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缸盖调温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668859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1 18: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缸盖调温器,包括上罩体、与所述上罩体相连接的下罩体、位于所述上罩体及下罩体内腔的阀门总成、与所述下罩体相连通的出水管以及用于排放积气的泄气结构;所述阀门总成包括主阀门、副阀门、位于所述主阀门与所述副阀门之间的弹性机构、与所述主阀门与所述副阀门相连接的膨胀组件以及与所述上罩体相连接的安装支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缸盖调温器,将缸体调温器与缸盖调温器分别设置,降低了售后维修成本,通过上罩体、下罩体、阀门总成的设计,使得整机的布置更为紧凑,另一方面通过泄气结构的设置,使得泄露量能够很好的得到控制,且不会出现漏气通道被堵塞的现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缸盖调温器
本技术涉及汽车设备
,具体地,涉及一种缸盖调温器。
技术介绍
目前,汽车用双调温器总成设计方案有两类,一类是缸体、缸盖调温器总成集成在一个调温器模块内;另一类是调温器布置方案是设计两个调温器,即缸体调温器和缸盖调温器。与第一类设计方案相比,第二类方案的布置更为灵活,有利于缸体、缸盖水套的设计。考虑到调温器主阀门关闭时,主阀门前后水路被切断,加水过程易积气,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通常是在调温器主阀门上增加一个摆阀泄气结构,该种结构的冷却系统在运转过程中容易被杂质堵塞,同时由于摆阀结构的泄气孔往往是由冲压工艺制作而成,其泄露量难以控制,不利于快速暖机的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缸盖调温器,消除了泄气量难以控制的问题,且降低了冷却系统的设计难度,能够更好的控制发动机的水温。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还在于,提供一种缸盖调温器,包括上罩体、与所述上罩体相连接的下罩体、位于所述上罩体及下罩体内腔的阀门总成、与所述下罩体相连通的出水管以及用于排放积气的泄气结构;所述阀门总成包括主阀门、副阀门、位于所述主阀门与所述副阀门之间的弹性机构、与所述主阀门与所述副阀门相连接的膨胀组件以及与所述上罩体相连接的安装支架;所述泄气结构包括泄气通道、位于所述泄气通道内的活动堵头以及设于所述泄气通道端部的衬套。优选地,所述上罩体呈壳体结构,其与所述下罩体相互配合,构成一个腔体结构,所述阀门总成位于所述腔体结构内部;所述上罩体的内壁设有台阶结构,所述台阶结构的形状与所述主阀门的形状相匹配,且内径小于所述主阀门的外径。优选地,所述主阀门关闭时,将所述腔体结构分隔成两个相互隔绝的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其中所述第一腔体位于所述上罩体内部;所述泄气通道设于所述上罩体的侧壁上,其从所述台阶结构的端部往远离所述下罩体的方向延伸,连通所述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优选地,所述下罩体呈壳体结构,且其上设有与所述腔体结构相连通的缸盖出水口和出水口,所述出水管与所述出水口相连接。优选地,所述下罩体内部还设有导流板,所述导流板呈半圆形,其位于所述缸盖出水口与所述阀门总成之间。优选地,所述上罩体与所述下罩体相互接触的端面上设有第一环状凹槽,第一密封圈嵌入所述第一环状凹槽内部。优选地,所述下罩体内部设有管状结构,所述管状结构的形状与所述副阀门的形状相匹配,且内径小于所述副阀门的外径。优选地,所述弹性机构包括主弹簧和副弹簧,所述主弹簧套设于所述膨胀组件上,其一端与所述安装支架相连接,另一端与所述主阀门相连接;所述副弹簧的一端与所述膨胀组件的端部相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副阀门相连接。优选地,所述膨胀组件包括与所述上罩体固定连接的推杆和套设于所述推杆端部的蜡包,其中所述蜡包受热膨胀,其一端与所述主阀门相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副弹簧相连接。优选地,所述安装支架与上罩体的内壁相互扣合,且其底部设有通孔,所述通孔的内径大于所述副弹簧的外径,所述副弹簧通过所述通孔与所述蜡包相连接。实施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技术提供的缸盖调温器,将缸体调温器与缸盖调温器分别设置,降低了售后维修成本,通过上罩体、下罩体、阀门总成的设计,使得整机的布置更为紧凑,另一方面通过泄气结构的设置,使得泄露量能够很好的得到控制,且不会出现漏气通道被堵塞的现象。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缸盖调温器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缸盖调温器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缸盖调温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缸盖调温器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5是本技术的缸盖调温器的分解图;图6是本技术的缸盖调温器的局部分解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仅此声明,本技术在文中出现或即将出现的上、下、左、右、前、后、内、外等方位用词,仅以本技术的附图为基准,其并不是对本技术的具体限定。