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三轮摩托车的边车连接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663655 阅读:15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1 18:07
一种三轮摩托车的边车连接机构,其包括一个主车架、一个边车架,一个设置在所述主车架与边车架之间的双向转动连接结构,以及一个设置在所述主车架与边车架之间的减震结构。所述双向转动连接结构包括至少一个设置在所述主车架靠近边车架一侧的限位套,两个间隔设置且分别与所述边车架转动连接的连接部,以及一个两端分别与两个连接部连接且中部穿过所述限位套的连接杆。本三轮摩托车的边车连接机构在颠簸路段主车架与边车架形成高度差时仍能保持平稳稳定状态,同时减小驾驶车辆在颠簸路段时的主车架与边车架两者的晃动幅度,使车辆行驶更加稳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三轮摩托车的边车连接机构
本技术属于机械
,特别是一种三轮摩托车的边车连接机构。
技术介绍
边三轮摩托车又称作侧三轮摩托车,是一种在两轮摩托车一侧装有用于载物载人边车的摩托车结构。随着科技进步以及人们对生活要求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边三轮摩托车,例如运输物品,长途旅行等。边三轮摩托车主要通过主车架与边车架连接,现有的连接结构中主车架与边车架直接铰接相连,在长时间的颠簸路段行驶时,该连接结构无法承受过大的压力,导致边三轮摩托车的连接强度不可靠,行驶稳定性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三轮摩托车的边车连接机构,以解决上述问题。一种三轮摩托车的边车连接机构,其包括一个主车架、一个边车架,一个设置在所述主车架与边车架之间的双向转动连接结构,以及一个设置在所述主车架与边车架之间的减震结构。所述双向转动连接结构包括至少一个设置在所述主车架靠近边车架一侧的限位套,两个间隔设置且分别与所述边车架转动连接的连接部,以及一个两端分别与两个连接部连接且中部穿过所述限位套的连接杆。所述减震结构包括两个间隔设置在所述边车架上的调节管结构,两个对应设置在所述主车架上的上U形铰接套,两个对应铰接在在所述调节管结构上的下U形铰接套,以及两个对应设置在所述上U形铰接套和下U形铰接套之间的减震器。所述减震器的一端与所述上U形铰接套铰接连接,所述减震器的另一端与所述下U形铰接套固定连接。进一步地,所述主车架包括一个主车框架,以及两个间隔设置在所述主车框架两侧的主车轮胎。进一步地,所述边车架包括一个呈水平设置的边车安装架,以及一个设置在所述边车安装架远离主车架一侧的边车轮胎。进一步地,所述调节管结构包括一个固定在所述边车架上的固定座,一个插入所述固定座中且与所述固定座螺纹连接的调节管一,一个插入所述调节管一远离固定座的一端且与所述调节管一螺纹连接的调节管二,所述调节管二与上U型铰接套铰接连接。进一步地,所述固定座与调节管一之间以及所述调节管一与调节管二之间均设有一个加固螺母。进一步地,所述调节管一的螺纹方向与调节管二的螺纹方向相反。进一步地,所述减震器沿主车架朝向边车架方向向下倾斜设置。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杆的一端且位于远离连接部的一侧设有一个向外突出的限位部,所述主车架上设有一个与所述限位部对应的防撞外罩。进一步地,所述边车安装架的前端设有一个U形限位栏,所述U形限位栏水水平朝外向上弯曲。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杆与限位套之间留有间隙。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的一种三轮摩托车的边车连接机构整体连接可靠,通过双向转动连接结构与减震结构之间的相互配合,主车架与边车架形成高度差仍能保持平稳稳定状态,同时减小驾驶车辆在颠簸路段时的主车架与边车架两者的晃动幅度,使车辆行驶更加稳定。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三轮摩托车的边车连接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三轮摩托车的边车连接机构中A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的三轮摩托车的边车连接机构所具有的减震结构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对本技术实施例的说明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的保护范围。请参阅图1至图3,其为本技术提供的一种三轮摩托车的边车连接机构的结构示意图。一种三轮摩托车的边车连接机构,其包括一个主车架10、一个边车架20,一个设置在所述主车架10与边车架20之间的双向转动连接结构30,以及一个设置在所述主车架10与边车架20之间的减震结构40。可以想到的是,本三轮摩托车的边车连接机构还包括其他功能组件以及具体结构,例如车架减震器,挡泥板,安装结构等,其均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习知的技术,故在此不在一一详细说明。所述主车架10包括一个主车框架11,以及两个间隔设置在所述主车框架11两侧的主车轮胎12。主车轮胎12沿所述主车框架11长度方向设置且分别设置在所述主车框架11的车头以及车尾处。所述边车架20包括一个呈水平设置的边车安装架21,以及一个设置在所述边车安装架21远离主车架10一侧的边车轮胎22。