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器及空调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687085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2 02:3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空调设备及其换热器,换热器包括:多个叠加设置的翅片,翅片的一端设置有至少两个入口集流孔,相邻的两个入口集流孔之间通过在翅片内开设节流通道连通,至少两个入口集流孔包括第一入口集流孔;翅片内开设有多条冷媒流路,第一入口集流孔的内壁上开设有多条冷媒流路的入口,以使多条冷媒流路与第一入口集流孔连通。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换热器,冷媒从前端的入口集流管进入后,经过节流通道进行节流,形成气液两相的冷媒,冷媒以两相的形式进入后端的入口集流管,后端集流管的内壁上开设有冷媒流路的入口,以使气液两相的冷媒进入冷媒流路,进而能够提升冷媒进入每个冷媒流路均匀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换热器及空调设备
本专利技术涉及空调设备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换热器及包含该换热器的空调设备。
技术介绍
相关技术中,换热器包括翅片管式换热器和微通道式换热器,其中,对布设方式,圆管或扁平管部分采用沿水平方向布设的方式,而翅片部分采用垂直方向设置,对于组装,翅片管式换热器的管和翅片之间通过胀管结合,微通道式换热器通过焊接结合,上述结构的换热器还存在一下缺陷:(1)由于管径较大,并且水平布置,因此容易使冷凝水排放不畅,导致空气侧压力损失大;(2)对于具有管和翅片进行胀管结合结构的换热器,管和翅片之间的接触热阻较大,导致翅片效率较低;(3)水平方向放置的圆管或扁平管,由于数量较多,并且收到重力的影响,因此存在冷媒分配困难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至少之一,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换热器。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包括上述换热器的空调设备。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用于空调设备的换热器,包括:多个叠加设置的翅片,所述翅片的一端设置有至少两个入口集流孔,相邻的两个所述入口集流孔之间通过在所述翅片内开设节流通道连通,所述至少两个入口集流孔包括第一入口集流孔;所述翅片内开设有多条冷媒流路,所述第一入口集流孔的内壁上开设有所述多条冷媒流路的入口,以使所述多条冷媒流路与所述第一入口集流孔连通。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可选地,所述翅片的另一端设置有出口集流孔,所述入口集流孔与所述出口集流孔均为沿所述翅片的厚度方向开设的通孔;所述出口集流孔的内壁上开设有所述多条冷媒流路的出口,以使所述多条冷媒流路与所述出口集流孔连通,其中,通过多个所述翅片叠加使至少两个入口集流孔对应构造为至少两个入口集流管以及使所述出口集流孔对应构造为出口集流管。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的换热器,包括至少两个入口集流管,冷媒从前端的入口集流管进入后,经过节流通道进行节流,形成气液两相的冷媒,冷媒以两相的形式进入后端的入口集流管,后端集流管的内壁上开设有冷媒流路的入口,以使气液两相的冷媒进入冷媒流路,进而能够提升冷媒进入每个冷媒流路均匀性,以保证冷媒分配效果,在流动过程中能够与外部空气进行换热,以完成换热操作,完成换热操作的冷媒从出口集流管排出。其中,通过在翅片上直接开设冷媒流路,即翅片与冷媒管一体化设置,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翅片与冷媒管组装的方案,能够提升冷媒管(即冷媒流路)和翅片间的导热效率,并且由于翅片本身的厚度有限,因此对应开设的冷媒流路的横截面积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冷媒管的横截面积更小,通过减少冷媒的灌注量,提升换热操作的可靠性。进一步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在所述翅片内开设节流通道,以及在所述翅片内开设冷媒流路,即在翅片的内层中开设上述节流通道或冷媒流路,从而使冷媒流路与翅片为一体成型的结构,由于冷媒流路与翅片为一体成型结构,有利于简化换热器的制备过程,也有利于提升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再进一步地,冷媒流路直接开设在翅片内,相对于相关技术中的翅片管式换热器,由于不需要管和翅片进行接触式组装,提升翅片的换热效率。另外,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换热器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可选地,在一个所述翅片上,所述节流通道的数量为1个或多个。作为一种优选的设置,所述至少两个入口集流管与所述出口集流管均为水平设置,所述出口集流管低于所述至少两个入口集流管设置。具体地,在换热器作为冷凝器使用时,冷媒从高位向低位流动。在换热器作为蒸发器使用时,冷媒从低位向高位流动。在该技术方案中,对于本申请限定的换热器,入口集流管与出口集流管水平设置,能够保证冷媒输入与输出的流畅性,进一步地,将出口集流孔低于入口集流孔,即冷媒从高位流向低位,从而能够与重力方向一致或保持较小的角度,与相关技术中的冷媒流路水平布设的方式相比,一方面,在将换热作为蒸发器使用时,能够提升冷凝水的排放效果,以减小空气侧的压力损失,另一方面,能够减小冷媒分配时受到的重力的影响,进而提升两相冷媒分配的均匀性。