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面向自定心框架的填充墙结构体系,包括,承载部件,包括横向设置的第一支撑件以及通过第一衔接件与第一支撑件建立连接的第二支撑件;填充部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构成的容置空间内,并与所述第一支撑件连接;以及,滑移部件,位于所述填充部件的第一填充块和第二填充块之间;所述填充部件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之间设置有柔性填充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承载部件、填充部件和滑移部件之间的相互配合,能够在单向地震动时避免填充墙对框架的约束效应,减小自定心结构和填充墙的损伤,地震作用后,框架在预应力钢绞线的作用下回复到原来的竖向中心位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面向自定心框架的填充墙结构体系
本技术涉及的土木工程
,尤其涉及一种面向自定心框架的填充墙结构体系。
技术介绍
目前普通建筑结构往往在地震后存在较大的结构损伤和残余变形,给震后修复带来了困难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基于此,随着“可恢复功能性”概念的提出,广大学者提出了具有复位功能或损伤可控功能的自定心结构形式,但是其中的很多结构形式并没有充分考虑填充墙对主体结构的影响,只是将填充墙作为线荷载直接作用在主体结构上,这与结构真实受力情况不符。目前砌体填充墙与主体框架之间采用许多拉结钢筋进行连接,该方法为刚性连接;在地震作用下,当该刚性连接方式下的自定心混凝土结构梁柱界面发生分离时,填充墙会约束梁柱之间的相对转动,从而破坏了自定心结构梁柱节点的自定心能力,影响了整体结构的抗震性能;此外,由于砌块和砂浆的强度都不高,导致界面粘结强度也比较低,这样在地震过程中,砌体填充墙很容易发生破坏甚至倒塌。
技术实现思路
本部分的目的在于概述本技术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以及简要介绍一些较佳实施例。在本部分以及本申请的说明书摘要和技术名称中可能会做些简化或省略以避免使本部分、说明书摘要和技术名称的目的模糊,而这种简化或省略不能用于限制本技术的范围。鉴于上述现有面向自定心框架的填充墙结构体系存在地震时砌体填充墙很容易发生破坏甚至倒塌的问题,提出了本技术。因此,本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面向自定心框架的填充墙结构体系。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面向自定心框架的填充墙结构体系,包括,承载部件,包括横向设置的第一支撑件以及通过第一衔接件与第一支撑件建立连接的第二支撑件;填充部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构成的容置空间内,并与所述第一支撑件连接;以及,滑移部件,位于所述填充部件的第一填充块和第二填充块之间。作为本技术所述面向自定心框架的填充墙结构体系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填充部件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件之间设置有柔性填充体。作为本技术所述面向自定心框架的填充墙结构体系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第二支撑件包括第一支撑柱和第二支撑柱,所述第一支撑柱与第二支撑柱平行且分别通过第一衔接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件两端。作为本技术所述面向自定心框架的填充墙结构体系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第一衔接件的预应力钢绞一端依次贯穿性穿过所述第二支撑件的第一支撑柱、第一支撑件和第二支撑柱;其中,所述第一衔接件还包括锚具,所述锚具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柱和第二支撑柱外侧且套设于所述预应力钢绞两端上。作为本技术所述面向自定心框架的填充墙结构体系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第一支撑件包括第一横梁以及与所述第一横梁平行设置的第二横梁;其中,所述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的两端均设置有梁端钢套。作为本技术所述面向自定心框架的填充墙结构体系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第一支撑柱与第二支撑柱结构相同;其中,所述第一支撑柱靠近所述梁端钢套的两端对称设置有预埋钢板;其中,所述预埋钢板嵌入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柱的安装槽内;其中,所述锚具与所述预埋钢板相接触。作为本技术所述面向自定心框架的填充墙结构体系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第一填充块与第二填充块结构相同且镜像设置;其中,所述第一填充块靠近所述第一横梁一端通过第二衔接件与所述第一横梁连接。作为本技术所述面向自定心框架的填充墙结构体系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第一填充块与第二填充块均为等腰梯形结构。作为本技术所述面向自定心框架的填充墙结构体系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滑移部件包括卡合件以及嵌入设置于所述卡合件的滑移凹槽内的嵌入件;其中,所述卡合件的第一夹块体与所述滑移凹槽连接。作为本技术所述面向自定心框架的填充墙结构体系的一种优选方案,其中:所述嵌入件的滑移凸块与第二夹块体建立连接;其中,所述滑移凸块嵌入设置于所述滑移凹槽内;其中,第一夹块体和第二夹块体的内壁均设置有抗剪栓钉。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设计合理,结构紧凑,通过承载部件、填充部件和滑移部件之间的相互配合,能够在单向地震动时避免填充墙对框架的约束效应,减小自定心结构和填充墙的损伤,地震作用后,框架在预应力钢绞线的作用下回复到原来的竖向中心位置(自定心),框架变形基本处于弹性阶段,这样减小了混凝土框架和填充墙的残余变形和损伤,降低了震后修复的代价。