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弹性可塑聚酯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弹性可塑聚酯材料技术

技术编号:26642210 阅读:6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08 23:1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弹性可塑聚酯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弹性可塑聚酯材料,弹性可塑聚酯材料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预先制备微米级氯化钠颗粒;S2:合成聚癸二酸丙三醇酯预聚物;S3:溶解聚癸二酸丙三醇酯预聚物并添加氯化钠颗粒和功能性颗粒材料;S4:干燥处理聚癸二酸丙三醇酯预聚物混合液;S5:将干燥后的聚癸二酸丙三醇酯预聚物混合物加工塑形成样品后交联样品;S6:将交联后的样品在去离子水中浸泡至少一次获得弹性可塑聚酯材料。该弹性可塑聚酯材料,坍塌度低,可塑性高,在高温下不易融化,使复杂结构的生物支架制备更加简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弹性可塑聚酯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弹性可塑聚酯材料
本专利技术涉及生物医学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弹性可塑聚酯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弹性可塑聚酯材料。
技术介绍
组织工程是一门以细胞生物学和材料科学相结合,进行体外或体内构建组织或器官的新兴学科,主要研究开发用于替代和修复人体各种损伤组织或器官且具备功能和形态的生物替代物。组成组织工程的三要素包括:种子细胞、支架材料、细胞因子。支架材料的作用是提供一个有利于细胞黏附、增殖、分化及生长的三维支架式外环境,并为细胞提供结合位点,诱发生物反应,诱导基因的正常表达和细胞的正常生长等。常用的支架材料包括:海藻酸钠、明胶、甲基丙烯酰胺、聚乙烯乙二醇和聚癸二酸丙三醇酯等。聚癸二酸丙三醇酯是由丙三醇和癸二酸按1:1的比例脱水缩聚合成的,具有生物相容性、可降解性、弹性以及形状记忆性能,在生物医学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但是传统的聚癸二酸丙三醇酯预聚物在交联过程中会出现融化的现象,其制备的生物样品支架无法维持自身的形状,难以制作复杂结构生物样品支架,需要借助承接的容器或模具来完成热固化。这种借助容器或者模具的热固化方式限制了聚癸二酸丙三醇酯的应用范围,并且容器或者模具本身的制作会增加生物样品支架制备的复杂度。因此,针对现有技术不足,提供一种弹性可塑聚酯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弹性可塑聚酯材料以克服现有技术不足甚为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之一在于避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弹性可塑聚酯材料的制备方法,通过在聚癸二酸丙三醇酯预聚物反应体系中添加微米级氯化钠颗粒,提升了聚癸二酸丙三醇酯预聚物的粘性,使其具有低坍塌性、高温不融化和可塑性高的特点,降低了制作复杂的生物支架的难度。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措施实现:提供一种弹性可塑聚酯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下列步骤:S1:预先制备微米级氯化钠颗粒;S2:合成聚癸二酸丙三醇酯预聚物;S3:溶解聚癸二酸丙三醇酯预聚物并添加氯化钠颗粒和功能性颗粒材料,得到的混合溶液用超声分散0.1~30min后,然后再用磁力转子以转速为200~2000rpm搅拌0.01~6h,获得聚癸二酸丙三醇酯预聚物混合液;S4:干燥处理聚癸二酸丙三醇酯预聚物混合液;具体是,将聚癸二酸丙三醇酯预聚物混合液在温度为20~100℃的烘箱中持续烘干0.01~48h,再放置于室温自然干燥0.01~48h,形成干燥的聚癸二酸丙三醇酯预聚物混合物;S5:将干燥后的聚癸二酸丙三醇酯预聚物混合物加工塑形成样品后进行交联;S6:将交联后的样品在去离子水中浸泡至少一次后,获得弹性可塑聚酯材料。优选的,步骤S1中预先制备微米级氯化钠颗粒具体为:将氯化钠试剂研磨成氯化钠粉末,使用筛网对氯化钠粉末进行筛选,筛选出能通过50~100目筛网但不能通过140~10000目筛网的直径为1.3~270μm的氯化钠颗粒备用。优选的,步骤S2中合成聚癸二酸丙三醇酯预聚物具体为:在烧瓶中添加物质的量之比为0.5~2:1的丙三醇和癸二酸,在60~200℃的氮气环境中用磁力转子以转速为800~2000rpm搅拌1~12h使丙三醇和葵二酸反应,然后用真空泵对反应体系持续抽真空1~12h,制备得到白色蜡状聚癸二酸丙三醇酯预聚物保存备用。优选的,步骤S3中聚癸二酸丙三醇酯预聚物、无水乙醇、氯化钠颗粒和功能性颗粒材料的质量比为1:X:Y:Z,其中0.1<X<50,0.1<Y<5,0.001≤Z<1。优选的,步骤S5中交联具体为把样品放置在温度为90~200℃的真空环境中进行交联4~48h。优选的,所述功能性颗粒材料为碳纳米管、石墨烯、聚苯胺、聚吡咯、四氧化三铁或者钕铁硼纳米磁功能性颗粒材料。优选的,步骤S5中加工塑形方式为手工塑造、倒模或者切割。优选的,步骤S3中用无水乙醇溶解聚癸二酸丙三醇酯预聚物。优选的,步骤S6中样品在去离子水中单次浸泡时间为0.5~2.5h。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弹性可塑聚酯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预先制备微米级氯化钠颗粒;S2:合成聚癸二酸丙三醇酯预聚物;S3:溶解聚癸二酸丙三醇酯预聚物并添加氯化钠颗粒和功能性颗粒材料;S4:干燥处理聚癸二酸丙三醇酯预聚物混合液;S5:将干燥后的聚癸二酸丙三醇酯预聚物混合物加工塑形成样品后进行交联;S6:将交联后的样品在去离子水中浸泡至少一次后,获得弹性可塑聚酯材料。