如图1至图4所示,本技术的一种缸盖调温器,包括上罩体1、与所述上罩体1相连接的下罩体2、位于所述上罩体1及下罩体2内腔的阀门总成3、与所述下罩体2相连通的出水管4以及用于排放积气的泄气结构5;所述阀门总成3包括主阀门31、副阀门32、位于所述主阀门31与所述副阀门32之间的弹性机构33、与所述主阀门31与所述副阀门32相连接的膨胀组件34以及与所述上罩体31相连接的安装支架35;所述泄气结构5包括泄气通道51、位于所述泄气通道51内的活动堵头52以及设于所述泄气通道51端部的衬套53。所述上罩体1呈壳体结构,其与所述下罩体相互配合,构成一个腔体结构6,所述阀门总成3位于所述腔体结构6内部,实现冷却液的开关。如图4所示,为了保证所述主阀门31能够实现冷却液的开关,所述上罩体1的内壁设有台阶结构11,所述台阶结构11的形状与所述主阀门31的形状相匹配,且内径小于所述主阀门31的外径,保证所述主阀门31与所述台阶结构11相互抵接时,能够实现密封效果,防止冷却液从主阀门泄露。如图5所示,为了实现所述上罩体1与所述下罩体2之间的固定连接,所述上罩体1上设有上罩体螺孔12,所述上罩体螺孔均匀分布于所述上罩体1的外周。为了实现所述下罩体2与所述上罩体1之间的密封,防止冷却液从所述下罩体与所述上罩体1之间的间隙中泄露,所述上罩体1与所述下罩体2相互接触的端面上设有第一环状凹槽,第一密封圈7嵌入所述第一环状凹槽内部,实现所述上罩体1与所述下罩体2之间的密封连接。如图3所示,所述下罩体2与所述上罩体1相连接,其呈壳体结构,且其上设有与所述腔体结构6相连通的缸盖出水口21和出水口22,所述出水管4与所述出水口22相连接,便于所述腔体结构6内部的冷却液经过所述出水口22流入出水管6内部,实现冷却液的循环。为了保证所述副阀门32能够实现冷却液的开关,所述下罩体2内部设有管状结构23,所述管状结构23的形状与所述副阀门32的形状相匹配,且内径小于所述副阀门32的外径,保证所述副阀门32与所述管状结构23端部相互抵接时,能够实现密封效果,防止冷却液从副阀门32泄露。如图5所示,为了实现所述下罩体2与所述上罩体1之间的固定连接,所述下罩体2上设有下罩体螺孔24,所述下罩体螺孔24与所述上罩体螺孔12的形状、大小及位置相匹配,通过螺钉连接所述上罩体螺孔12和下罩体螺孔24,实现所述上罩体1与所述下罩体2之间的固定连接。为了使得缸盖出水口21内的冷却液更对的往膨胀组件处流动,使得膨胀组件处的温度更接近发动机内的温度,从而能够更好的控制发动机内部温度,所述下罩体2内部还设有导流板8,所述导流板8呈半圆形,其位于所述缸盖出水口21与所述阀门总成3之间,使得经所述缸盖出水口21流出的冷却液经过膨胀组件34再从所述出水口22流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缸盖调温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上罩体、与所述上罩体相连接的下罩体、位于所述上罩体及下罩体内腔的阀门总成、与所述下罩体相连通的出水管以及用于排放积气的泄气结构;/n所述阀门总成包括主阀门、副阀门、位于所述主阀门与所述副阀门之间的弹性机构、与所述主阀门与所述副阀门相连接的膨胀组件以及与所述上罩体相连接的安装支架;/n所述泄气结构包括泄气通道、位于所述泄气通道内的活动堵头以及设于所述泄气通道端部的衬套。/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缸盖调温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上罩体、与所述上罩体相连接的下罩体、位于所述上罩体及下罩体内腔的阀门总成、与所述下罩体相连通的出水管以及用于排放积气的泄气结构;
所述阀门总成包括主阀门、副阀门、位于所述主阀门与所述副阀门之间的弹性机构、与所述主阀门与所述副阀门相连接的膨胀组件以及与所述上罩体相连接的安装支架;
所述泄气结构包括泄气通道、位于所述泄气通道内的活动堵头以及设于所述泄气通道端部的衬套。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缸盖调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罩体呈壳体结构,其与所述下罩体相互配合,构成一个腔体结构,所述阀门总成位于所述腔体结构内部;
所述上罩体的内壁设有台阶结构,所述台阶结构的形状与所述主阀门的形状相匹配,且内径小于所述主阀门的外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缸盖调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阀门关闭时,将所述腔体结构分隔成两个相互隔绝的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其中所述第一腔体位于所述上罩体内部;
所述泄气通道设于所述上罩体的侧壁上,其从所述台阶结构的端部往远离所述下罩体的方向延伸,连通所述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缸盖调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罩体呈壳体结构,且其上设有与所述腔体结构相连通的缸盖出水口和出水口,所述出水管与所述出水口相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子清张旭吴广权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