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可选地,所述至少两个入口集流孔包括第一入口集流孔与第二入口集流孔,所述节流通道的出口开设在所述第一入口集流孔的内壁上;所述节流通道的出口的流向与所述出口处的切线方向之间具有第一夹角,所述第一夹角小于或等于第一角度阈值。其中,将经过所述出口位置并与所述第一入口集流孔相切的方向确定为所述出口处的切线方向。在该技术方案中,在相邻的入口集流管之间设置节流通道,以作为节流部件,冷媒从第一入口集流孔通过节流通道后进入到第二入口集流孔时形成两相状态,节流通道的出口,即设置入第一入口集流孔的内壁上的出口方向与该出口位置的切线方向之间具有较小的角度,从而使冷媒在进入第一入口集流孔后能够沿第一入口集流孔的内壁高速旋转,并形成涡流,即使密度高的液态冷媒沿第一入口集流孔的内壁回旋,第一入口集流孔的中间区域为气体回流,进而能够进一步提升液态冷媒的均匀分配,防止了部分冷媒流路仅有气态冷媒流入的现象产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微通道换热器存在的冷媒分配不均的问题。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可选地,所述第一角度阈值大于或等于0°并小于或等于30°。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可选地,所述节流通道的出口的流向与所述出口处的切线方向同向设置。在该技术方案中,作为一种优选方案,节流通道的出口的流向与出口处的切线方向同向,以进一步提升液态冷媒沿内壁回旋的效率,从而进一步提升液态冷媒的均匀分配。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可选地,所述节流通道的入口开设在所述第二入口集流孔的内壁上;所述节流通道的入口的流向与所述入口所处的径向之间具有第二夹角,所述第二夹角小于或等于第二角度阈值。在该技术方案中,节流通道的入口,即开设在第二入口集流孔上的出口,通过限定节流通道的入口的流向入口所处的径向之间具有较小的夹角,以使进入第二入口集流管中的冷媒能够高效地进入节流通道。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可选地,所述第二入口集流孔相对所述第一入口集流孔靠近所述翅片的端部设置。在该技术方案中,将翅片设置为长条形结构,从翅片的一端(入口端)至另一端(出口端)依次设置有第二入口集流孔、节流通道、第一入口集流孔、冷媒流路以及出口集流孔,冷媒沿上述流向流入与流出换热器,有利于保证换热效率。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可选地,所述冷媒流路具有多条,多条所述冷媒流路并排设置在所述第一入口集流孔与所述出口集流孔之间。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可选地,所述冷媒流路包括与所述第一入口集流孔连通的第一段流路,与所述出口集流孔连通的第二段流路,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段流路与所述第二段流路之间的第三段流路,其中,所述第一段流路被构造为弧线形流路,以使冷媒能够沿径向流出所述第一入口集流孔,所述第二段流路被构造为弧线形流路,所述第三段流路被构造为直线形流路。在该技术方案中,若第一入口集流孔与出口集流孔处于同一高度,此时,作为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叠加设置的翅片,/n所述翅片的一端设置有至少两个入口集流孔,相邻的两个所述入口集流孔之间通过在所述翅片内开设节流通道连通,所述至少两个入口集流孔包括第一入口集流孔;/n所述翅片内开设有多条冷媒流路,所述第一入口集流孔的内壁上开设有所述多条冷媒流路的入口,以使所述多条冷媒流路与所述第一入口集流孔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叠加设置的翅片,
所述翅片的一端设置有至少两个入口集流孔,相邻的两个所述入口集流孔之间通过在所述翅片内开设节流通道连通,所述至少两个入口集流孔包括第一入口集流孔;
所述翅片内开设有多条冷媒流路,所述第一入口集流孔的内壁上开设有所述多条冷媒流路的入口,以使所述多条冷媒流路与所述第一入口集流孔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在一个所述翅片上,所述节流通道的数量为1个或多个。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翅片的另一端设置有出口集流孔,所述入口集流孔与所述出口集流孔均为沿所述翅片的厚度方向开设的通孔;
所述出口集流孔的内壁上开设有所述多条冷媒流路的出口,以使所述多条冷媒流路与所述出口集流孔连通,
其中,通过多个所述翅片叠加使至少两个入口集流孔对应构造为至少两个入口集流管以及使所述出口集流孔对应构造为出口集流管。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两个入口集流孔还包括第二入口集流孔,
所述节流通道的出口开设在所述第一入口集流孔的内壁上;
所述节流通道的出口的流向与所述出口处的切线方向之间具有第一夹角,所述第一夹角小于或等于第一角度阈值。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角度阈值大于或等于0°并小于或等于30°。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节流通道的出口的流向与所述出口处的切线方向同向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节流通道的入口开设在所述第二入口集流孔的内壁上;
所述节流通道的入口的流向与所述入口所处的径向之间具有第二夹角,所述第二夹角小于或等于第二角度阈值。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哲旺山田贤一武滔李成恩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