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提升黄河故道小麦-玉米轮作区土壤生产力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6713302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5 14:0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提升黄河故道小麦‑玉米轮作区土壤生产力的方法,涉及作物栽培技术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将秸秆还田与耕作相结合的方法,玉米季免耕,小麦季一年旋耕,下一年耕翻,交替进行,不断提升黄河故道中低产田基础地力水平,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机械化生产水平,对实现中低产田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既有利于小麦与玉米增产,又能维持并促进土壤质量的缓慢提升,是黄河故道滨海土壤贫瘠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耕作模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提升黄河故道小麦-玉米轮作区土壤生产力的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作物栽培
,具体涉及一种提升黄河故道小麦-玉米轮作区土壤生产力的方法。
技术介绍
江苏省中低产田主要集中在苏北,约占全省中低产田总面积的65%,其中黄河故道地区是江苏省典型的中低产田片区,土壤母质沙性大,平整度差,有机质与全氮含量普遍较低,保水保肥能力弱。我国中低产田改造一直遵循“分类指导,连片治理”的原则,如针对丘陵地区提出了“蓄、引、提、调和节水灌溉相结合,增肥改土”的治理策略,针对低洼的圩区提出“灌排分开、高低分开、水旱分开,控制内河和地下水位”的“三分开、二控制”治理策略,针对平原地区开展了“深挖沟、形成网、分级控制”的农田沟系建设。上述治理中低产田的原则或方法多以治水整地为中心的工程治理,而对土壤培育、现代机械化栽培及水肥高效利用技术的开发和配套重视不足,已难以适应农村劳动力短缺和规模化生产的需求,使中低产田脆弱的生产能力无法通过生产方式转变和高技术应用获得提升,而发达国家养用结合的休闲型地力提升模式不适合我国高复种指数的国情。前人的研究显示,秸秆还田后在微生物作用下形成腐殖质,可促进土壤微粒的团聚作用及有机质的积累,增加土壤大团粒的形成,优化土壤结构,改善土壤的储水保墒性能,而种植饲料油菜、豆科绿肥等对改良土壤的效果也很明显,可以不同程度提升土壤养分及酶活性,改善养分结构。国内外研究认为,浅耕、免耕只能提高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但对深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影响不大,而传统翻耕虽能降低土壤容重、有效去除杂草,但长期实施不利于土壤有机碳累积,需高投入(高水高肥)才能维持高产出。上述研究对改良土壤都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但缺乏与典型土壤间的关联性,对作物周年产量的关注也不足。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升黄河故道小麦-玉米轮作区土壤生产力的方法,将秸秆还田与耕作有机融合,不断提升中低产田基础地力水平,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机械化生产水平,实现中低产田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为了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提升黄河故道小麦-玉米轮作区土壤生产力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小麦季时,耕作方式为一年旋耕一年耕翻交替进行;利用复合多功能播种机进行小麦播种,种子的播种量为10~12kg/亩;小麦收获后秸秆留茬12~15cm,粉碎后均匀撒铺地面;在小麦的全生育期内,氮磷钾肥的用量以N、P2O5和K2O计,N、P2O5和K2O的质量比为1:0.5:0.5,其中氮肥的用量为14~18kg/亩;玉米季时免耕,利用免耕播种机进行玉米播种,种子的播种量为1.5~2.0kg/亩;玉米收获后秸秆粉碎匀铺地表;在玉米的全生育期内,亩施复合肥40~50kg、硫酸锌0.8~1.2kg和尿素20~30kg。优选的,小麦季时,利用反旋耕机旋耕,旋耕深度为12~15cm。优选的,小麦季时,利用三铧犁耕翻,耕翻深度为25~30cm,耕翻后再利用旋耕机旋耕整平。优选的,小麦季时,小麦的苗量为16~18万株/亩,播种时播深2.5~3.5cm。优选的,小麦季时,氮肥中基肥、平衡肥和拔节孕穗肥的质量比为5∶1∶4,基肥随播种一同施入,平衡肥在越冬-返青期间施入,拔节孕穗肥在叶龄余数2.5叶时施用。优选的,小麦季时,磷、钾肥的基追质量比为6∶4,追肥在拔节期与氮肥同施。优选的,玉米季时,玉米种子的播种深度为3~5cm,3~4叶期间苗,5~6叶期定苗,确保苗量4000~4500株/亩。优选的,玉米季时,玉米种肥亩用复合肥40~50kg和硫酸锌0.8~1.2kg/亩;在大喇叭口期中耕10~15cm并亩追20~30kg尿素。