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治疗导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677620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2 02:0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功能治疗导管。一种多功能治疗导管,包括导管主体以及包覆在导管主体外壁的球囊,所述导管主体内设置有微导管,且微导管内部中空形成微导管内腔道,在所述导管主体的近端端部设置有抽吸入口,导管主体近端端部的一侧还设置有充压入口;其中,所述导管主体为互不相通的三腔导管,包括抽吸腔道、充压腔道以及微导管内腔道,所述抽吸腔道与抽吸入口连通,所述充压腔道与充压入口连通,该导管即能封堵血流,又有抽吸血栓功能,通过内置微导管,还能输送取栓支架进行机械取栓。在进行导管吸栓的时,可同时进行支架取栓,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患者承担的费用和医保费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多功能治疗导管
本专利技术属于医疗器械领域,更具体地,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多功能治疗导管。
技术介绍
心脑血管栓塞可能引发心梗、脑卒中等疾病,对人类的生命健康构成了巨大的威胁,目前的主要治疗方法有支架(机械)取栓、导管抽吸方法等。机械取栓及导管抽吸,均是通过物理方法将血栓从人体血管中取出,从而使血管再通,恢复血液的正常流动,以达到治疗的目的。机械取栓的主要原理,是在导丝、导管的辅助下,将记忆合金材料制作的取栓支架送至病变位置,取栓支架释放后捕捉并将血栓拉入导管后取出体外。导管抽吸是通过球囊封堵导管(或导引导管)、微导丝把抽吸导管输送到病变部位,同时抽吸导管口靠近血栓,导管近端鲁尔头一段连接抽吸泵抽吸或负压设备,从而将血栓吸出体外。现有的取栓支架一般是激光雕刻而成,表面由不同的网格,血栓镶嵌在支架网孔中,其夹持力较为有限,取栓过程中血栓容易从取栓支架上脱落或破碎,形成小血栓脱落,在血流的作用下,逃逸至更远的细小血管,将无法进行再捕栓,造成二次卒中风险;导管抽吸时,通过远端管口接近血栓,抽吸泵产生管腔内负压,由于管体直径受血管直径的限制,管口普遍偏小,抽吸力不够,抽吸时间较长,给病人造成诸多痛苦;现有取栓无法同时支架(机械)取栓和导管吸栓。此外,从相关文献上查得,使用导管吸栓后,再次需要支架取栓补救高达65%,一旦采用补救,必须增加一根微导管,用于输送取栓支架,医生手术操作比较麻烦,延长手术时间长,不利于患者康复,且患者承担的费用也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多功能导管,该导管可以实现在导管吸栓的同时,进行支架取栓。手术中,导管口到达血栓位置后,先把导管球囊体充压,封堵近端血管防止血流流动。其次,通过导管近端鲁尔头一段连接抽吸泵,进行血栓抽吸,导管抽吸口是斜面设计,比现有市场上的抽吸导管口面积更大,所以抽吸效果更好,能更有效地降低了血栓逃逸发生概率。一旦需要支架取栓补救时,无须再使用微导管,直接通过导管内,内置一体式微导管,输送取栓支架进行补救,可以一边支架取栓,同时抽吸,提升血管开通率。此外,针对本专利技术的多功能治疗导管,具有三种导管的作用,即能封堵血流,又有抽吸血栓功能,通过内置微导管,还能输送取栓支架进行机械取栓。在进行导管吸栓的时,可同时进行支架取栓,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患者承担的费用和医保费用。能有效捕捉血栓,提升血管开通率,防止脱落或破碎的血栓随血流逃逸至远端血管,降低取栓手术的临床风险。本专利技术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多功能治疗导管,如图1所示,包括导管主体1以及包覆在导管主体1外壁的球囊2,所述导管主体1内设置有微导管3,且微导管3内部中空形成微导管内腔道4,在所述导管主体1的近端端部设置有抽吸入口5,导管主体1近端端部的一侧还设置有充压入口6;其中,所述导管主体1为互不相通的三腔导管,包括抽吸腔道7、充压腔道8以及微导管内腔道4,所述抽吸腔道7与抽吸入口5连通,所述充压腔道8与充压入口6连通。导管主体1的材质可以使用聚乙烯、尼龙、尼龙橡胶、聚氨酯、碳化氟树酯、乙烯-乙酸乙烯共聚合物、硅树酯等作为单一材料;还可以使用二层结构材料作为复合材料,例如可以使用碳化氟树酯、聚酰胺、聚酰胺橡胶、聚乙烯等作为内层,同时可以使用聚乙烯、聚氨酯、尼龙、尼龙橡胶、乙烯——乙酸乙烯共聚合物、硅树酯等作为外层得到复合材料。微导管3内部中空形成微导管内腔道4,既能通过微导丝,也能输送取栓支架,微导管3的材质可以是柔性塑料或金属,例如,可以使用聚乙烯、聚氨酯、尼龙、尼龙橡胶、乙烯-乙酸乙烯共聚合物、聚异戊二烯、聚碳化物、聚苯乙烯、聚甲醛、丙烯腈-苯乙烯树酯、m-聚苯醚、聚氯乙烯、聚甲烯甲基丙烯酸酯、聚乙烯对苯二甲酸酯、聚丁烯对苯二甲酸酯等及其组合物。导管主体1的管状构件的长度通常可以是3cm~50cm,且优选5cm~15cm。在一种优选或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抽吸腔道7、充压腔道8以及微导管内腔道4沿导管主体1纵轴轴向设置。具体的说,优选的,所述抽吸腔道7、充压腔道8以及微导管内腔道4的沿纵向剖面的横截面均为圆形,且所述抽吸腔道7、充压腔道8以及微导管内腔道4沿纵向剖面的中心轴线彼此平行。