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风电叶片疲劳测试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6635054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2-08 15: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风电叶片疲劳测试系统,包括安装在叶片上相应加载位置的叶片夹具和至少一个加载模块,其中,每个加载模块包括电机、卷筒、转向滑轮单元和加载缆索。电机的输出轴直接驱动卷筒,加载缆索一端绕制在卷筒上,另一端穿过其对应的转向滑轮单元后连接叶片夹具的侧边;多个加载模块的加载缆索通过滑轮单元分布在叶片夹具的同一侧或不同侧。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既能够实现对叶片单一挥舞方向或摆振方向的单侧、双侧的单点、多点加载测试场景,也能够实现同时进行挥舞和摆振方向的单侧、双侧的单点、多点双轴加载测试场景,既符合叶片实际应用工况,又能加快疲劳测试进程;功耗低、适用性广、易于控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风电叶片疲劳测试系统
本技术涉及风电疲劳测试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风电叶片疲劳测试系统。
技术介绍
现阶段,风电叶片在出厂之前,需要经历一系列的疲劳测试。通常,叶片需要经过挥舞和摆振两个方向的振动测试,并且振动次数一般需要两百万次。目前常用的叶片疲劳测试系统通常使用偏心块对叶片进行共振测试或者使用液压杆对叶片进行强制振动。如公开号为CN202710300U的中国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兆瓦级风力发电机叶片的疲劳试验装置,其通过旋转安装在叶片上的偏心质量块对叶片施加简谐激振力,对叶片进行共振测试。这种依靠额外的质量块提供激振力的激振设备往往需要提供很大的电机轴力和电机功率。因此,现有的疲劳测试装置存在以下问题:1、当叶片趋向大型化时,液压强制加载所需能量大大增加,存在功率和能耗问题;2、惯性式加载装置安装于叶片会受到惯性附加力,不仅影响装置的使用寿命,还会增加电机额外的功率;3、对叶片的疲劳振动测试情景单一,难以同时实现挥舞和摆振方向的测试。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风电叶片疲劳测试系统。本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风电叶片疲劳测试系统,包括安装在叶片上相应加载位置的叶片夹具和至少一个加载模块,其中,每个加载模块包括电机、卷筒、转向滑轮单元和加载缆索,所述的电机的输出轴直接驱动卷筒,所述的加载缆索一端绕制在卷筒上,另一端穿过其对应的转向滑轮单元后连接叶片夹具的侧边;多个加载模块的加载缆索通过滑轮单元分布在叶片夹具的同一侧或不同侧。进一步地,每个转向滑轮单元并排安装在叶片夹具的下方,每根加载缆索连接叶片夹具的底部侧边,各个加载缆索位于转向滑轮单元和叶片夹具之间的部分互相平行。进一步地,包括两个加载模块,其中,两个转向滑轮单元对称安装在叶片夹具的下方两端,两根加载缆索对称连接叶片夹具的底部侧边的两端,两根加载缆索位于转向滑轮单元和叶片夹具之间的部分互相成90°夹角。进一步地,转向滑轮单元对称安装在叶片夹具的上方和下方,两根加载缆索分别连接叶片夹具的底部侧边和顶部侧边,并且两根加载缆索中位于转向滑轮单元和叶片夹具之间的部分共线设置。进一步地,包括两个加载模块,其中,一个转向滑轮单元安装在叶片夹具的下方,一根加载缆索穿过该转向滑轮单元后连接叶片夹具的底部侧边;另一个转向滑轮单元安装在叶片夹具的左侧方或右侧方,一根加载缆索穿过该转向滑轮单元后连接叶片夹具的左侧边或右侧边;两根加载缆索中位于转向滑轮单元和叶片夹具之间的部分互相垂直。进一步地,每个加载模块还包括第一滑轮和轮滑支座,所述的轮滑支座两端连接叶片夹具的同一侧边,中间安装第一滑轮,所述的加载缆索依次穿过转向滑轮单元和第一滑轮后连接地面进行固定。进一步地,所述的转向滑轮单元为定滑轮、定滑轮组,或者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组合。进一步地,所述的加载缆索为钢索或缆绳。进一步地,所述叶片夹具的四周分布有安装孔,用于和加载缆索相连。进一步地,所述的电机为带有检测加载力和位移的传感器的电机。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本技术通过叶片夹具和多个加载模块的设计,加载缆索通过转向轮滑单元分布在叶片夹具的同一侧或不同侧,实现了对风电叶片单一挥舞方向或摆振方向的单侧、双侧的单点、多点加载测试场景,也能够实现同时进行挥舞和摆振方向的单侧、双侧的单点、多点双轴加载测试场景,特别是后者,双轴共振加载测试更符合叶片实际应用工况,既接近于叶片实际损伤,又能加快疲劳测试进程。2、本技术中多个加载模块的设计能够减小对单体加载模块的载荷,降低对每个电机的功率要求,提升平均使用寿命。每个加载模块中,卷筒直接连接电机的输出轴,舍去了不必要的传动部件,减少了传动部件的磨损,不仅有助于提高加载系统的使用寿命,而且有助于提高系统的传动效率。3、采用电机、加载缆索带动叶片夹具的结构避免了加载模块受到叶片的附加惯性力,减小了电机的功率,提升加载模块的使用寿命。4、本技术通过卷筒上绕制的加载缆索时刻连接叶片夹具,同时卷筒直接连接电机的输出轴,由此对风电叶片的加载和回弹过程均能通过电机内部的检测传感器进行实时监控,更好地监测和控制测试过程中叶片振动频率,达到精准的共振效果。5、通过第一滑轮和滑轮支座成的动滑轮,降低电机的负载,进一步降低测试过程对电机转矩的要求。附图说明图1为实施例一的正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实施例一的侧视结构示意图。