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动力电池BDU集成布置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6663294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11 18:0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动力电池BDU集成布置装置,包括由BDU下壳和BDU上壳形成的壳体,BDU下壳内设有多个电器元件,多个电器元件之间通过铜排和线束连接成加热回路、主回路、低压回路以及预充回路;低压回路用于控制加热回路和主回路的通断;加热回路包括加热正极继电器、加热负极继电器、加热熔断器、加热正极接口和加热负极接口;主回路包括主正继电器、主负继电器、第一放电负极接口、第一放电正极接口、第二放电负极接口、第二放电正极接口、电池正极接口和电池负极接口;低压回路包括接插件、霍尔传感器和功能继电器;主正继电器两端分别并联有预充电阻和预充继电器,预充电阻、主正继电器和预充继电器形成预充回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动力电池BDU集成布置装置
本技术属于新能源汽车
,具体涉及一种动力电池BDU集成布置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新能源技术的不断发展,新能源产品不断普及,市场占有率不断提升,电池系统配电盒(BDU)作为新能源产品电控的重要部件,也随之成为研究开发的热点。目前电池系统配电盒大多是由上盖、下盖、铜排,以及相应的功能电器元件组成。集成式BDU,即各部件集成到一个整体的壳体内,这种方式虽然占用空间较少,利于生产标准化,但是在不同产品中因为功能及参数不一样,导致元器件的选型不同,尺寸规格不同,使得集成式BDU难以通用,大部分动力电池包需要重新设计BDU,既增加了成本,又不利于生产;一般集成式BDU主回路设置负极霍尔传感器,一旦信号及精度出现偏差,就会给电池管理系统输出错误的信息,使得其作出错误的判断及执行命令;与此同时,诸多BDU只有1个放电口,供新能源车动力系统使用,即使四驱车辆,也会从整车层级入手,加入很长的一段高压线束,此方案成本较高,且不利于装车效率。因此,专利技术一种动力电池BDU集成布置装置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出了一种动力电池BDU集成布置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动力电池BDU集成布置装置,包括由BDU下壳和BDU上壳形成的壳体,所述BDU下壳内设有多个电器元件,所述多个电器元件之间通过多个铜排和线束连接形成加热回路、主回路、低压回路以及预充回路;所述低压回路用于控制所述加热回路和所述主回路的通断;<br>构成所述加热回路的电器元件包括加热正极继电器、加热负极继电器、加热熔断器、加热正极接口和加热负极接口;构成所述主回路的电器元件包括主正继电器、主负继电器、第一放电负极接口、第一放电正极接口、第二放电负极接口、第二放电正极接口、电池正极接口和电池负极接口;构成所述低压回路的电器元件包括接插件、霍尔传感器和功能继电器;所述主正继电器两端分别并联有预充电阻和预充继电器,所述预充电阻、所述主正继电器和预充继电器形成所述预充回路。可选地,所述BDU下壳为一体注塑成型,所述BDU下壳体内设有与所述多个电器元件对应的多个防呆安装凹槽以及与所述线束对应的线束卡槽。可选地,所述电器元件或所述线束通过螺栓与所述铜排固定连接。可选地,所述BDU下壳的底部及所述BDU上壳的顶部和侧壁均设有多个透气孔。可选地,所述加热正极接口、所述加热负极接口、所述第一放电正极接口、所述第二放电负极接口、所述第二放电正极接口、所述电池正极接口和所述电池负极接口分别位于所述BDU下壳内部的边缘区域。可选地,所述BDU下壳边缘和所述BDU上壳边缘设有与所述加热正极接口、所述加热负极接口、所述第一放电正极接口、所述第二放电负极接口、所述第二放电正极接口、所述电池正极接口和所述电池负极接口分别对应的多个接口外露结构,所述BDU上壳与所述BDU下壳配合后所述接口外露结构能够使对应的接口外露于所述壳体的外部。可选地,还包括用于盖设每个接口的防护帽,所述防护帽为底部开放的箱型,所述防护帽的顶部两侧设有与所述接口结构配合的卡槽,所述防护帽顶部设有手提柄。可选地,所述BDU下壳的外壁顶部四周设有多个突出于所述BDU下壳的外壁表面的卡接子扣。可选地,所述BDU上壳的外壁底部四周设有多个向下延伸的卡接母扣,所述卡接母扣上设有与所述卡接子扣相配合的通孔。可选地,所述BDU下壳的四角设有第一螺孔,所述BDU上壳的四角设有与所述第一螺孔对应的第二螺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低压回路设置主正霍尔传感器、加热负极霍尔传感器、主负霍尔传感器,可作为低压回路对主回路和加热回路的电流对比监测,当主负霍尔传感器失效时,可作为检测点记录电流值;低压回路通过继电器的吸合与断开,控制主回路和加热回路的导通与关闭,加热熔断器对主回路和加热回路进行保护;同时通过霍尔传感器采集各回路电流值大小,并由线束及接插件将信号传输给电池管理系统。本技术的装置具有其它的特性和优点,这些特性和优点从并入本文中的附图和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将是显而易见的,或者将在并入本文中的附图和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中进行详细陈述,这些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共同用于解释本技术的特定原理。附图说明通过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示例性实施例进行更详细的描述,本技术的上述以及其它目的、特征和优势将变得更加明显,在本技术示例性实施例中,相同的参考标号通常代表相同部件。