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斜导槽侧抽芯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680957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2 02:1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斜导槽侧抽芯模具,其结构包括成形腔、模座、拉扯手柄,拉扯手柄嵌固于成形腔的右侧位置,成形腔与模座为一体化结构,当熔融状态的塑料原料排放完成时,通过回扯条能够对联动板向上进行拉扯复位,通过联动板向上滑动产生的惯性力,能够使下接板向上摆动,从而使下接板能够将附着在其底部的塑料薄层向上甩出,有效的避免了提前风干的塑料薄层会进入模具内部的情况,通过下接板摆动产生的甩力,能够使下伸板沿着衔接架向外伸出,能够将残留在下接板底部的塑料薄层推落,再通过中接杆能够将失去框架挤压的清除板向外推出,故而使清除板能够将框架内壁刮除的小部分塑料弹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斜导槽侧抽芯模具
本专利技术涉及模具领域,具体的是一种斜导槽侧抽芯模具。
技术介绍
斜导槽侧抽芯模具主要是用于对带孔或带凸块的塑料进行倒模的设备,通过斜导槽将熔融状态的塑料原料注入模具内芯内部,通过这样的注塑方式能够使模具内芯上的塑料原料表面更加平整,等待冷却凝固即可将模具内芯连同塑料成品从边侧抽出,后续再将塑料成品与模具内芯进行分离,基于上述描述本专利技术人发现,现有的一种斜导槽侧抽芯模具主要存在以下不足,例如:由于斜导槽注塑的速度会相对于传统的垂直导槽注塑来的慢,以至于一次性注入塑料原料过快时,则会使塑料原料的上方薄层提前风干凝固,若以这样的状态继续进入模具内芯,则会使上层已风干的薄层无法与模具内芯内部的塑料成品完成结合。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斜导槽侧抽芯模具。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斜导槽侧抽芯模具,其结构包括成形腔、模座、拉扯手柄,所述拉扯手柄嵌固于成形腔的右侧位置,所述成形腔与模座为一体化结构;所述成形腔包括注塑管、外框、模具内芯,所述注塑管贯穿于外框的内部位置,所述模具内芯与外框间隙配合。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所述注塑管包括联动板、管体、回扯条,所述联动板与管体活动卡合,所述回扯条安装于联动板与管体之间,所述联动板设有两个,且均匀的在管体的内侧呈对称分布。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所述联动板包括板体、连接杆、活动块、弹力条,所述连接杆的一端与板体铰链连接,且连接杆的另一端与活动块活动卡合,所述弹力条安装于连接杆与活动块之间,通过机构对板体产生的向上的快速回扯,能够使活动块在连接杆的配合下快速向右侧摆动。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所述活动块包括板面、下接板、抓力块、过渡板,所述下接板与过渡板活动卡合,所述抓力块与下接板为一体化结构,所述过渡板嵌固于板面的底部位置,通过机构摆动产生的甩力,能够使下接板向右滑动。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所述抓力块包括框架、下伸板、衔接架、反弹片,所述下伸板与衔接架间隙配合,所述衔接架与框架嵌固连接,所述反弹片安装于框架与衔接架之间,通过机构摆动产生的甩力,能够使下伸板沿着衔接架向外伸出。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所述下伸板包括承接板、外摆杆、接触板,所述外摆杆与承接板铰链连接,所述接触板与外摆杆的外端活动卡合,所述接触板设有两个,且均匀的在承接板的左右两侧呈对称分布。作为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优化,所述接触板包括板块、中接杆、清除板,所述中接杆安装于清除板与板块之间,所述清除板的上表面与板块的底部相贴合,通过中接杆能够推动失去挤压的清除板向左侧摆动。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1、当熔融状态的塑料原料排放完成时,通过回扯条能够对联动板向上进行拉扯复位,通过联动板向上滑动产生的惯性力,能够使下接板向上摆动,从而使下接板能够将附着在其底部的塑料薄层向上甩出,有效的避免了提前风干的塑料薄层会进入模具内部的情况。2、通过下接板摆动产生的甩力,能够使下伸板沿着衔接架向外伸出,能够将残留在下接板底部的塑料薄层推落,再通过中接杆能够将失去框架挤压的清除板向外推出,故而使清除板能够将框架内壁刮除的小部分塑料弹出,有效的避免了塑料薄层还粘附在下接板的底部难以清除的情况。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斜导槽侧抽芯模具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成形腔侧视半剖面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注塑管局部侧视半剖面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联动板侧视半剖面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活动块侧视半剖面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抓力块侧视半剖面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下伸板侧视半剖面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接触板侧视半剖面的结构示意图。