖,实用性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产后盆底肌辅助锻炼装置
本技术涉及产后康复训练设备
,特别是一种产后盆底肌辅助锻炼装置。
技术介绍
女性从怀孕开始,妊娠期间子宫逐渐增大,胎儿及附属物重量的增加,使盆底肌这张“网”持续受重力压迫,从而导致孕妇盆底肌的慢性损伤,盆底肌肉逐渐松弛,为了增强盆底肌的练习,孕妇需要康复训练设备辅助完成盆底肌的康复训练,使盆底肌尽快康复,但现在相关的训练设备比较少,相应的辅助训练设备比较匮乏,不能满足孕妇的训练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本技术之目的就是提供一种产后盆底肌辅助锻炼装置,有效的解决了现如今盆底肌辅助训练设备比较匮乏的问题。其解决的技术方案是,本技术包括两个前后轴向且呈弧形的托板,两个托板开口相背,左侧托板上开设有弧形且开口朝右的连接槽,连接槽内活动连接有支撑板,支撑板右端设有多个左右轴向且沿上下方向排布的圆管,圆管内同轴滑动连接有支柱,支柱左方设有位于圆管内的弹簧,支柱右端与右侧的托板固定连接,两个托板的上下两侧分别开设有通孔,左侧的两个通孔之间设有一根连接带,连接带左侧设有弹性带,弹性带左端设有第一固定带,右侧的两个通孔内分别设有第二固定带。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两个托板一起使用,产妇可以通过托板挤压圆管内的弹簧,通过挤压锻炼产妇大腿内侧的肌肉和盆底肌,托板单个使用时,产妇可以通过第一固定带,将左侧的托板固定在生活中的一些固定物体上,通过拉伸练习训练大腿内侧的肌肉和盆底肌,辅助产妇完成盆底肌康复训练,两种锻炼方式均能辅助产妇训练,增加了产妇的锻炼方式,提高训练效果;此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构思新颖,实用性强。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主视轴测图。图2是本技术的全剖主视轴测图。图3是本技术图1中A的放大图。图4是本技术图1中B的放大图。图5是本技术图2中C的放大图。图6是本技术图2中D的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由图1至图6给出,包括两个前后轴向且呈弧形的托板1,两个托板1开口相背,左侧托板1上开设有弧形且开口朝右的连接槽2,连接槽2内活动连接有支撑板3,支撑板3右端设有多个左右轴向且沿上下方向排布的圆管4,圆管4内同轴滑动连接有支柱5,支柱5左方设有位于圆管4内的弹簧6,支柱5右端与右侧的托板1固定连接,两个托板1的上下两侧分别开设有通孔7,左侧的两个通孔7之间设有一根连接带8,连接带8左侧设有弹性带9,弹性带9左端设有第一固定带10,右侧的两个通孔7内分别设有第二固定带11。为了根据使用功能的不同,方便更换第二固定带11,所述的连接带8上下两侧分别设有多个第一纽扣12,连接带8上下两端分别开设有多个可与第一纽扣12配合的第一扣眼13,第二固定带11上设有多个第二纽扣14,第二固定带11左端开设有多个可与第二纽扣14配合的第二扣眼15。为了方便支撑板3与左侧的托板1连接,所述的连接槽2上下两端分别开设有卡槽16,支撑板3上下两端分别设有可与卡槽16配合且具有弹性的卡块17。为了防止支柱5与圆管4滑脱,所述的圆管4右端设有挡环18,支柱5左端设有挡板19,弹簧6位于挡板19的左方。为了方便连接第二固定带11,所述的上侧的第二固定带11的外表面设有第一魔术贴20,下侧的第二固定带11的内表面设有可与第一魔术贴20配合的第二魔术贴21。为了提高产妇使用时的舒适度,所述的托板1内侧设有海绵垫22。为了满足使用需求,所述的第二固定带11设置有四根。