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声器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729248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5 14: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声器件,包括上壳体、下壳体、以及位于所述上壳体与所述下壳体之间的扬声器,所述上壳体内表面开设有一凹槽,所述扬声器置于所述上壳体内表面,且与所述凹槽之间形成一密闭前腔,所述上壳体外表面开设有与所述前腔连通的一出声孔,所述出声孔位于所述扬声器的正上方方向,所述出声孔的上表面高出所述上壳体的外表面0.5mm‑1.5mm。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的电声器件发声均匀,声学性能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声器件
本技术涉及电子设备
,特别涉及一种电声器件。
技术介绍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电子设备进入千家万户,电声器件作为一种实现电和声交换的器件,能利用电磁感应、静电感应或压电效应等来完成电声转换,因其功能的实用性,电声器件被普遍运用于日常生活当中,在日常生活中,电声器件的声学性能成为了影响消费者购买的重要因素,越来越受到各大电子厂商的关注。现有技术中,电声器件包括壳体和与壳体连接的发声件,壳体与发声件之间形成一腔体,在壳体的侧边设有出声孔,然而这种结构容易导致电声器件内声音传递受阻,致使电声器件发声不均匀,声学性能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电声器件声学性能差的问题,有必要提供一种电声器件。本技术提出的电声器件,包括上壳体、下壳体、以及位于所述上壳体与所述下壳体之间的扬声器,所述上壳体内表面开设有一凹槽,所述扬声器置于所述上壳体内表面,且与所述凹槽之间形成一密闭前腔,所述上壳体外表面开设有与所述前腔连通的一出声孔,所述出声孔位于所述扬声器的正上方位置,所述出声孔的上表面高出所述上壳体的外表面0.5mm-1.5mm。上述电声器件,所述扬声器置于所述上壳体内表面,且与所述凹槽之间形成一密闭前腔,扬声器发出的声音可以在前腔内形成共振,增强了电声器件的声音强度,将出声孔设置在扬声器的正上方位置,在声音从前腔传递至出声孔时,防止部分声音被前腔侧壁阻隔而造成出声不均匀,所述出声孔的上表面高出所述外壳体的外表面0.5mm-1.5mm,降低了出声孔的高度,一方面减了少声音在出声孔中的反射时间,进一步减少了声音在出声孔中的消耗,另一方面有效的减少了前腔和出声孔整个腔体的容积,使声音在高频形成共振,解决了传统技术中电声器件声学性能差的问题。进一步的,所述出声孔靠近所述前腔一端部,沿高度中心线向所述前腔方向逐渐向外扩张。进一步的,所述前腔的侧壁壁面为斜面。进一步的,所述电声器件还包括位于所述上壳体与所述下壳体之间的密封泡棉,所述密封泡棉用于所述上壳体与所述下壳体的密封。进一步的,所述上壳体上设有多个骨位,所述骨位用于所述密封泡棉的贴合固定。进一步的,所述电声器件还包括所述上壳体四周分别向外延伸出的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上开设有一固定孔,所述固定孔用于所述上壳体与所述下壳体的固定。进一步的,所述上壳体一侧边上开设有一走槽,所述走槽用于电子线的走线。进一步的,所述上壳体内表面还设有多个限位骨架,多个所述限位骨架用于所述扬声器的贴合。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出的电声器件的爆炸图;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出的电声器件中上壳体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一实施例提出的电声器件中扬声器与上壳体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2的俯视图;图5为图4中沿A-A截面的剖视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技术,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技术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技术的若干实施例。但是,本技术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技术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请参阅图1至图5,本技术一实施例中的电声器件包括上壳体10、下壳体11、以及位于所述上壳体10与所述下壳体11之间的扬声器12,所述上壳体10内表面开设有一凹槽(图未示),所述扬声器12置于所述上壳体10内表面,且与所述凹槽之间形成一密闭前腔13,所述上壳体10外表面开设有与所述前腔13连通的一出声孔101,所述出声孔101位于所述扬声器12的正上方位置,所述出声孔101的上表面高出所述上壳体10的外表面0.5mm-1.5mm。本技术一实施例中提出的电声器件,所述扬声器12置于所述上壳体10内表面,且与所述凹槽(图未示)之间形成一密闭前腔13,扬声器12发出的声音可以在前腔13内形成共振,增强了电声器件的声音强度,将出声孔101设置在扬声器12的正上方位置,在声音从前腔13传递至出声孔101时,防止部分声音被前腔13侧壁阻隔而造成出声不均匀,所述出声孔101的上表面高出所述外壳体的外表面0.5mm-1.5mm,降低了出声孔101的高度,一方面减了少声音在出声孔101中的反射时间,进一步减少了声音在出声孔101中的消耗,另一方面有效的减少了前腔13和出声孔101整个腔体的容积,使声音在高频形成共振,解决了传统技术中电声器件声学性能差的问题。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出声孔101靠近所述前腔13一端部,沿高度中心线向所述前腔13方向逐渐向外扩张。所述前腔3的侧壁壁面为斜面。可以理解的,所述出声孔101的靠近前腔13的一端部沿高度中心线向前腔13方向向外扩张,以及将前腔13的壁面设为斜面可以有效的减少声音在前腔13传递时的能量消耗。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电声器件还包括位于所述上壳体10与所述下壳体11之间的密封泡棉14,所述密封泡棉14用于所述上壳体10与所述下壳体11的密封。所述上壳体10上设有多个骨位103,所述骨位103用于所述密封泡棉14的固定。可以理解的,密封泡棉14可以有效的防止电声器件前腔13与后腔中的声音相互干扰,所述上壳体10上设有多个骨位103,密封泡棉14卡在槽内,嵌入式设计更能保证前腔13与后腔的密闭性。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电声器件还包括所述上壳体10四周分别向外延伸出的固定板102,所述固定板102上开设有一固定孔102a,所述固定孔102a用于所述上壳体10与所述下壳体11的固定。具体实施时,所述上壳体10与所述下壳体11通过螺钉固定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上壳体10一侧边上开设有一走槽104,所述走槽104用于电子线的走线。具体实施时,电子线穿过走槽104通过打胶固定,打胶固定保证了前腔13的密封性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上壳体10内表面还设有限位骨架105,所述限位骨架105用于所述扬声器12的贴合。具体实施时,在上壳体10内表面打胶,后将扬声器12置于限位骨架105内的限位槽106中,扬声器12与上壳体10表面通过胶水固定,限位骨架105的设置保证了扬声器12安装的准确性。综上,本实用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声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壳体、下壳体、以及位于所述上壳体与所述下壳体之间的扬声器,所述上壳体内表面开设有一凹槽,所述扬声器置于所述上壳体内表面,且与所述凹槽之间形成一密闭前腔,所述上壳体外表面开设有与所述前腔连通的一出声孔,所述出声孔位于所述扬声器的正上方位置,所述出声孔的上表面高出所述上壳体的外表面0.5mm-1.5mm。/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声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壳体、下壳体、以及位于所述上壳体与所述下壳体之间的扬声器,所述上壳体内表面开设有一凹槽,所述扬声器置于所述上壳体内表面,且与所述凹槽之间形成一密闭前腔,所述上壳体外表面开设有与所述前腔连通的一出声孔,所述出声孔位于所述扬声器的正上方位置,所述出声孔的上表面高出所述上壳体的外表面0.5mm-1.5m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声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声孔靠近所述前腔一端部,沿高度中心线向所述前腔方向逐渐向外扩张。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声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腔的侧壁壁面为斜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声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声器件还包括位于所述上壳体与所述下壳体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魏安安
申请(专利权)人:江西联创宏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