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强度孔隙透水混凝土路面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6646042 阅读:5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08 23:5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强度孔隙透水混凝土路面及其制备方法,包含以下各成分的重量百分比原料:再生骨料30%~45%、水泥30%~35%、砂石5%~10%、混合粉末3%~5%、添加剂2%~5%、环氧树脂胶黏剂1%~3%、沥青3%~5%、水10%~15%;本发明专利技术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采用再生骨料配合水泥、沥青等材料制成,具有绿色环保之功效,混合料铺装的路面强度高,使用寿命长,且沥青和混凝土成分配置合理,生产成本低,经济效益好,同时路面早期强度高,3天强度即可达到80%的强度,较大节约了施工养护时间,28天强度可达到30MPa以上,满足基层结构功能性要求,延长路面寿命,且材料无污染。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强度孔隙透水混凝土路面及其制备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混凝土路面
,更具体为一种高强度孔隙透水混凝土路面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混凝土是指由胶结料、颗粒状集料、水以及需要加入的化学外加剂和矿物掺合料按适当比例拌制而成的混合料,或经硬化后形成具有堆聚结构的复合材料普通是以胶凝材料、水、细骨料、粗骨料,需要时掺入外加剂和矿物掺合料,按适当比例配合,是当代最主要的土木工程材料之一。透水混凝土使一种新型的混凝土,具有高透水性,能够保证水分快速渗透,在既不影响正常工作生活的条件下,水分的渗透还能够有效的对地下的水资源起到保护作用。现有的透水混凝土透水性达到要求的同时往往强度不能满足使用的要求,这就限制了用其制成的混凝土路面的应用。因此,需要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方案给予解决。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强度孔隙透水混凝土路面及其制备方法,解决了现有的透水混凝土透水性达到要求的同时往往强度不能满足使用的要求,这就限制了用其制成的混凝土路面的应用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高强度孔隙透水混凝土路面及其制备方法,包含以下各成分的重量百分比原料:再生骨料30%~45%、水泥30%~35%、砂石5%~10%、混合粉末3%~5%、添加剂2%~5%、环氧树脂胶黏剂1%~3%、沥青3%~5%、水10%~15%。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包含以下各成分的重量百分比原料::再生骨料38%、水泥32%、砂石7%、混合粉末4%、添加剂3%、环氧树脂胶黏剂2%、沥青4%、水10%。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再生骨料包括细骨料和粗骨料,且再生骨料内各成分的重量百分比为:细骨料40%、粗骨料60%,所述细骨料的粒径为1~5mm,所述粗骨料的粒径为5~20mm。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水泥包括普通硅酸盐水泥和矿渣硅酸盐水泥,且水泥内各成分的重量百分比为:普通硅酸盐水泥50%~70%、矿渣硅酸盐水泥30%~50%。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混合粉末为锂渣粉、煤炭粉、硅粉和秸秆粉的混合物,且混合粉末内各成分的重量百分比为:锂渣粉30%、煤炭粉20%、硅粉20%和秸秆粉30%。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添加剂中包括减水剂、聚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硅丙乳液、乳胶粉和树脂。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沥青内包括基质沥青、糠醛抽出油、丁苯橡胶、稳定剂、降粘剂、红外吸收剂和水,所述沥青内各成分的重量百分比为:基质沥青55%、糠醛抽出油5%、丁苯橡胶5%、稳定剂8%、降粘剂5%、红外吸收剂2%和水20%。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再生骨料的制备;以建筑工地因施工产生的废混凝土、废砖、砂灰废为原料,进行收集并运输至粉碎装置处进行粉碎,对粉碎后的原料进行筛分,并在筛分过程中对原料中的金属物、木块等杂物进行去除,得到初步的再生骨料,再次对骨料进行筛分将粗辅料与细骨料分开,同时将再生骨料放入相对湿度在40%~80%和二氧化碳体积浓度在10~90%的密闭容器中进行碳强化处理,既得再生骨料;步骤2:将水泥中的普通硅酸盐水泥和矿渣硅酸盐水泥按比例加入混凝土的搅拌反应釜内,同时将按比例调制的混合粉末、添加剂、环氧树脂胶黏剂和水加入反应釜进行内搅拌,其搅拌时间为20~40min,转速为:800~1000转/min,既得水泥混合料;步骤3:将步骤1中所得的再生骨料与沥青和砂石添加在搅拌反应釜内,与水泥混合物进行充分搅拌混合,搅拌过程中对其进行升温温度为:30~40℃,搅拌时间为10~20min,转速为:400~600转/min,既得混凝土浆料;步骤4:将路面模板内进行清扫,使路面由天然砂砾和碎石混合制成,做到干燥、清洁和无松散的石料、灰尘与杂质;步骤5:将步骤3所得的混凝土浆料倒入路面模板内,并进行摊铺处理,使混凝土浆料能够均匀摊铺在路面模板内,摊铺可以采用摊铺机或人工摊铺,摊铺完成后利用轻型压实机械进行整平,每平方路面振动2~5次,每次持续5~10s;步骤6:路面模板内混凝土浆料摊铺平整后盖上塑料薄膜,然后白天每4小时洒水养护一次,夜晚8小时洒水养护一次,同时在路面每五米开设一条伸缩缝,其缝隙宽度为3~5mm,养护周期为:25~30天,既得高强度孔隙透水混凝土路面。