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图1为本技术面向自定心框架的填充墙结构体系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面向自定心框架的填充墙结构体系的整体正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面向自定心框架的填充墙结构体系的整体倾斜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面向自定心框架的填充墙结构体系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面向自定心框架的填充墙结构体系所述的第一支撑柱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面向自定心框架的填充墙结构体系的整体侧视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面向自定心框架的填充墙结构体系所述的滑移部件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面向自定心框架的填充墙结构体系所述的滑移部件爆炸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其次,此处所称的“一个实施例”或“实施例”是指可包含于本技术至少一个实现方式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在本说明书中不同地方出现的“在一个实施例中”并非均指同一个实施例,也不是单独的或选择性的与其他实施例互相排斥的实施例。再其次,本技术结合示意图进行详细描述,在详述本技术实施例时,为便于说明,表示器件结构的剖面图会不依一般比例作局部放大,而且所述示意图只是示例,其在此不应限制本技术保护的范围。此外,在实际制作中应包含长度、宽度及深度的三维空间尺寸。实施例1参照图1,提供了一种面向自定心框架的填充墙结构体系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如图1,一种面向自定心框架的填充墙结构体系包括承载部件100,包括横向设置的第一支撑件101以及通过第一衔接件102与第一支撑件101建立连接的第二支撑件103;填充部件200,设置于第一支撑件101和第二支撑件103构成的容置空间N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面向自定心框架的填充墙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包括,/n承载部件(100),包括横向设置的第一支撑件(101)以及通过第一衔接件(102)与第一支撑件(101)建立连接的第二支撑件(103);/n填充部件(200),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件(101)和第二支撑件(103)构成的容置空间(N1)内,并与所述第一支撑件(101)连接;以及,/n滑移部件(300),位于所述填充部件(200)的第一填充块(201)和第二填充块(202)之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面向自定心框架的填充墙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包括,
承载部件(100),包括横向设置的第一支撑件(101)以及通过第一衔接件(102)与第一支撑件(101)建立连接的第二支撑件(103);
填充部件(200),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件(101)和第二支撑件(103)构成的容置空间(N1)内,并与所述第一支撑件(101)连接;以及,
滑移部件(300),位于所述填充部件(200)的第一填充块(201)和第二填充块(202)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向自定心框架的填充墙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填充部件(200)分别与所述第一支撑件(101)和第二支撑件(103)之间设置有柔性填充体(M)。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面向自定心框架的填充墙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支撑件(103)包括第一支撑柱(103a)和第二支撑柱(103b),所述第一支撑柱(103a)与第二支撑柱(103b)平行且分别通过第一衔接件(102)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件(101)两端。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面向自定心框架的填充墙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衔接件(102)的预应力钢绞(102a)一端依次贯穿性穿过所述第二支撑件(103)的第一支撑柱(103a)、第一支撑件(101)和第二支撑柱(103b);
其中,所述第一衔接件(102)还包括锚具(102b),所述锚具(102b)位于所述第一支撑柱(103a)和第二支撑柱(103b)外侧且套设于所述预应力钢绞(102a)两端上。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面向自定心框架的填充墙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件(101)包括第一横梁(101a)以及与所述第一横梁(101a)平行设置的第二横梁(101b);
其中,所述第一横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忠范,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东垚建筑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