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681557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2 02:1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可进一步抑制乘员的移动量并提高保护性能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00)具备气囊垫(106)和充气器(108)。气囊垫(106)具有:连接部(120),其将乘员侧的内侧面板(106a)和相反侧的外侧面板(106b)的中央的规定范围相互连接;系绳(114),其架设于内侧面板(106a)中的连接部(120)和连接部(120)下方的地方。充气器(108)连接在气囊垫(106)中的连接部(120)的下方。气囊垫(106)的连接部(120)包括:上方开口的U字形的U字区域(122);突出区域(132),其从U字区域(122)朝气囊垫(106)的前缘(134)突出。气囊垫(106)由于系绳(114)的张紧而以突出区域(132)为起点,以向乘员侧弯曲的状态进行膨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从侧面约束车辆乘员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技术介绍
近几年,在车辆上基本都标准装备了安全气囊装置。安全气囊装置是在车辆发生撞击等紧急情况下工作的安全装置,在气压下使气囊垫膨胀展开并承托乘员进行保护。安全气囊装置根据安装位置和用途有各种各样的种类。例如,为了在来自前后方向的撞击中保护乘员,在转向装置的中央设置有前置气囊装置。另外,为了在侧面撞击等来自车宽方向的撞击中保护乘员,在侧窗上方的天花板附近设置有帘式气囊装置,在座椅侧部设置有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等。现在的气囊垫,以提高乘员的保护性能等为目标,在各种各样的要素上下功夫。例如,在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中,需要减少侧面冲突时的乘员的移动量。因此,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技术中,通过系绳25拉动气囊16的上部以增加气囊16在车辆横向上的厚度。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6-224817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目前,为了早期约束乘员并减少其移动量而对侧面安全气囊装置进行了进一步的改进。例如,根据专利文献1的技术,因为气囊垫的厚度增加,所以能够比传统的气囊垫更早地与乘员接触。然而,为了抑制乘员的移动量,进一步提高保护性能,仍有改进的余地。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进一步抑制乘员的移动量和提高保护性能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专利技术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代表性的结构为,其具备:袋状的气囊垫,其在落座于车辆座椅上的乘员侧面膨胀展开;充气器,其向该气囊垫供给气体,该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特征在于,该气囊垫由乘员侧的内侧面板和乘员相反侧的外侧面板形成袋状,气囊垫进一步具有:连接部,其将内侧面板及外侧面板的中央的规定范围相互连接;系绳,其为带状,架设于内侧面板中的连接部和连接部下方的地方,并且在气囊垫部膨胀时张紧,充气器连接在气囊垫中的连接部的下方,气囊垫的连接部包括:上方开口的U字形的U字区域;突出区域,其从U字区域朝气囊垫的前缘或后缘突出,气囊垫由于系绳的张紧而以突出区域为起点,以向乘员侧弯曲的状态进行膨胀。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利用连接部的突出区域局部地缩小气体的流路,在气囊垫上形成曲率半径较小的地方,即刚性低的地方。于是,通过所述系绳向下拉动内侧面板的连接部时,气囊垫成为将刚性较低的地方做为起点向乘员侧倾斜的形状。这样,根据上述结构,通过使气囊垫向乘员侧倾斜的形状发生变化,能够使气囊垫接近乘员,从而能够进一步抑制乘员的移动量并提高保护性能。从车宽方向看,上述气囊垫呈具有向车辆前方倾斜的长轴的椭圆形,突出区域也可以从U字区域向与气囊垫的长轴方向交叉的方向突出。根据上述结构,能够通过突出区域有效地缩小气体的流路,容易使气囊垫弯曲。上述气囊垫具有固定在车辆上的根基部分,以及通过规定的卷绕或折叠缩小后收纳在车辆中的缩小区域,气囊垫也可以以缩小区域相对于根基部分而向乘员相反侧折回的状态收纳在车辆中。根据上述结构,因为初期的展开动作在乘员的相反侧发生,所以能够防止在初期展开时气囊垫与乘员接触。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可以提供能够进一步抑制乘员的移动量并提高保护性能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附图说明图1是例示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图。图2是例示出从乘员侧观察图1(b)的气囊垫的图。图3是例示出从车辆前方观察图1(b)的气囊垫的示意图。图4是例示出折叠图2的气囊垫过程的图。图5是例示出折叠图2的气囊垫过程的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所涉及的实施方式所示的尺寸、材料、其他具体数值等,不过是便于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例,除非有特别的说明,并不限定本专利技术。