图3为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实施例三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实施例四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实施例五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1、叶片夹具,11、安装孔,2、电机,3、卷筒,4、转向滑轮单元,5、加载缆索,6、风电叶片,7、第一滑轮,8、滑轮支座。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本实施例以本技术技术方案为前提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实施例一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风电叶片疲劳测试系统,包括叶片夹具1和至少一个加载模块。风电叶片6被水平设置在测试基座上,其根部和基座固定。叶片夹具1安装在风电叶片6的端部。每个加载模块包括电机2、卷筒3、转向滑轮单元4和加载缆索5。卷筒3和电机2的输出轴刚性连接卷筒3。加载缆索5一端绕制在卷筒3上,另一端穿过转向滑轮单元4后连接叶片夹具1。电机2输出周期力,带动卷筒3转动,卷筒3回收加载缆索5,带动叶片夹具1和风电叶片6发生周期性的激振。一般情况下,多个加载模块的转向滑轮单元4分布在叶片夹具1的同一侧或不同侧,每根加载缆索5穿过其对应的转向滑轮单元4后连接叶片夹具1的侧边。在本实施例中,加载模块的数量为两个。两个转向滑轮单元4对称安装在叶片夹具1的下方,两根加载缆索5对称连接叶片夹具1的底部侧边的两端。两个加载缆索5位于转向滑轮单元4和叶片夹具1之间的部分互相平行。转向滑轮单元4一般为定滑轮、定滑轮组,或者定滑轮和动滑轮的组合,转向滑轮单元4能够使得各个加载缆索5之间不发生交叉缠绕。本实施例中转向滑轮单元4采用单个的定滑轮。加载缆索5可以采用钢索或缆绳。叶片夹具1的四周分布有安装孔11,便于和加载缆索5进行连接。电机2为带有检测传感器的电机2,具体可采用伺服电机,如型号为PHASEU1010F。所有电机2均通过支架安装在地面上。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为:两个电机2进行同步工作,同步地输出周期力,通过滚筒和加载缆索5施加在叶片夹具1上,实现对叶片的共振加载。电机2进行正反转提供周期性的负载力。本实施例可以对风电叶片6实施单侧共振加载,结构简单,易于安装,使用寿命极大延长。此外,本系统能通过控制电机2实现闭环控制,具有对叶片共振频率跟踪的优点。实施例二如图3所示,本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风电叶片疲劳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在叶片(6)上相应加载位置的叶片夹具(1)和至少一个加载模块,其中,每个加载模块包括电机(2)、卷筒(3)、转向滑轮单元(4)和加载缆索(5),所述的卷筒(3)直接连接电机(2)的输出轴,所述的加载缆索(5)一端绕制在卷筒(3)上,另一端穿过其对应的转向滑轮单元(4)后连接叶片夹具(1)的侧边;多个加载模块的加载缆索(5)通过滑轮单元(4)分布在叶片夹具(1)的同一侧或不同侧。/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风电叶片疲劳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在叶片(6)上相应加载位置的叶片夹具(1)和至少一个加载模块,其中,每个加载模块包括电机(2)、卷筒(3)、转向滑轮单元(4)和加载缆索(5),所述的卷筒(3)直接连接电机(2)的输出轴,所述的加载缆索(5)一端绕制在卷筒(3)上,另一端穿过其对应的转向滑轮单元(4)后连接叶片夹具(1)的侧边;多个加载模块的加载缆索(5)通过滑轮单元(4)分布在叶片夹具(1)的同一侧或不同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风电叶片疲劳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个转向滑轮单元(4)并排安装在叶片夹具(1)的下方,每根加载缆索(5)连接叶片夹具(1)的底部侧边,各个加载缆索(5)位于转向滑轮单元(4)和叶片夹具(1)之间的部分互相平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风电叶片疲劳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两个加载模块,其中,两个转向滑轮单元(4)对称安装在叶片夹具(1)的下方两端,两根加载缆索(5)对称连接叶片夹具(1)的底部侧边的两端,两根加载缆索(5)位于转向滑轮单元(4)和叶片夹具(1)之间的部分互相成90°夹角。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风电叶片疲劳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转向滑轮单元(4)对称安装在叶片夹具(1)的上方和下方,两根加载缆索(5)分别连接叶片夹具(1)的底部侧边和顶部侧边,并且两根加载缆索(5)中位于转向滑轮单元(4)和叶片夹具(1)之间的部分共线设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怡乌建中施金磊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中帧机器人控制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