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调节的建筑工程用抗震加固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668262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1 18: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建筑工程领域,具体涉及可调节的建筑工程用抗震加固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可调节的建筑工程用抗震加固板,旨在克服背景技术中存在的现有大多数抗震机构无法适用于多种倾角不同的墙壁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可调节的建筑工程用抗震加固板,包括抗震板、底座、支撑杆、支撑套杆,支撑套杆上开设有内腔,支撑杆上设有螺纹,螺纹上螺接有一个调节螺母,抗震板上设有滑槽和第一缓冲部,第一缓冲部通过滑槽与抗震板滑动连接,第一缓冲部还包括用于固定第一缓冲部和抗震板之间位置的限位部;抗震板上还设置有第二缓冲部。本方案可以根据不同倾斜角度的墙体进行调整,大大增加了抗震架体的适用范围,提高了本方案的实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可调节的建筑工程用抗震加固板
本技术涉及建筑工程领域,尤其是涉及可调节的建筑工程用抗震加固板。
技术介绍
建筑结构加固是一项复杂的工作,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加固方法应从施工方便、不影响生产、经济合理、效果好等方面来选择,一般原则如下:加固应尽可能做到不停产或少停产,因停产的损失往往是加固费用的几倍或几十倍。能否在负荷下不停产加固,取决于结构的应力应变状态。一般构件的内应力小于钢材设计强度的80%,且构件损坏变形等不是太严重时,可采用负荷不停产加固方法。加固方案要便于制作、施工,便于检查。结构制造组装应尽量在生产区外进行。加固应尽可能采用高强螺栓或焊接。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现在的建筑形状各异,建筑的墙壁很多也一改从前垂直地面的设置,很多建筑在建造时被设计成墙壁倾斜甚至曲面的样式,这就使得后期在对这些建筑进行抗震加固时难度增大,不同的墙壁设计需要用到不同的抗震机构,增加了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了可调节的建筑工程用抗震加固板,以解决
技术介绍
中存在的现有大多数抗震机构无法适用于多种倾角不同的墙壁的问题。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可调节的建筑工程用抗震加固板。利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制作的可调节的建筑工程用抗震加固板,包括抗震架体,所述抗震架体包括抗震板和底座,所述抗震板的一侧与所述底座的一侧转动连接,所述抗震架体还包括支撑杆和支撑套杆,所述支撑杆的一端转动连接在所述底座的上表面上,所述支撑套杆的一端沿所述支撑套杆的轴线方向开设有内腔,所述支撑套杆开设有所述内腔的一端通过所述内腔套设在所述支撑杆远离所述底座的一端;所述支撑杆的外表面上沿所述支撑杆的轴线方向绕设有螺纹,所述螺纹设置在所述支撑杆靠近所述支撑套杆的一端,所述螺纹上螺接有一个调节螺母,所述调节螺母朝向所述支撑套杆的一端与所述支撑套杆转动连接,所述支撑套杆的转动方向及所述支撑杆的转动方向与所述抗震板相对所述底座的转动方向相同;所述抗震板朝向所述底座的一面平行设置有两个滑槽,所述滑槽的长度方向与所述支撑套杆在所述抗震板上投影的长度方向相同,所述抗震板上设置有第一缓冲部,所述第一缓冲部通过所述滑槽与所述抗震板滑动连接,所述第一缓冲部背向所述抗震板的一侧与所述支撑套杆远离所述支撑杆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缓冲部还包括用于固定所述第一缓冲部和所述抗震板之间位置的限位部;所述抗震板上还设置有第二缓冲部,所述第二缓冲部设置在所述抗震板背向所述支撑套杆的一面。