所述边车安装架21用于安装载人或者载物的边斗。所述边车安装架21的前端设有一个U形限位栏23,所述U形限位栏23水水平朝外向上弯曲,所述U形限位栏23用于实际驾驶时,防止边斗向前脱离边车安装架21。所述双向转动连接结构30包括至少一个设置在所述主车架10靠近边车架20一侧的限位套31,两个间隔设置且分别与所述边车架20转动连接的连接部32,以及一个两端分别与两个连接部32连接且中部穿过所述限位套31的连接杆33。所述连接部32与边车架20的一侧铰接,即形成第一个转动连接结构,所述连接杆33的中部穿过限位套31且所述连接杆33与限位套31之间留有间隙,即连接杆33在限位中可以相对转动,即形成第二个转动连接结构。当在路面颠簸情况下驾驶车辆,导致主车架10与边车架20形成高度差时,该双向转动连接结构30可以实现主车架10与边车架20的底部连接支撑,同时使主车架10与边车架20始终趋向于保持水平平稳状态。另外,所述连接杆33的一端且位于远离连接部32的一侧设有一个向外突出的限位部34,所述主车架10上设有一个与所述限位部34对应的防撞外罩35。可以想到的是,连接杆33与限位套31留有间隙,会使连接杆33与限位套31之间相对晃动,通过突出的限位部34与防撞外罩35的相互配合,减小连接杆33与限位套31之间的晃动幅度。所述减震结构40包括两个间隔设置在所述边车架20上的调节管结构41,两个对应设置在所述主车架10上的上U形铰接套42,两个对应铰接在在所述调节管结构41上的下U形铰接套43,以及两个对应设置在所述上U形铰接套42和下U形铰接套43之间的减震器44。所述减震器44的一端与所述上U形铰接套42铰接连接,所述减震器44的另一端与所述下U形铰接套43固定连接。所述调节管结构41用于增强减震器44与边车架20之间的连接强度,使减震器44与边车架20连接点远离边车架20,对边车架20不造成干涉,便于边车架20上的结构拆装。所述减震器44沿主车架10朝向边车架20方向向下倾斜设置,在主车架10,边车架20,减震结构40三者之间形成三角形减震结构40,实现了主车架10对边车架20的顶部连接,同时通过减震器44在车辆平稳驾驶时保持水平稳定常态,在颠簸驾驶时能够通过减震器44减少主车架10与边车架20的高低晃动差,车辆行驶更加平稳。所述调节管结构41包括一个固定在所述边车架20上的固定座411,一个插入所述固定座411中且与所述固定座411螺纹连接的调节管一412,一个插入所述调节管一412远离固定座411的一端且与所述调节管一412螺纹连接的调节管二413,所述调节管二413与上U形铰接套42铰接连接。通过调节管结构41,使边车架20与减震器44之间具有过渡结构,便于维修与更换。所述固定座411与调节管一412之间以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三轮摩托车的边车连接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三轮摩托车的边车连接机构包括一个主车架、一个边车架,一个设置在所述主车架与边车架之间的双向转动连接结构,以及一个设置在所述主车架与边车架之间的减震结构,所述双向转动连接结构包括至少一个设置在所述主车架靠近边车架一侧的限位套,两个间隔设置且分别与所述边车架转动连接的连接部,以及一个两端分别与两个连接部连接且中部穿过所述限位套的连接杆,所述减震结构包括两个间隔设置在所述边车架上的调节管结构,两个对应设置在所述主车架上的上U形铰接套,两个对应铰接在所述调节管结构上的下U形铰接套,以及两个对应设置在所述上U形铰接套和下U形铰接套之间的减震器,所述减震器的一端与所述上U形铰接套铰接连接,所述减震器的另一端与所述下U形铰接套固定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三轮摩托车的边车连接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三轮摩托车的边车连接机构包括一个主车架、一个边车架,一个设置在所述主车架与边车架之间的双向转动连接结构,以及一个设置在所述主车架与边车架之间的减震结构,所述双向转动连接结构包括至少一个设置在所述主车架靠近边车架一侧的限位套,两个间隔设置且分别与所述边车架转动连接的连接部,以及一个两端分别与两个连接部连接且中部穿过所述限位套的连接杆,所述减震结构包括两个间隔设置在所述边车架上的调节管结构,两个对应设置在所述主车架上的上U形铰接套,两个对应铰接在所述调节管结构上的下U形铰接套,以及两个对应设置在所述上U形铰接套和下U形铰接套之间的减震器,所述减震器的一端与所述上U形铰接套铰接连接,所述减震器的另一端与所述下U形铰接套固定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轮摩托车的边车连接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车架包括一个主车框架,以及两个间隔设置在所述主车框架两侧的主车轮胎。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轮摩托车的边车连接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边车架包括一个呈水平设置的边车安装架,以及一个设置在所述边车安装架远离主车架一侧的边车轮胎。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轮摩托车的边车连接机构,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锋
申请(专利权)人:立峰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