本技术使用时,具有两种锻炼方式,分别是夹腿练习和拉腿练习,在做夹腿练习时,将连接带8上的第一纽扣12解开,使连接带8与左侧的托板1脱离,换上第二固定带11,第二固定带11穿入通孔7内,并通过第二纽扣14与第二扣眼15配合,从而固定在左侧的托板1上,之后产妇坐在椅子上,托板1放置在产妇的两腿之间膝盖上侧的部位,并夹紧托板1,第二固定带11缠绕在产妇的腿部,并通过第一魔术贴20和第二魔术贴21配合,将托板1固定在产妇的腿上,之后产妇使用大腿内侧的肌肉带动盆底肌用力夹紧双腿,通过支柱5在圆管4内挤压弹簧6,锻炼产妇大腿内侧的肌肉和产妇的盆底肌,有助于产妇盆底肌的恢复;在进行拉腿练习时,用力向右拉圆管4,使卡块17发生弹性变形,从而与卡槽16脱离,进而将支撑板3右侧的结构与左侧的托板1脱离,此时将连接带8的上下两端分别插入左侧托板1上的通孔7内,并通过第一纽扣12与第一扣眼13配合固定稳定,第一固定带10通过打结的方式固定在生活中的一些固定的物体上,之后产妇将一只腿伸入托板1与连接带8之间,使用大腿内侧的肌肉和盆底肌,用力并拢双腿并牵拉弹性带9,从而锻炼产妇的盆底肌,有助于产妇盆底肌的恢复;本技术设置挡环18和挡板19,是为了防止支柱5与圆管4脱离。本技术在托板1的内侧设置海绵垫22,是为了提高产妇训练时的舒适度。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两个托板一起使用,产妇可以通过托板挤压圆管内的弹簧,通过挤压锻炼产妇大腿内侧的肌肉和盆底肌,托板单个使用时,产妇可以通过第一固定带,将左侧的托板固定在生活中的一些固定物体上,通过拉伸练习训练大腿内侧的肌肉和盆底肌,辅助产妇完成盆底肌康复训练,两种锻炼方式均能辅助产妇训练,增加了产妇的锻炼方式,提高训练效果;此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构思新颖,实用性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产后盆底肌辅助锻炼装置,包括两个前后轴向且呈弧形的托板(1),其特征在于,两个托板(1)开口相背,左侧托板(1)上开设有弧形且开口朝右的连接槽(2),连接槽(2)内活动连接有支撑板(3),支撑板(3)右端设有多个左右轴向且沿上下方向排布的圆管(4),圆管(4)内同轴滑动连接有支柱(5),支柱(5)左方设有位于圆管(4)内的弹簧(6),支柱(5)右端与右侧的托板(1)固定连接,两个托板(1)的上下两侧分别开设有通孔(7),左侧的两个通孔(7)之间设有一根连接带(8),连接带(8)左侧设有弹性带(9),弹性带(9)左端设有第一固定带(10),右侧的两个通孔(7)内分别设有第二固定带(11)。/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产后盆底肌辅助锻炼装置,包括两个前后轴向且呈弧形的托板(1),其特征在于,两个托板(1)开口相背,左侧托板(1)上开设有弧形且开口朝右的连接槽(2),连接槽(2)内活动连接有支撑板(3),支撑板(3)右端设有多个左右轴向且沿上下方向排布的圆管(4),圆管(4)内同轴滑动连接有支柱(5),支柱(5)左方设有位于圆管(4)内的弹簧(6),支柱(5)右端与右侧的托板(1)固定连接,两个托板(1)的上下两侧分别开设有通孔(7),左侧的两个通孔(7)之间设有一根连接带(8),连接带(8)左侧设有弹性带(9),弹性带(9)左端设有第一固定带(10),右侧的两个通孔(7)内分别设有第二固定带(1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产后盆底肌辅助锻炼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连接带(8)上下两侧分别设有多个第一纽扣(12),连接带(8)上下两端分别开设有多个可与第一纽扣(12)配合的第一扣眼(13),第二固定带(11)上设有多个第二纽扣(14),第二固定带(11)左端开设有多个可与第二纽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晓露徐明明黎玉莲
申请(专利权)人: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