图1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动力电池BDU集成布置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动力电池BDU集成布置装置的BDU下壳结构示意图;图3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动力电池BDU集成布置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动力电池BDU集成布置装置的防呆防护帽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第一放电负极接口;2、第一放电正极接口;101、第二放电负极接口;201、第二放电正极接口;3、加热负极接口;4、加热正极接口;5、电池正极接口;6、电池负极接口;7、加热熔断器;8、预充电阻;9、加热正极继电器;10、主正继电器;11、主正霍尔传感器;12、加热负极继电器;13、加热负极霍尔传感器;14、接插件;15、预充继电器;16、主负继电器;17、主负霍尔传感器;18、BDU下壳;19、BDU上壳;20、防护帽。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技术。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然而应该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技术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使本技术更加透彻和完整,并且能够将本技术的范围完整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实施例:图1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动力电池BDU集成布置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动力电池BDU集成布置装置的BDU下壳结构示意图;图3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动力电池BDU集成布置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的动力电池BDU集成布置装置的防呆防护帽的结构示意图。结合图1-4所示,一种动力电池BDU集成布置装置,包括由BDU下壳18和BDU上壳19形成的壳体,BDU下壳18内设有多个电器元件,多个电器元件之间通过多个铜排和线束连接形成加热回路、主回路、低压回路以及预充回路;低压回路用于控制加热回路和主回路的通断;构成加热回路的电器元件包括加热正极继电器9、加热负极继电器12、加热熔断器7、加热正极接口4和加热负极接口3;构成主回路的电器元件包括主正继电器10、主负继电器16、第一放电负极接口1、第一放电正极接口2、第二放电负极接口101、第二放电正极接口201、电池正极接口5和电池负极接口6;构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动力电池BDU集成布置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由BDU下壳和BDU上壳形成的壳体,所述BDU下壳内设有多个电器元件,所述多个电器元件之间通过多个铜排和线束连接形成加热回路、主回路、低压回路以及预充回路;所述低压回路用于控制所述加热回路和所述主回路的通断;/n构成所述加热回路的电器元件包括加热正极继电器、加热负极继电器、加热熔断器、加热正极接口和加热负极接口;/n构成所述主回路的电器元件包括主正继电器、主负继电器、第一放电负极接口、第一放电正极接口、第二放电负极接口、第二放电正极接口、电池正极接口和电池负极接口;/n构成所述低压回路的电器元件包括接插件、霍尔传感器和功能继电器;/n所述主正继电器两端分别并联有预充电阻和预充继电器,所述预充电阻、所述主正继电器和预充继电器形成所述预充回路。/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动力电池BDU集成布置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由BDU下壳和BDU上壳形成的壳体,所述BDU下壳内设有多个电器元件,所述多个电器元件之间通过多个铜排和线束连接形成加热回路、主回路、低压回路以及预充回路;所述低压回路用于控制所述加热回路和所述主回路的通断;
构成所述加热回路的电器元件包括加热正极继电器、加热负极继电器、加热熔断器、加热正极接口和加热负极接口;
构成所述主回路的电器元件包括主正继电器、主负继电器、第一放电负极接口、第一放电正极接口、第二放电负极接口、第二放电正极接口、电池正极接口和电池负极接口;
构成所述低压回路的电器元件包括接插件、霍尔传感器和功能继电器;
所述主正继电器两端分别并联有预充电阻和预充继电器,所述预充电阻、所述主正继电器和预充继电器形成所述预充回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电池BDU集成布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BDU下壳为一体注塑成型,所述BDU下壳体内设有与所述多个电器元件对应的多个防呆安装凹槽以及与所述线束对应的线束卡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电池BDU集成布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器元件或所述线束通过螺栓与所述铜排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电池BDU集成布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BDU下壳的底部及所述BDU上壳的顶部和侧壁均设有多个透气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电池BDU集成布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姚强强祁学鹏蒋建云张玉良郝云超
申请(专利权)人:荣盛盟固利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