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潜流湿地,包括布水渠、阀门井、填料区和集水渠;所述填料区开设在地面上,所述布水渠开设在填料区的上游一侧,且所述布水渠的长度方向与填料区的长度方向一致,所述阀门井开设在布水渠和填料区之间,所述集水渠开设在填料区的下游一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潜流湿地可以快速储存雨水,净化雨水,当达到饱和状态再释放雨水并对净化雨水进行二次利用,减少降雨径流减缓径流峰值时间,具有较高的实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潜流湿地
本技术涉及海绵城市建设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潜流湿地。
技术介绍
在我国城市迅速发展的背景下,城市建设面临着日渐突出的水资源短缺、水体污染以及内涝等问题。现有技术中,潜流湿地作为海绵城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径流雨水具有净化和缓解作用,可提高雨水的二次利用,因此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传统潜流湿地能够吸收的降雨量极少,这就使得降雨初期时雨水就会排向市政管网,增加市政管网的负荷,从而容易形成城市积水内涝,且雨水也不容易回收利用。因此,亟需提供一种能够快速储存雨水、净化雨水,当达到饱和状态再释放雨水,减少降雨径流,减缓径流峰值时间且可回收净化后雨水的具有较高实用性的潜流湿地。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快速储存雨水、净化雨水,当达到饱和状态再释放雨水,减少降雨径流,减缓径流峰值时间,并且可回收净化后的雨水,具有较高实用性的潜流湿地。本技术解决技术问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潜流湿地,包括布水渠、阀门井、填料区和集水渠;所述填料区开设在地面上,所述布水渠开设在填料区的上游一侧,且所述布水渠的长度方向与填料区的长度方向一致,所述阀门井开设在布水渠和填料区之间,所述集水渠开设在填料区的下游一侧。进一步,所述阀门井内部设置有带阀门的流通装置,所述流通装置的进水口和出水口分别与布水渠和填料区连接,所述集水渠内部设置有集水管,所述集水管的两端分别与填料区和集水渠连通。进一步,设置在布水渠和填料区之间的阀门井形成有多个,多个所述阀门井沿布水渠长度方向均匀设置,且每个阀门井中均设置有流通装置。进一步,所述填料区包括布水区、生态渗流区和集水区,所述布水区设置在阀门井的下游一侧,所述集水区设置在集水井的上游一侧,所述生态渗流区设置在布水区和集水区之间。进一步,所述布水区由粒径为40mm-60mm之间的级配碎石组成,其最大铺设厚度不小于600mm,且所述布水区与生态渗流区的接触面为斜面,所述接触面与布水区底面之间的夹角不小于45°。进一步,所述生态渗流区包括从下至上依次铺设的防渗膜层、土工布层、碎石层、生态填料层和植被基础层;所述防渗膜层为厚度不小于1.0mm的HDPE膜,铺设布水区和集水区之间、坡度不小于0.2%的土基础上,所述土工布层为无纺布,其规格不低于600g/㎡,所述碎石层厚度不小于300mm,其碎石粒径为40mm-60mm,所述生态填料层从上至下依次为生物质灰渣、建筑废砖和沸石,其整体厚度不小于600mm。进一步,所述生物质灰渣包括锯木灰、谷壳灰、玉米灰和水稻灰,其铺设厚度不小于200mm,所述建筑废砖为粒径为12mm-20mm的浮石填料,其铺设厚度不小于200mm,所述沸石为粒径为25mm的聚氨酯沸石,其铺设厚度不小于200mm。进一步,所述集水区由粒径为40mm-60mm之间的级配碎石组成,其最大铺设厚度不小于600mm,且所述集水区与生态渗流区的接触面为斜面,所述接触面与集水区底面之间的夹角不小于45°。进一步,所述集水渠包括集水管;所述集水管的一端设置在集水区内,另一端穿过集水渠的侧壁竖直设置在集水渠内部;所述集水管为直径不大于315mm的HDPE管材,且其压力等级不小于1.0Mpa,且所述集水管竖直设置的一端上开设有不同高度的通孔,所述通孔直径不小于10mm,并能根据需求任意开启或关闭。进一步,所述布水渠、阀门井以及集水渠上均设置有排水沟盖板。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技术潜流湿地可以快速储存雨水,净化雨水,当达到饱和状态再释放雨水并对净化雨水进行二次利用,减少降雨径流减缓径流峰值时间,具有较高的实用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潜流湿地的截面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潜流湿地中生态渗流区的截面示意图;图中标记示意为:1-布水渠;2-阀门井;3-填料区;4-集水渠;5-流通装置;6-集水管;7-布水区;8-生态渗透去;9-集水区;10-排水沟盖板;81-防渗膜层;82-土工布层;83-碎石层;84-生态填料层;85-植被基础层。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阐述。实施例1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潜流湿地,用于快速储存雨水,净化雨水,能够达到饱和状态再释放雨水,从而减少降雨径流,减缓径流峰值时间并实现水的二次利用。