图中:成形腔-1、模座-2、拉扯手柄-3、注塑管-11、外框-12、模具内芯-13、联动板-a1、管体-a2、回扯条-a3、板体-a11、连接杆-a12、活动块-a13、弹力条-a14、板面-b1、下接板-b2、抓力块-b3、过渡板-b4、框架-b31、下伸板-b32、衔接架-b33、反弹片-b34、承接板-c1、外摆杆-c2、接触板-c3、板块-c31、中接杆-c32、清除板-c33。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1如例图1-例图5所展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斜导槽侧抽芯模具,其结构包括成形腔1、模座2、拉扯手柄3,所述拉扯手柄3嵌固于成形腔1的右侧位置,所述成形腔1与模座2为一体化结构;所述成形腔1包括注塑管11、外框12、模具内芯13,所述注塑管11贯穿于外框12的内部位置,所述模具内芯13与外框12间隙配合。其中,所述注塑管11包括联动板a1、管体a2、回扯条a3,所述联动板a1与管体a2活动卡合,所述回扯条a3安装于联动板a1与管体a2之间,所述联动板a1设有两个,且均匀的在管体a2的内侧呈对称分布,通过风干的塑料薄层对联动板a1产生的下拉,能够使联动板a1沿着管体a2向下滑动其中,所述联动板a1包括板体a11、连接杆a12、活动块a13、弹力条a14,所述连接杆a12的一端与板体a11铰链连接,且连接杆a12的另一端与活动块a13活动卡合,所述弹力条a14安装于连接杆a12与活动块a13之间,通过机构对板体a11产生的向上的快速回扯,能够使活动块a13在连接杆a12的配合下快速向右侧摆动,从而能够将塑料薄层拉起。其中,所述活动块a13包括板面b1、下接板b2、抓力块b3、过渡板b4,所述下接板b2与过渡板b4活动卡合,所述抓力块b3与下接板b2为一体化结构,所述过渡板b4嵌固于板面b1的底部位置,通过机构摆动产生的甩力,能够使下接板b2向右滑动,且当下接板b2滑动到极致时,能够向上将塑料薄膜甩出。本实施例的详细使用方法与作用:本专利技术中,由于斜导槽注塑的速度会相对于传统的垂直导槽注塑来的慢,以至于一次性注入塑料原料过快时,则会使塑料原料的上方薄层提前风干凝固,若以这样的状态继续进入模具内芯13,则会使上层已风干的薄层无法与模具内芯13内部的塑料成品完成结合,通过注塑管11上的联动板a1则能够有效的解决此类问题,通过风干的塑料簿层能够对联动板a1的底部进行吸附,从而使塑料薄层能够带动联动板a1沿着管体a2向下滑动,当熔融状态的塑料原料排放完成时,通过回扯条a3能够对联动板a1向上进行拉扯复位,通过联动板a1向上滑动产生的惯性力,能够使连接杆a12带动活动块a13向外摆动,且通过活动块a13向外摆动产生的甩力,能够使下接板b2沿着板面b1向外滑动,当下接板b2滑动到极致时,能够使下接板b2向上摆动,从而使下接板b2能够将附着在其底部的塑料薄层向上甩出,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斜导槽侧抽芯模具,其结构包括成形腔(1)、模座(2)、拉扯手柄(3),所述拉扯手柄(3)嵌固于成形腔(1)的右侧位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形腔(1)与模座(2)为一体化结构;/n所述成形腔(1)包括注塑管(11)、外框(12)、模具内芯(13),所述注塑管(11)贯穿于外框(12)的内部位置,所述模具内芯(13)与外框(12)间隙配合。/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斜导槽侧抽芯模具,其结构包括成形腔(1)、模座(2)、拉扯手柄(3),所述拉扯手柄(3)嵌固于成形腔(1)的右侧位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形腔(1)与模座(2)为一体化结构;
所述成形腔(1)包括注塑管(11)、外框(12)、模具内芯(13),所述注塑管(11)贯穿于外框(12)的内部位置,所述模具内芯(13)与外框(12)间隙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斜导槽侧抽芯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注塑管(11)包括联动板(a1)、管体(a2)、回扯条(a3),所述联动板(a1)与管体(a2)活动卡合,所述回扯条(a3)安装于联动板(a1)与管体(a2)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斜导槽侧抽芯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联动板(a1)包括板体(a11)、连接杆(a12)、活动块(a13)、弹力条(a14),所述连接杆(a12)的一端与板体(a11)铰链连接,且连接杆(a12)的另一端与活动块(a13)活动卡合,所述弹力条(a14)安装于连接杆(a12)与活动块(a13)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斜导槽侧抽芯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块(a13)包括板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炳煌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鸿运汇商贸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