所述滑槽为燕尾槽,所述第一缓冲部包括底壳、弹性缓冲件和顶盖,所述底壳朝向所述抗震板的一面平行设置有两个燕尾滑块,所述底壳通过所述燕尾滑块与所述滑槽的配合滑动连接在所述抗震板上,所述底壳背向所述抗震板的一面垂直设置有一圈侧板,所述顶盖套设在所述侧板外且与所述侧板滑动连接,所述顶盖的内侧壁上设置有若干导向槽,所述导向槽的长度方向垂直所述底壳设置,所述导向槽内滑动连接有导向块,所述导向块与所述侧板固定连接。所述顶盖背向所述抗震板的一面设置有铰支座,所述顶盖通过所述铰支座与所述支撑套杆远离所述支撑杆的一端铰接。所述限位部设置在所述底壳上,所述限位部包括两个紧固螺钉,两个所述紧固螺钉对称设置在所述底壳的左右两侧,所述底壳上贯穿设置有螺纹孔,所述紧固螺钉与所述螺纹孔螺接。所述第二缓冲部包括减震橡胶块,所述减震橡胶块固定设置在所述抗震板上,所述减震橡胶块上设置有若干缓冲凸起,若干所述缓冲凸起均布在所述减震橡胶块背向所述抗震板的一面,所述缓冲凸起为半球形凸起。所述底座上还设置有用于驱动所述支撑杆转动的旋转运动输出器和用于操纵所述旋转运动输出器工作的开关。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具有以下的有益效果:本方案可以根据不同倾斜角度的墙体进行调整,大大增加了抗震架体的适用范围,提高了本方案的实用性。墙体上的震动经过第二缓冲部进行初步缓冲后再传递到第一缓冲部进行缓冲,二级减震的设置优化了抗震架体的减震效果。若干缓冲凸起的设置增加了震动在第二缓冲部上传播的行程,进一步优化了抗震板对墙体震动的缓冲效果。旋转运动输出器和开关的设置优化了工作人员对抗震架体的使用,减少了使用时人工的投入。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所述可调节的建筑工程用抗震加固板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所述可调节的建筑工程用抗震加固板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所述可调节的建筑工程用抗震加固板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所述可调节的建筑工程用抗震加固板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抗震架体;2、抗震板;3、底座;4、支撑杆;5、支撑套杆;6、内腔;7、螺纹;8、调节螺母;9、滑槽;10、第一缓冲部;11、限位部;12、第二缓冲部;13、底壳;14、弹性缓冲件;15、顶盖;16、燕尾滑块;17、侧板;18、导向槽;19、导向块;20、铰支座;21、紧固螺钉;22、螺纹孔;23、减震橡胶块;24、缓冲凸起;25、旋转运动输出器;26、开关。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相同的零部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需要说明的是,下面描述中使用的词语“前”、“后”、“左”、“右”、“上”和“下”指的是附图中的方向,词语“底部”和“顶部”、“内”和“外”分别指的是朝向或远离特定部件几何中心的方向。如图1至4所示,可调节的建筑工程用抗震加固板,包括抗震架体1。参照附图1至4所示,抗震架体1包括抗震板2和底座3,抗震板2的一侧与底座3的一侧转动连接,抗震架体1还包括支撑杆4和支撑套杆5,支撑杆4的一端转动连接在底座3的上表面上,支撑套杆5的一端沿支撑套杆5的轴线方向开设有内腔6,支撑套杆5开设有内腔6的一端通过内腔6套设在支撑杆4远离底座3的一端;支撑杆4的外表面上沿支撑杆4的轴线方向绕设有螺纹7,螺纹7设置在支撑杆4靠近支撑套杆5的一端,螺纹7上螺接有一个调节螺母8,调节螺母8朝向支撑套杆5的一端与支撑套杆5转动连接,支撑套杆5的转动方向及支撑杆4的转动方向与抗震板2相对底座3的转动方向相同;抗震板2朝向底座3的一面平行设置有两个滑槽9,滑槽9的长度方向与支撑套杆5在抗震板2上投影的长度方向相同,抗震板2上设置有第一缓冲部10,第一缓冲部10通过滑槽9与抗震板2滑动连接,第一缓冲部10背向抗震板2的一侧与支撑套杆5远离支撑杆4的一端转动连接,第一缓冲部10还包括用于固定第一缓冲部10和抗震板2之间位置的限位部11;抗震板2上还设置有第二缓冲部12,第二缓冲部12设置在抗震板2背向支撑套杆5的一面。使用时首先将抗震架体1靠近需要进行抗震加固的墙体设置,并且将抗震板2设置有第二缓冲部12的一面朝向墙体,然后松开限位部11使得第一缓冲部10能在滑槽9中相对抗震板2滑动从而对抗震板2的倾斜角度进行调整。