在一种优选或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抽吸腔道7、充压腔道8以及微导管内腔道4圆心所在的中心轴线相重合,或所述抽吸腔道7、充压腔道8、微导管内腔道4圆心所在的中心轴线不相重合。具体的说,优选的,所述抽吸腔道7、充压腔道8、微导管内腔道4圆心所在的中心轴线可以三者全部重合、或任意两者重合、或三者均不重合。在一种优选或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所述抽吸腔道7和充压腔道8沿导管主体1圆心所在的中心轴线共轴设置,即所述抽吸腔道7和充压腔道8圆心所在的中心轴线相互重合;所述微导管内腔道4位于抽吸腔道7内部,且微导管内腔道4的圆心向抽吸腔道7侧壁的方向上偏移,即所述微导管内腔道4和充压腔道8圆心所在的中心轴线不重合。在一种优选或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微导管内腔道4的横截面圆直径小于充压腔道8的横截面圆半径。优选的,所述微导管内腔道4的圆心所在的中心轴线到充压腔道8的圆心所在的中心轴线的距离小于抽吸腔道7的横截面半径。此时,即微导管内腔道4位于抽吸腔道7的内部,且靠近充压腔道8的位置处,如此设计使得抽吸面积更大,抽吸力更加集中,再配合远端的斜切口11的设计,因此使抽吸效率更高。在一种优选或可选的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所述球囊2内部沿着导管主体1外壁上设置有若干个充压出口9。所述充压出口9的个数可依据孔径大小进行调整。在一种优选或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若干个充压出口9的形状相同,且相邻充压出口9在导管主体1外壁上呈等距分布。等距分布的充压出口使气压均衡的扩散,通常在常规设计中采用充压口直接连通球囊的方式充入盐水或气体使球囊膨胀,容易造成压力难以控制,泄压时造成术后创伤,而通过在导管外壁上设置若干等距充压出口则可有效缓解这一问题,大大降低手术风险。在一种优选或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若干个充压出口9的形状的截面可以是正方形、长方形、梯形、弧形中的任一种,优选为圆形,圆形开口设计是更加符合在本专利技术中气体的运动规律的,从而提高导管的使用稳定性。在一种优选或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微导管近端设置有显影环10。显影环10由不透射X射线的金属制成的短尺寸实心圆棒构成,其材质例如可以是铂、金、铱、钨、铋、或者是其合金制。特别地,从X射线照射的造影效果的观点出发,较为理想的是金、铂、铱。在一种优选或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导管主体远端设置有斜切口11。在一种优选或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斜切口11的斜切端面为平面,且相对于竖直面的倾斜角度为30°~60°,或所述斜切口11的斜切端面为曲面。此外,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多功能治疗导管套件,如图4~5所示,包括多功能治疗导管,以及与多功能治疗导管配套使用的注射器12和连接阀13,通过微导管内部的取栓支架14;所述注射器12可拆卸设置在充压入口6上,用以对球囊2进行充压,使近端血流起到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多功能治疗导管,包括导管主体以及包覆在导管主体外壁的球囊,所述导管主体内设置有微导管,且微导管内部中空形成微导管内腔道,在所述导管主体的近端端部设置有抽吸入口,导管主体近端端部的一侧还设置有充压入口;其中,所述导管主体为互不相通的三腔导管,包括抽吸腔道、充压腔道以及微导管内腔道,所述抽吸腔道与抽吸入口连通,所述充压腔道与充压入口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功能治疗导管,包括导管主体以及包覆在导管主体外壁的球囊,所述导管主体内设置有微导管,且微导管内部中空形成微导管内腔道,在所述导管主体的近端端部设置有抽吸入口,导管主体近端端部的一侧还设置有充压入口;其中,所述导管主体为互不相通的三腔导管,包括抽吸腔道、充压腔道以及微导管内腔道,所述抽吸腔道与抽吸入口连通,所述充压腔道与充压入口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功能治疗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抽吸腔道、充压腔道以及微导管内腔道沿导管主体纵轴轴向设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功能治疗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抽吸腔道、充压腔道以及微导管内腔道圆心所在的中心轴线相重合,或所述抽吸腔道、充压腔道、微导管内腔道圆心所在的中心轴线不相重合。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功能治疗导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抽吸腔道和充压腔道沿导管主体圆心所在的中心轴线共轴设置,所述微导管内腔道位于抽吸腔道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健平赵杰曹维拯何家乐李志刚王国辉
申请(专利权)人:玮铭医疗器械上海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