如图1所示,一种潜流湿地,包括布水渠1、阀门井2、填料区3和集水渠4;所述填料区3开设在地面上,所述布水渠1开设在填料区3的上游一侧,且所述布水渠1的长度方向与填料区3的长度方向一致,所述阀门井2开设在布水渠1和填料区3之间,所述集水渠4开设在填料区3的下游一侧。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布水渠1为按照雨水径流方向设置的产流汇集结构,用于收集上游雨水,所述填料区3用于储存和净化雨水,所述阀门井2内部设置有带阀门的流通装置5,所述流通装置5的进水口和出水口分别与布水渠1和填料区3连接,用于将布水渠1中的雨水引向填料区3,所述集水渠4用于收集填料区5净化后的雨水,且其内部设置有集水管6,所述集水管6的两端分别与填料区3和集水渠4连接。具体地,设置在布水渠1和填料区3之间的阀门井2形成有多个,多个所述阀门井2沿布水渠1长度方向均匀设置,且每个阀门井2中均设置有流通装置5。当布水渠1收集到一定程度的雨水后,将阀门井2中流通装置5的阀门开启,雨水通过流通装置5流向填料区3,填料区3对雨水进行净化并储存,当填料区3达到饱和状态后,多余的雨水通过集水管6流入集水渠4。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填料区3包括布水区7、生态渗流区8和集水区9,所述布水区7设置在阀门井2的下游一侧,所述集水区9设置在集水井4的上游一侧,所述生态渗流区8设置在布水区7和集水区9之间。具体地,流通装置5的出水口设置在布水区7内,所述布水区7用于初步净化从布水渠1中流出的雨水。所述布水区7由粒径为40-60mm之间的级配碎石组成,其最大铺设厚度不小于600mm,且所述布水区7与生态渗流区8的接触面为斜面,所述接触面与布水区7底面之间的夹角不小于45°。布水区初步净化后的雨水流入生态渗流区8中进行存储。所述生态渗流区8包括从下至上依次铺设的防渗膜层81、土工布层82、碎石层83、生态填料层84和植被基础层85。优选地,所述防渗膜层81为厚度不小于1.0mm的HDPE膜,铺设布水区7和集水区9之间、坡度不小于0.2%的土基础上,所述土工布层82为无纺布,其规格不低于600g/㎡,所述碎石83层厚度不小于300mm,其碎石粒径为40mm-60mm,所述生态填料层84从上之下依次为生物质灰渣、建筑废砖和沸石,其整体厚度不小于600mm。进一步,所述生物质灰渣包括锯木灰、谷壳灰、玉米灰和水稻灰,其铺设厚度不小于200mm,所述建筑废砖为粒径为12mm-20mm的浮石填料,其铺设厚度不小于200mm,所述沸石为粒径为25mm的聚氨酯沸石,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潜流湿地,其特征在于,包括布水渠、阀门井、填料区和集水渠;所述填料区开设在地面上,所述布水渠开设在填料区的上游一侧,且所述布水渠的长度方向与填料区的长度方向一致,所述阀门井开设在布水渠和填料区之间,所述集水渠开设在填料区的下游一侧;/n其中,所述填料区包括布水区、生态渗流区和集水区,所述布水区设置在阀门井的下游一侧,所述集水区设置在集水井的上游一侧,所述生态渗流区设置在布水区和集水区之间;/n所述布水区由粒径为40mm-60mm之间的级配碎石组成,其最大铺设厚度不小于600mm,且所述布水区与生态渗流区的接触面为斜面,所述接触面与布水区底面之间的夹角不小于45°;/n所述生态渗流区包括从下至上依次铺设的防渗膜层、土工布层、碎石层、生态填料层和植被基础层。/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潜流湿地,其特征在于,包括布水渠、阀门井、填料区和集水渠;所述填料区开设在地面上,所述布水渠开设在填料区的上游一侧,且所述布水渠的长度方向与填料区的长度方向一致,所述阀门井开设在布水渠和填料区之间,所述集水渠开设在填料区的下游一侧;
其中,所述填料区包括布水区、生态渗流区和集水区,所述布水区设置在阀门井的下游一侧,所述集水区设置在集水井的上游一侧,所述生态渗流区设置在布水区和集水区之间;
所述布水区由粒径为40mm-60mm之间的级配碎石组成,其最大铺设厚度不小于600mm,且所述布水区与生态渗流区的接触面为斜面,所述接触面与布水区底面之间的夹角不小于45°;
所述生态渗流区包括从下至上依次铺设的防渗膜层、土工布层、碎石层、生态填料层和植被基础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潜流湿地,其特征在于,所述阀门井内部设置有带阀门的流通装置,所述流通装置的进水口和出水口分别与布水渠和填料区连接,所述集水渠内部设置有集水管,所述集水管的两端分别与填料区和集水渠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潜流湿地,其特征在于,设置在布水渠和填料区之间的阀门井形成有多个,多个所述阀门井沿布水渠长度方向均匀设置,且每个阀门井中均设置有流通装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潜流湿地,其特征在于,
所述防渗膜层为厚度不小于1.0mm的HDPE膜,铺设布水区和集水区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小龙,彭玉丽,冯江,王生愿,余黎,曾航,徐星,梁岩松,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清控人居环境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