另外,在本说明书及附图中,对于具有实质上相同的功能、构成的要素,附加相同的符号以省略重复说明,并且省略与本专利技术没有直接关系的要素的图示。图1是例示出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00的图。在图1(a)中,从车宽方向左侧,即车宽方向外侧即车外侧例示出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00及适用该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00的车辆左侧的座椅102。另外,对于座椅102,分别用箭头F(Forward)、B(Back)适当的例示出前后方向,分别用箭头L(Left)、R(Right)适当的例示出左右方向,分别用箭头U(up)、D(down)适当的例示出上下方向。图1(a)所例示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00是从侧面约束乘员(省略图示)的气囊装置,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在座椅102的座椅靠背104的车宽方向内侧即车内侧的内部。另外,该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00也可以设置在车辆的前列、后列、甚至左右任一侧的任意一个座椅上。另外,座椅102通常朝向车辆的前方,但也可设想将其转动朝向后方的情况。因此,各图中用箭头例示的方向并不意图限定对于车辆的前后左右的方向,而是从正规落座于座椅102上的乘员来观察时,将正面的方向设为“前”,将背侧的方向设为“后”。同样地,此时的乘员右手的方向是“右”,左手的方向是“左”。并且,相对于此时的乘员的身体中心,朝向头部的方向是“上”,朝向脚部的方向是“下”。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00构成为,含有约束乘员的气囊垫(气囊垫106),以及向气囊垫106供给气体的充气器108。气囊垫106在工作前被卷绕或折叠,收纳在内置于座椅靠背104的壳体等中。收纳状态的气囊垫106由于其上覆盖有座椅罩等,因此不能从外部进行视认。充气器108是气体产生装置,在实施方式中采用缸型即圆筒型。充气器108内包于气囊垫106的下部,此时沿座椅靠背104的上下方向成为长边方向。充气器108与车辆侧电连接,接受来自车辆侧冲击的检测信号而进行工作,并向气囊垫106供给气体。现在普及的充气器有,填充有气体发生剂使之燃烧产生气体的类型,填充有压缩气体使之不产生热而供给气体的类型,或者利用燃烧气体和压缩气体两者的混合型等等。作为充气器108,任一个类型的都可以使用。气囊垫106利用充气器108的两个螺柱110a、110b安装在座椅靠背104上。螺柱110a、110b穿过气囊垫106的基布露出到外部,并被扣紧固定到座椅靠背104的框架等上。图1(b)是例示出图1(a)的气囊垫106膨胀展开后的状态的图。当车辆所具备的传感器检测到冲击时,充气器108则接收工作信号而喷出气体。气囊垫106利用来自充气器108的气体的压力,冲出座椅靠背104的表皮等,向室内空间膨胀展开,在落座于座椅102的乘员侧面膨胀展开。气囊垫106以整体呈扁平的形状膨胀展开。气囊垫106的侧面包括车宽方向的座椅侧的内侧面板106a和从内侧面板106a来看,与车宽方向的乘员相反一侧的外侧面板106b。各面板由基布制成,通过缝制和粘接等其整体形成为袋状。另外,各面板不需要相互独立,也可以是一个整体的连续的面料。在这种情况下,气囊垫106也可以通过例如使用OPW(One-PieceWoven)的纺织等形成。...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具备:袋状的气囊垫,其在落座于车辆座椅上的乘员侧面膨胀展开;充气器,其向该气囊垫供给气体,该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特征在于,/n所述气囊垫由所述乘员侧的内侧面板和该乘员相反侧的外侧面板形成所述袋状,/n所述气囊垫进一步具有:/n连接部,其将所述内侧面板及所述外侧面板的中央的规定范围相互连接;/n系绳,其为带状,架设于所述内侧面板中的所述连接部和该连接部下方的地方,并且在所述气囊垫部膨胀时张紧,/n所述充气器连接在所述气囊垫中的所述连接部的下方,/n所述气囊垫的所述连接部包括:/n上方开口的U字形的U字区域;/n突出区域,其从所述U字区域朝所述气囊垫的前缘或后缘突出,/n所述气囊垫由于所述系绳的张紧而以所述突出区域为起点,以向乘员侧弯曲的状态进行膨胀。/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0611 JP 2019-1087181.一种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具备:袋状的气囊垫,其在落座于车辆座椅上的乘员侧面膨胀展开;充气器,其向该气囊垫供给气体,该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气囊垫由所述乘员侧的内侧面板和该乘员相反侧的外侧面板形成所述袋状,
所述气囊垫进一步具有:
连接部,其将所述内侧面板及所述外侧面板的中央的规定范围相互连接;
系绳,其为带状,架设于所述内侧面板中的所述连接部和该连接部下方的地方,并且在所述气囊垫部膨胀时张紧,
所述充气器连接在所述气囊垫中的所述连接部的下方,
所述气囊垫的所述连接部包括:
上方开口的U字形的U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河野宽之上野一树落合史治平山广行西川聪一
申请(专利权)人:奥托立夫开发公司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瑞典;SE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