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浙江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可调制双磁环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674357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1 18:3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可调制双磁环结构,支撑底座上开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前端线圈的后端穿过第一通孔后固定在第一电源连接底座上,后端线圈的后端穿过第二通孔后固定在第二电源连接底座上,第一真空波纹管套设在前端线圈上,其两端分别固定在支撑底座和第一电源连接底座上,第二真空波纹管套设在后端线圈上,其两端分别固定在支撑底座和第二电源连接底座上,前端线圈和后端线圈中均具有第一冷却水管。前、后端线圈可以自由移动且每个线圈可以单独控制产生调制磁场,采用真空波纹管真空密封更为简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调制双磁环结构
本技术涉及磁约束核聚变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调制双磁环结构。
技术介绍
双磁环结构由两个圆心在同一轴线上的相隔一定距离的圆线圈组成,当线圈通电时会在整个空间中形成对应的磁场位型,根据线圈距离的不同产生的磁场位型也不同。双磁环结构可以安装在真空环境,也可安装在非真空环境中。在真空环境中,安装在真空室内部的双磁环结构,通过向电源接口接入电源产生磁场。根据磁场变换的方向、磁场变化的大小和磁场脉冲间隔的需求,可以对电流方向,电流大小,以及电流间隔时间等进行控制,以得到需要的磁场条件。非真空环境下,只需要固定该机构的固定部件(如图1中13)即可,其他操作同真空环境中的操作一致,也可以根据实验需要灵活设计。如图1所示,为一现有的双磁环结构,包括前端线圈11和后端线圈12,前端线圈11和后端线圈12通过橡胶密封圈14安装在支撑底座13上。其中前端线圈11、后端线圈12以及橡胶密封圈14是安装在真空中的部分,支撑底座13是分隔线圈工作区和外界区域的固定部件,该结构的主要缺陷如下:(1)如果该结构在真空环境中运用,则需要结构复杂的密封器件。(2)如果需要在高磁场、同时运用的时间超过5min,则电流线容易发热。(3)前端线圈11、后端线圈12的相对位置不能改变,实用性受到限制。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调制双磁环结构,以解决现有双磁环结构需要结构复杂的密封器件、电流线容易发热、以及前端线圈和后端线圈的相对位置不能改变的问题。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可调制双磁环结构,包括前端线圈、后端线圈以及支撑底座,还包括第一真空波纹管、第二真空波纹管、第一电源连接底座和第二电源连接底座,所述支撑底座上开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前端线圈的后端穿过所述第一通孔后固定在所述第一电源连接底座上,所述后端线圈的后端穿过所述第二通孔后固定在所述第二电源连接底座上,所述第一真空波纹管套设在所述前端线圈上,其两端分别固定在所述支撑底座和所述第一电源连接底座上,所述第二真空波纹管套设在所述后端线圈上,其两端分别固定在所述支撑底座和所述第二电源连接底座上,所述前端线圈和后端线圈中均具有第一冷却水管。进一步地,所述前端线圈上固定有多个支撑卡扣。进一步地,所述后端线圈上固定有多个支撑卡扣。进一步地,所述前端线圈和后端线圈均包括铜制导线、绝缘层、不锈钢外壳以及第一冷却水管,所述绝缘层包覆在所述铜制导线外壁,所述不锈钢外壳包覆在所述绝缘层外壁,所述第一冷却水管设置在所述铜制导线中。进一步地,所述铜制导线为25平方毫米的铜制导线。进一步地,所述绝缘层的材质为树脂、塑料或硅橡胶。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电源连接底座和第二电源连接底座结构相同,均包括底座台、绝缘圈、接线柱和第二冷却水管,所述第二冷却水管与所述第一冷却水管相连通,所述铜制导线和所述接线柱相连,所述绝缘圈与所述绝缘层相连,所述导底座台和不锈钢外壳相连。根据以上技术方案,满足快速运动条件,前、后端线圈可以自由移动且每个线圈可以单独控制产生调制磁场,可用于真空和非真空环境,采用真空波纹管真空密封更为简单。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一现有的双磁环结构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可调制双磁环结构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导线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电源连接底座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中电源底座的剖面示意图;图中包含的标记有:前端线圈11、后端线圈12、支撑底座13、橡胶密封圈14、第一真空波纹管15、第二真空波纹管16、第一电源连接底座17、第二电源连接底座18、支撑卡扣19、铜制导线111、绝缘层112、不锈钢外壳113、第一冷却水管114、第一通孔131、第二通孔132、底座台171、绝缘圈172、接线柱173、第二冷却水管174。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术语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方式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做出相应解释。如图2-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可调制双磁环结构,包括前端线圈11、后端线圈12以及支撑底座13,还包括第一真空波纹管15、第二真空波纹管16、第一电源连接底座17和第二电源连接底座18,所述支撑底座13上开有第一通孔131和第二通孔132,所述前端线圈11的后端穿过所述第一通孔131后固定在所述第一电源连接底座17上,所述后端线圈12的后端穿过所述第二通孔132后固定在所述第二电源连接底座18上,所述第一真空波纹管15套设在所述前端线圈11上,其两端分别固定在所述支撑底座13和所述第一电源连接底座17上,所述第二真空波纹管16套设在所述后端线圈12上,其两端分别固定在所述支撑底座13和所述第二电源连接底座18上,所述前端线圈11和后端线圈12中均具有第一冷却水管114。本实施例中,所述前端线圈11的后端穿过所述第一通孔131后固定在所述第一电源连接底座17上,前端线圈11可以相对于支撑底座13延后移动,所述第一真空波纹管15套设在所述前端线圈11上,其两端分别固定在所述支撑底座13(即密封住第一通孔131)和所述第一电源连接底座17上。所述后端线圈12的后端穿过所述第二通孔132后固定在所述第二电源连接底座18上,后端线圈12可以相对于支撑底座13延后移动,所述第二真空波纹管16套设在所述后端线圈12上,其两端分别固定在所述支撑底座13(即密封住第二通孔132)和所述第二电源连接底座18上。以上结构,满足快速运动条件,前、后端线圈可以自由移动且每个线圈可以单独控制产生调制磁场,可用于真空和非真空环境,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调制双磁环结构,包括前端线圈、后端线圈以及支撑底座,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真空波纹管、第二真空波纹管、第一电源连接底座和第二电源连接底座,所述支撑底座上开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前端线圈的后端穿过所述第一通孔后固定在所述第一电源连接底座上,所述后端线圈的后端穿过所述第二通孔后固定在所述第二电源连接底座上,所述第一真空波纹管套设在所述前端线圈上,其两端分别固定在所述支撑底座和所述第一电源连接底座上,所述第二真空波纹管套设在所述后端线圈上,其两端分别固定在所述支撑底座和所述第二电源连接底座上,所述前端线圈和后端线圈中均具有第一冷却水管。/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调制双磁环结构,包括前端线圈、后端线圈以及支撑底座,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真空波纹管、第二真空波纹管、第一电源连接底座和第二电源连接底座,所述支撑底座上开有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所述前端线圈的后端穿过所述第一通孔后固定在所述第一电源连接底座上,所述后端线圈的后端穿过所述第二通孔后固定在所述第二电源连接底座上,所述第一真空波纹管套设在所述前端线圈上,其两端分别固定在所述支撑底座和所述第一电源连接底座上,所述第二真空波纹管套设在所述后端线圈上,其两端分别固定在所述支撑底座和所述第二电源连接底座上,所述前端线圈和后端线圈中均具有第一冷却水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调制双磁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线圈上固定有多个支撑卡扣。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调制双磁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端线圈上固定有多个支撑卡扣。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维文王驰宇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