该方法通过在聚癸二酸丙三醇酯预聚物反应体系中添加微米级氯化钠颗粒和功能性颗粒材料,微米级氯化钠颗粒的添加能够使得聚癸二酸丙三醇酯预聚物粘性增加,进一步使聚癸二酸丙三醇酯预聚物具有低坍塌性以及高温下不融化和可塑性高的特点,为制作复杂的生物支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避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弹性可塑聚酯材料,粘性高,具有长时间不坍塌、高温不融化和可塑性高的特点,能够降低制作复杂的生物支架的难度。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措施实现:一种弹性可塑聚酯材料,采用弹性可塑聚酯材料的制备方法制备。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弹性可塑聚酯材料,采用弹性可塑聚酯材料的制备方法制备。弹性可塑聚酯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预先制备微米级氯化钠颗粒;S2:合成聚癸二酸丙三醇酯预聚物;S3:溶解聚癸二酸丙三醇酯预聚物并添加氯化钠颗粒和功能性颗粒材料;S4:干燥处理聚癸二酸丙三醇酯预聚物混合液;S5:将干燥后的聚癸二酸丙三醇酯预聚物混合物加工塑形成样品后进行交联;S6:将交联后的样品在去离子水中浸泡至少一次后,获得弹性可塑聚酯材料。该方法通过在聚癸二酸丙三醇酯预聚物反应体系中添加微米级氯化钠颗粒和功能性颗粒材料,微米级氯化钠颗粒的添加能够使得聚癸二酸丙三醇酯预聚物粘性增加,进一步使聚癸二酸丙三醇酯预聚物具有低坍塌性以及高温下不融化和可塑性高的特点,为制作复杂的生物支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附图说明利用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但附图中的内容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任何限制。图1是本专利技术一种弹性可塑聚酯材料的制备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图2是实施例7用干燥后的聚癸二酸丙三醇酯预聚物混合物制备弹性可塑微图案模型的过程示意图。图3是实施例8用干燥后的聚癸二酸丙三醇酯预聚物混合物制备弹性可塑中空微管道模型的过程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结合以下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实施例1。一种弹性可塑聚酯材料的制备方法,如图1所示,包括以下步骤:S1:预先制备微米级氯化钠颗粒;步骤S1中预先制备微米级氯化钠颗粒具体为:将氯化钠试剂研磨成氯化钠粉末,使用筛网对氯化钠粉末进行筛选,筛选出能通过50~100目筛网但不能通过140~10000目筛网的直径为1.3~270μm的氯化钠颗粒备用。S2:合成聚癸二酸丙三醇酯预聚物;步骤S2中合成聚癸二酸丙三醇酯预聚物具体为:在烧瓶中添加物质的量之比为0.5~2:1的丙三醇和癸二酸,在60~20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弹性可塑聚酯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列步骤:/nS1:预先制备微米级氯化钠颗粒;/nS2:合成聚癸二酸丙三醇酯预聚物;/nS3:溶解聚癸二酸丙三醇酯预聚物并添加氯化钠颗粒和功能性颗粒材料,得到的混合溶液用超声分散0.1~30min后,然后再用磁力转子以转速为200~2000rpm搅拌0.01~6h,获得聚癸二酸丙三醇酯预聚物混合液;/nS4:干燥处理聚癸二酸丙三醇酯预聚物混合液;/n具体是,将聚癸二酸丙三醇酯预聚物混合液在温度为20~100℃的烘箱中持续烘干0.01~48h,再放置于室温自然干燥0.01~48h,形成干燥的聚癸二酸丙三醇酯预聚物混合物;/nS5:将干燥后的聚癸二酸丙三醇酯预聚物混合物加工塑形成样品后进行交联;/nS6:将交联后的样品在去离子水中浸泡至少一次后获得弹性可塑聚酯材料。/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弹性可塑聚酯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列步骤:
S1:预先制备微米级氯化钠颗粒;
S2:合成聚癸二酸丙三醇酯预聚物;
S3:溶解聚癸二酸丙三醇酯预聚物并添加氯化钠颗粒和功能性颗粒材料,得到的混合溶液用超声分散0.1~30min后,然后再用磁力转子以转速为200~2000rpm搅拌0.01~6h,获得聚癸二酸丙三醇酯预聚物混合液;
S4:干燥处理聚癸二酸丙三醇酯预聚物混合液;
具体是,将聚癸二酸丙三醇酯预聚物混合液在温度为20~100℃的烘箱中持续烘干0.01~48h,再放置于室温自然干燥0.01~48h,形成干燥的聚癸二酸丙三醇酯预聚物混合物;
S5:将干燥后的聚癸二酸丙三醇酯预聚物混合物加工塑形成样品后进行交联;
S6:将交联后的样品在去离子水中浸泡至少一次后获得弹性可塑聚酯材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弹性可塑聚酯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中预先制备微米级氯化钠颗粒具体为:将氯化钠试剂研磨成氯化钠粉末,使用筛网对氯化钠粉末进行筛选,筛选出能通过50~100目筛网但不能通过140~10000目筛网的直径为1.3~270μm的氯化钠颗粒备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弹性可塑聚酯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中合成聚癸二酸丙三醇酯预聚物具体为:在烧瓶中添加物质的量之比为0.5~2:1的丙三醇和癸二酸,在60~200℃的氮气环境中用磁力转子以转速为800~2000rp...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文华吴耀彬王子涵
申请(专利权)人:南方医科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