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步骤3中添加的砂石粒径为1~3cm。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本专利技术采用采用再生骨料配合水泥、沥青等材料制成,具有绿色环保之功效,混合料铺装的路面强度高,使用寿命长,且沥青和混凝土成分配置合理,生产成本低,经济效益好,同时路面早期强度高,3天强度即可达到80%的强度,较大节约了施工养护时间,28天强度可达到30MPa以上,满足基层结构功能性要求,延长路面寿命,且材料无污染。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1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高强度孔隙透水混凝土路面及其制备方法,包含以下各成分的重量百分比原料:再生骨料30%~45%、水泥30%~35%、砂石5%~10%、混合粉末3%~5%、添加剂2%~5%、环氧树脂胶黏剂1%~3%、沥青3%~5%、水10%~15%。进一步改进地,包含以下各成分的重量百分比原料::再生骨料30%、水泥35%、砂石5%、混合粉末3%、添加剂2%、环氧树脂胶黏剂1%、沥青3%、水10%。进一步改进地,所述再生骨料包括细骨料和粗骨料,且再生骨料内各成分的重量百分比为:细骨料40%、粗骨料60%,所述细骨料的粒径为1mm,所述粗骨料的粒径为5mm。进一步改进地,所述水泥包括普通硅酸盐水泥和矿渣硅酸盐水泥,且水泥内各成分的重量百分比为:普通硅酸盐水泥50%%、矿渣硅酸盐水泥50%。进一步改进地,所述混合粉末为锂渣粉、煤炭粉、硅粉和秸秆粉的混合物,且混合粉末内各成分的重量百分比为:锂渣粉30%、煤炭粉20%、硅粉20%和秸秆粉30%。进一步改进地,所述添加剂中包括减水剂、聚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硅丙乳液、乳胶粉和树脂。进一步改进地,所述沥青内包括基质沥青、糠醛抽出油、丁苯橡胶、稳定剂、降粘剂、红外吸收剂和水,所述沥青内各成分的重量百分比为:基质沥青55%、糠醛抽出油5%、丁苯橡胶5%、稳定剂8%、降粘剂5%、红外吸收剂2%和水20%。进一步改进地,所述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再生骨料的制备;以建筑工地因施工产生的废混凝土、废砖、砂灰废为原料,进行收集并运输至粉碎装置处进行粉碎,对粉碎后的原料进行筛分,并在筛分过程中对原料中的金属物、木块等杂物进行去除,得到初步的再生骨料,再次对骨料进行筛分将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强度孔隙透水混凝土路面,其特征在于:包含以下各成分的重量百分比原料:再生骨料30%~45%、水泥30%~35%、砂石5%~10%、混合粉末3%~5%、添加剂2%~5%、环氧树脂胶黏剂1%~3%、沥青3%~5%、水10%~15%。/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强度孔隙透水混凝土路面,其特征在于:包含以下各成分的重量百分比原料:再生骨料30%~45%、水泥30%~35%、砂石5%~10%、混合粉末3%~5%、添加剂2%~5%、环氧树脂胶黏剂1%~3%、沥青3%~5%、水10%~1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高强度孔隙透水混凝土路面,其特征在于:包含以下各成分的重量百分比原料::再生骨料38%、水泥32%、砂石7%、混合粉末4%、添加剂3%、环氧树脂胶黏剂2%、沥青4%、水1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高强度孔隙透水混凝土路面,其特征在于:所述再生骨料包括细骨料和粗骨料,且再生骨料内各成分的重量百分比为:细骨料40%、粗骨料60%,所述细骨料的粒径为1~5mm,所述粗骨料的粒径为5~20mm。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高强度孔隙透水混凝土路面,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泥包括普通硅酸盐水泥和矿渣硅酸盐水泥,且水泥内各成分的重量百分比为:普通硅酸盐水泥50%~70%、矿渣硅酸盐水泥30%~50%。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高强度孔隙透水混凝土路面,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粉末为锂渣粉、煤炭粉、硅粉和秸秆粉的混合物,且混合粉末内各成分的重量百分比为:锂渣粉30%、煤炭粉20%、硅粉20%和秸秆粉30%。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高强度孔隙透水混凝土路面,其特征在于:所述添加剂中包括减水剂、聚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硅丙乳液、乳胶粉和树脂。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高强度孔隙透水混凝土路面,其特征在于:所述沥青内包括基质沥青、糠醛抽出油、丁苯橡胶、稳定剂、降粘剂、红外吸收剂和水,所述沥青内各成分的重量百分比为:基质沥青55%、糠醛抽出油5%、丁苯橡胶5%、稳定剂8%、降粘剂5%、红外吸收剂2%和水20%。


8...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尤超梁冠军冯环孙杰王倩倩林祖宏
申请(专利权)人:滁州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