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提升黄河故道小麦-玉米轮作区土壤生产力的方法,针对黄河故道滨海地区低产田土壤沙瘦盐并重的特点,开展秸秆还田与耕作相融合技术研究,对于不断提升中低产田基础地力水平,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机械化生产水平,实现中低产田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与常规耕作模式相比,玉米季免耕,小麦季连续旋耕处理增收节本达258.5元/亩,土壤有机质含量会稍有下降,而玉米季免耕,小麦季连续耕翻的处理增收节本达119.9元/亩,土壤有机质提升略有提升。因此,玉米季免耕,小麦季一年旋耕,下一年耕翻,交替进行,既有利于小麦与玉米增产,又能维持并促进土壤质量的缓慢提升,是该黄河故道滨海土壤贫瘠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耕作模式。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提升黄河故道小麦-玉米轮作区土壤生产力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小麦季时,耕作方式为一年旋耕一年耕翻交替进行;利用复合多功能播种机进行小麦播种,种子的播种量为10~12kg/亩;小麦收获后秸秆留茬12~15cm,粉碎后均匀撒铺地面;在小麦的全生育期内,氮磷钾肥的用量以N、P2O5和K2O计,N、P2O5和K2O的质量比为1:0.5:0.5,其中氮肥的用量为14~18kg/亩;玉米季时免耕,利用免耕播种机进行玉米播种,种子的播种量为1.5~2.0kg/亩;玉米收获后秸秆粉碎匀铺地表;在玉米的全生育期内,亩施复合肥40~50kg、硫酸锌0.8~1.2kg和尿素20~30kg。本专利技术在小麦季时,优选利用反旋耕机旋耕,旋耕深度优选为12~15cm;优选利用三铧犁耕翻,耕翻深度优选为25~30cm,耕翻后再利用旋耕机旋耕整平。本专利技术所述小麦的苗量优选为16~18万株/亩,播种时播深优选为2.5~3.5cm,更优选为3cm。本专利技术所述小麦采用复合多功能播种机进行播种,一次完成施肥、播种、开沟、复土、镇压等工序。本专利技术在所述小麦季时,小麦收获时优选用出草口加装秸秆切碎匀铺装置的小麦联合收割机作业,留茬高度12~15cm,秸秆切碎长度≤8cm,小麦秸秆成堆的尚需人工摊铺均匀。本专利技术在所述小麦季时,总施氮量控制在14~18kg/亩,优选16kg/亩左右,N:P2O5:K2O采用1∶0.5∶0.5的质量比配合施用磷、钾肥。本专利技术所述氮肥优选包括基肥、平衡肥和拔节孕穗肥,其中基肥∶平衡肥∶拔节孕穗肥的质量比优选为5∶1∶4。在本专利技术中,所述基肥优选随播种一同施入,平衡肥在越冬-返青期间根据苗情施入,拔节孕穗肥在叶龄余数2.5叶时施用。本专利技术所述磷、钾肥的基追比优选6∶4,追肥在拔节期与氮肥同施。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小麦机基肥用复合肥(N:P2O5:K2O比例为15:15:15))32kg/亩和尿素7kg/亩,平衡肥用尿素3.5kg/亩,拔节孕穗肥用复合肥21.3kg/亩和尿素7kg/亩。本专利技术经过所述小麦季后进入玉米季,玉米季选择免耕的方式进行耕作,玉米优选采用免耕精量播种机作业,一次完成开沟、精量点播、施肥、复土、镇压作业。本专利技术所述玉米的播种量1.5~2.0kg/亩,播种深度优选为3~5cm,3~4叶期间苗,5~6叶期定苗,确保每亩4000~4500株。本专利技术所述玉米季内,玉米种肥优选亩用复合肥40~50kg(N:P2O5:K2O比例为16:16:16)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提升黄河故道小麦-玉米轮作区土壤生产力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小麦季时,耕作方式为一年旋耕一年耕翻交替进行;利用复合多功能播种机进行小麦播种,种子的播种量为10~12kg/亩;小麦收获后秸秆留茬12~15cm,粉碎后均匀撒铺地面;在小麦的全生育期内,氮磷钾肥的用量以N、P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提升黄河故道小麦-玉米轮作区土壤生产力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小麦季时,耕作方式为一年旋耕一年耕翻交替进行;利用复合多功能播种机进行小麦播种,种子的播种量为10~12kg/亩;小麦收获后秸秆留茬12~15cm,粉碎后均匀撒铺地面;在小麦的全生育期内,氮磷钾肥的用量以N、P2O5和K2O计,N、P2O5和K2O的质量比为1:0.5:0.5,其中氮肥的用量为14~18kg/亩;
玉米季时免耕,利用免耕播种机进行玉米播种,种子的播种量为1.5~2.0kg/亩;玉米收获后秸秆粉碎匀铺地表;在玉米的全生育期内,亩施复合肥40~50kg、硫酸锌0.8~1.2kg和尿素20~30kg。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小麦季时,利用反旋耕机旋耕,旋耕深度为12~15c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小麦季时,利用三铧犁耕翻,耕翻深度为25~30cm,耕翻后再利用旋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顾克军顾东祥张传辉许博张斯梅吴晶晶张恒敢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省农业科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