在调整抗震板2的倾斜角度时,首先转动支撑杆4,支撑杆4转动时会带动支撑套杆5及第一缓冲部10转动从而在一个较大的角度范围内改变抗震板2的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可调节的建筑工程用抗震加固板,包括抗震架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抗震架体(1)包括抗震板(2)和底座(3),所述抗震板(2)的一侧与所述底座(3)的一侧转动连接,所述抗震架体(1)还包括支撑杆(4)和支撑套杆(5),所述支撑杆(4)的一端转动连接在所述底座(3)的上表面上,所述支撑套杆(5)的一端沿所述支撑套杆(5)的轴线方向开设有内腔(6),所述支撑套杆(5)开设有所述内腔(6)的一端通过所述内腔(6)套设在所述支撑杆(4)远离所述底座(3)的一端;所述支撑杆(4)的外表面上沿所述支撑杆(4)的轴线方向绕设有螺纹(7),所述螺纹(7)设置在所述支撑杆(4)靠近所述支撑套杆(5)的一端,所述螺纹(7)上螺接有一个调节螺母(8),所述调节螺母(8)朝向所述支撑套杆(5)的一端与所述支撑套杆(5)转动连接,所述支撑套杆(5)的转动方向及所述支撑杆(4)的转动方向与所述抗震板(2)相对所述底座(3)的转动方向相同;/n所述抗震板(2)朝向所述底座(3)的一面平行设置有两个滑槽(9),所述滑槽(9)的长度方向与所述支撑套杆(5)在所述抗震板(2)上投影的长度方向相同,所述抗震板(2)上设置有第一缓冲部(10),所述第一缓冲部(10)通过所述滑槽(9)与所述抗震板(2)滑动连接,所述第一缓冲部(10)背向所述抗震板(2)的一侧与所述支撑套杆(5)远离所述支撑杆(4)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缓冲部(10)还包括用于固定所述第一缓冲部(10)和所述抗震板(2)之间位置的限位部(11);所述抗震板(2)上还设置有第二缓冲部(12),所述第二缓冲部(12)设置在所述抗震板(2)背向所述支撑套杆(5)的一面。/n...

【技术特征摘要】
1.可调节的建筑工程用抗震加固板,包括抗震架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抗震架体(1)包括抗震板(2)和底座(3),所述抗震板(2)的一侧与所述底座(3)的一侧转动连接,所述抗震架体(1)还包括支撑杆(4)和支撑套杆(5),所述支撑杆(4)的一端转动连接在所述底座(3)的上表面上,所述支撑套杆(5)的一端沿所述支撑套杆(5)的轴线方向开设有内腔(6),所述支撑套杆(5)开设有所述内腔(6)的一端通过所述内腔(6)套设在所述支撑杆(4)远离所述底座(3)的一端;所述支撑杆(4)的外表面上沿所述支撑杆(4)的轴线方向绕设有螺纹(7),所述螺纹(7)设置在所述支撑杆(4)靠近所述支撑套杆(5)的一端,所述螺纹(7)上螺接有一个调节螺母(8),所述调节螺母(8)朝向所述支撑套杆(5)的一端与所述支撑套杆(5)转动连接,所述支撑套杆(5)的转动方向及所述支撑杆(4)的转动方向与所述抗震板(2)相对所述底座(3)的转动方向相同;
所述抗震板(2)朝向所述底座(3)的一面平行设置有两个滑槽(9),所述滑槽(9)的长度方向与所述支撑套杆(5)在所述抗震板(2)上投影的长度方向相同,所述抗震板(2)上设置有第一缓冲部(10),所述第一缓冲部(10)通过所述滑槽(9)与所述抗震板(2)滑动连接,所述第一缓冲部(10)背向所述抗震板(2)的一侧与所述支撑套杆(5)远离所述支撑杆(4)的一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一缓冲部(10)还包括用于固定所述第一缓冲部(10)和所述抗震板(2)之间位置的限位部(11);所述抗震板(2)上还设置有第二缓冲部(12),所述第二缓冲部(12)设置在所述抗震板(2)背向所述支撑套杆(5)的一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节的建筑工程用抗震加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槽(9)为燕尾槽,所述第一缓冲部(10)包括底壳(13)、弹性缓冲件(14)和顶盖(15),所述底壳(13)朝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育波徐建春余金苗冯斌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久鑫建筑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